我和林徽因侄女的一次見面
「紀念」,就是為了念念不忘……
1、我之前不知道她是林徽因的侄女
直到兩周前,我都不知道她是林徽因的侄女。
Maya Lin,我對她的了解,僅限於知道她是美國著名建築設計師:她,就是那位在大三時因設計了越戰紀念碑而一舉成名的華裔建築設計師。
所以,當我的好友姚南熏,紐約的「美國華人博物館」館長 (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 簡稱MOCA),告訴我她和Maya Lin要一起來香港,問我要不要參加她們的晚餐時,我說:「我對建築設計一無所知,我都沒法和她對話啊……」
「輝,你不知道嗎?Maya Lin是林徽因的侄女!你不想見她嗎?」 姚小姐不愧是我的多年好友,深知怎麼調我的胃口。我剛看過電影《無問西東》,裡面就有一個林徽因陪同泰戈爾在清華大學做演講時風華絕代的鏡頭。於是,我就不可免俗地,抱著一睹名人本身和名人後代雙重風采的心態,南下了。
1924年,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攝於北京
2. 她之前其實也不知道自己是林徽因的侄女
今年59歲的Maya Lin(林瓔)在她21歲時,因設計越戰紀念碑而一舉成名。她的另一個代表作是在美國亞拉巴馬州蒙哥麥里,馬丁·路德·金髮起民權運動的地方,設計的公民權利紀念碑,泉水如淚般從一個傾斜的圓盤灑落。
1994年,反映林瓔事迹成就的紀錄片《林瓔:堅定清晰的洞見 (Maya Lin: A Strong Clear Vision)》問世,並獲得1995年第六十七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美國《生活》雜誌評她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國人」與「五十位美國未來的領袖」。
林瓔設計的越戰紀念碑
林瓔設計的公民權利紀念碑
2010年2月,林瓔獲美國國家藝術勳章,奧巴馬親自為其授勛,表彰她作為建築師、藝術家、和環保人士的卓著成就。這是美國官方給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而林瓔也是此次獲獎者中唯一的亞裔。
奧巴馬為林瓔佩戴美國國家藝術勳章
但所有這些在美國的盛譽加起來,在中國可能都不如 「她是林徽因的侄女」這個光環那麼能抓眼球。
然而, 林瓔直到很晚(成名後)才知道自己是中國「最大民國網紅女性」林徽因的侄女。她說,她的父母1949年離開大陸。不知為何,父母很少和她談及中國的事情,甚至不教她中文。她和弟弟都不會說中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她完全不知道她有個非常出名的姑丈梁思成、姑媽林徽音。
一個人要心痛和失望到什麼地步,才會對自己的孩子絕口不提往事、徹底不講母語?我望著桌子對面若有惆悵的林瓔,不禁在想。
左為林徽因,右為Maya Lin
3. 「我想回北京,因為北京的空氣比美國好多了」
談及那段往事可能略顯沉重,於是,林瓔又分享了一段「輕鬆」的逸事:「你們知道嗎?我曾聽我父親說,林徽因和梁思成在美國留學時,梁先生本還想在美國多待一段時間,但林徽因想回中國。她說:『我的肺不好,我想回北京,北京的空氣比美國好多了。』」
我們都忍不住噗嗤一聲,笑了出來。然後大家臉上都有一種似乎知道對方想法的默契:林徽因如果尚在,不知該作何感想……
藍天白雲下的美麗北京
霧霾之中的北京
4. 「紀念」,就是為了念念不忘
林家似乎具有設計紀念碑的基因。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梁思成和林徽因設計的,而林瓔更是全球大師級別的紀念碑設計師。幾乎所有的建築與藝術評論家都同意,林瓔創造了前無古人的紀念碑設計風格,為紀念碑的設計立下了他人難以企及的標杆,她的「越戰紀念碑」已成為藝術史上不朽的標誌。
我想問林瓔:「您是不是對『紀念』有特別深刻的理解,才會在那麼年輕的年齡就設計出如此不同凡響的紀念碑?」
林瓔似乎知道我們想問這個她可能經常被問到的問題,主動娓娓而談起來:
「我覺得在當今社會,講故事很重要,講過去和現在之間的故事,講東西方之間的故事,講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的故事。 這樣人們才能真正理解、接受和尊重彼此。故事有各種講述的方式。對我而言,紀念碑,通過它的造型、材質、理念、裝置,是一種非常有力量的訴說方式。」
