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比我們想像中有文化
說一個關於劉邦的事實,沒有一定歷史知識的人,一定想當然地以為,劉邦是個大老粗,連大字都不認識幾個。但這非事實。
事實上,劉邦的文化程度,其實很高。
司馬遷曾在盧綰的傳記中記載了這樣一條信息:
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
這裡有個很關鍵的信息,即「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
「學書」,有人翻譯成「讀書」,其實是不妥的。
「學書」二字,也曾在項羽的傳記中出現,是與「學劍」、「學萬人敵」並列在一起的,可見,「學書」即便不是學習《尚書》,也不會是普通的識字教育,而是一項專業技能,學成後,可以靠它吃飯的。
據司馬遷的記載,項羽「學書」是半途而廢的。但卻沒記載劉邦和盧綰半途而廢,由此可以斷定,劉邦「學書」,應當學成了。
劉邦學成後幹什麼去了呢?從張耳的傳記中可以看到,劉邦給張耳做了門客,並且給張耳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秦之滅大梁也,張耳家外黃。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游,客數月。
「漢王與我有舊故,而項羽又強,立我,我欲之楚。」
以上兩條信息,都是我從張耳的傳記中抄錄的。
按照司馬遷的記載,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張耳的生平:
張耳很有才能,曾做過魏公子毋忌的門客,後被外黃一個白富美看上。
白富美跟丈夫離婚,嫁給了張耳,白富美的家人給了張耳很多錢,張耳也因此能夠招攬門客。
張耳效仿魏公子毋忌後,千里之外的有才學之士都來投奔,張耳也成了外黃最高的行政長官。
也大約也就是這個時候,劉邦來到了外黃,做了張耳的門客,幾個月後,魏被秦滅掉,他們便風流雲散了。
後來,幾經沉浮,張耳成了常山王,劉邦成了漢王,張耳又被陳餘打敗,無處可去,這時候,張耳第一時間想起了劉邦。
張耳說自己和劉邦「有故」,就是老交情的意思了。
要知道,劉邦在張耳那做了幾個月的門客,如果不在眾多門客中出類拔萃,也不會給張耳留下深刻印象,張耳也不會說自己和劉邦老交情了。
因此,我斷定,劉邦一定是能跟張耳談笑風生之人。
張耳、陳餘都是當時難得的能人賢士,二人為陳勝出的主意,比范增為項梁出的主意還高明,二人為陳勝出的主意是:
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
如果陳勝按照張耳、陳餘的建議來,恐怕笑到最後的就是陳勝吳廣,而非項羽劉邦了。
可惜陳勝不聽,二人便找機會離開了陳勝,跟隨武臣北上,武臣等人率三千人攻下了趙地數十座城池。
能跟張耳陳餘談笑風生的人,文化程度能低嗎?會像電視劇《楚漢傳奇》中塑造的那樣,連「戶樞不蠹」的「蠹」都不認識嗎?
在張良的傳記中,司馬遷還記載了張良勸阻劉邦大封六國後代的事,張良在勸阻劉邦時,講了一大堆的道理,引了一大堆的歷史典故和事實,如果沒深厚的歷史、政治知識,根本就聽不懂。
司馬遷據實錄了張良和劉邦的對話,全文摘抄如下:
曰:「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
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發鉅橋之粟,散鹿台之錢,以賜貧窮。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
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馬華山之陽,未以無所為。今陛下能休馬無所用乎?」曰:「未能也。」 「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無強,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
張良和劉邦的這段對話,大量地涉及了商湯、周武如何安置前朝王室的細節,如果腦海中沒有相關概念,還需要事先普及。
但從對話開始的「漢王方食」和對話結束的「漢王輟食吐哺」,能夠看出,張良和劉邦的對話是劉邦一邊吃,張良一邊說,張良說完,劉邦飯還沒吃完,可見對話的過程進行得特別快。
能一邊吃一邊聽張良拿歷史事實講道理,如果劉邦沒有深厚的歷史功底,沒有經過充足的思辨訓練,這對話能這麼迅速、這麼順利?
單從這一段記載就可以看出,劉邦有著充足的知識儲備,文化很高,難怪張良在初見劉邦時,就會給劉邦一個「沛公殆天授」的評價!
最後,再說一件能夠證明劉邦文化修養的事,那就是劉邦留下的兩首傳世詩篇,《大風歌》和《鴻鵠歌》。
大家對《大風歌》比較熟悉,《大風歌》歷來被認為是秦漢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我就不再多談了,我們簡單地說說《鴻鵠歌》。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上邊的八句詩,即是《鴻鵠歌》,這首《鴻鵠歌》沒有記載在劉邦的傳記中,而是出現在張良的傳記中。
該詩創作背景是劉邦見到商山四皓後,知道太子已樹大根深,萬難動得後所做。
詩中既表達了對二兒子成才的欣慰,也表達了自己不能為三兒子鋪路的遺憾,全詩結構工整,流暢自然,巧用比喻,藝術感染力極強。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詩人,曹操所處的時代,也是中國詩歌藝術發展得很成熟的時代,你把曹操的《短歌行》拿過來,和劉邦的這首《鴻鵠歌》對比著看,能夠發現,早曹操《短歌行》四百年的《鴻