以越戰紀念碑為例:黑色的,像兩面鏡子一樣的花崗岩牆體,像打開的書向兩面延伸。兩牆相交處從下面到地平面,約有3米高,底線逐漸向兩端升起,直到與地面相交。牆面上刻滿陣亡者的名字。林瓔說:「當你沿著斜坡而下,望著兩面黑得發光的牆體,猶如在閱讀一本敘述越南戰爭歷史的書。」
歷史是一本書。「的確,我們也覺得講故事很重要。我們選擇的是講漢字背後的故事」,談到這裡,我不禁從漢字起源的角度分享了對「紀念」這兩個字的理解:
「己」是用「一條彎曲的繩子」的形象來表示遠古時代結繩記事的方法。表示記錄的動作用「言字旁」(訁)的「記」——用語言來記錄,因為記錄的最好方式和載體就是語言。 還有另外一個字是「紀」,「己」加上與本身有密切聯繫的偏旁「糹」,表示記下來的這個東西,所記錄的事情。
甲骨文:己
金文:己
篆文:己
「記錄」是動作;而「紀念」則是給自己留下一個念想、一個值得回味和想念的事物。 所以「紀念日」「紀念碑」都是表示需要記住的事物,用「糹」旁的「紀」。
念,是今+心。
亼+乀=今,乀就是及,趕上。亼是集中,不斷地趕來聚集在一起。水流不斷匯聚,越來越多的感覺。比如,口+今=吟,不斷地發出聲音;今+貝=貪,想要越來越多的錢。
今+心=念,就是心裡不斷地想,念念不忘……
書法:徐一超
聽完我對「紀念」二字的解釋,林瓔和姚南熏不約而同地說:「真是很有意思!原來,漢字本身就可以是一種『紀念』。」
如今,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林瓔設計的這座空靈而富有東方藝術氣息的紀念碑,已成為最吸引遊客的地標性建築之一。當人們在紀念碑上找到自己朋友或親人的名字時,他們在懷念和憂傷中思考生命的代價和死亡的原因。這座非同凡響的碑,完美地體現了「紀念」這兩個漢字的內涵。
越戰紀念碑,被稱為「美國人的哭牆」
5. 「我很高興我能設計MOCA,讓更多人知道華人的故事」
MOCA (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 美國華人博物館) 位於紐約SOHO。 這座建於1980年的博物館,旨在向美國和全球公眾展示華人在美國160多年的歷史、華人對美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參與和貢獻、中國文化藝術的魅力,以及促進中美交流和關係發展。
林瓔是MOCA的顧問委員會成員之一,同時也是博物館的設計者。雖然目前的博物館面積不大,資金也很有限,但在博物館和各種藝術場館林立的紐約市,已被全球旅遊權威雜誌Conde Nast Traveler 評為紐約最好的十座博物館之一。
MOCA的現任館長姚南熏小姐,作為在美國出生的第二代華人,放棄了華爾街銀行的高薪工作,一直以無比的熱忱和毅力促進中美之間的民間交流。在擔任耶魯大學中國中心主任十年之後,她被邀請擔任MOCA的新館長,並在短短几年內給這個在過去資金和運營人員嚴重不足的博物館注入了新的活力。
林瓔半開玩笑地說:「我在MOCA的參與,以及這次我生平第一次來香港,都拜姚小姐所賜。我是她的粉絲。」
「我覺得MOCA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講故事』的場所:很多人,無論是美國人還是華人,都對華人在美國的歷史了解甚少。MOCA的65000件藏品和眾多展覽和活動,都是非常好的讓公眾擴展認知和引起深思的『故事訴說者』……」
MOCA在姚南熏的領導下,從過去的名不見經傳,到目前影響力日益增加。然後,局促的場地,微薄的資金,極大地束縛了它的發展。因此,姚南熏目前正在為博物館擴建的融資奔波不已,向紐約市政府申請資金,向民間個人和機構籌款。林瓔也為她和MOCA站台,特地生平第一次來到香港,幫著宣傳MOCA。
這兩位外表美麗溫柔而內心堅定執著的女性,為了更好地讓美國人和華人社會彼此真正相知和融合,付出了極大的時間和心力。
2017年9月底,我和姚南熏攝於紐約MOCA博物館
2018年3月11日,我和林瓔攝於香港
其實,無論是林瓔設計的紀念碑,還是姚南熏為之奔走奮鬥的MOCA,亦或是一直致力於普及和傳播漢字文化的「好字在」,我們都在各自的領域、用不同的方式詮釋著「紀念」,傳承著那些應該被紀念的文化和歷史。
公眾號:好字在(CoolCharacter)
推薦閱讀:
※對越反擊戰30周年的力作:難得見到的《十年中越戰爭》
※79年對越作戰149師446團2營4號橋遭敵伏擊的關鍵原因
※對越反擊戰,解放軍雙榮譽稱號英雄連衝殺敵境190公里
※對越反擊戰揭秘:與越軍對扔手榴彈斃敵8人的英雄副連長
※79年的兩個「坦克騎兵」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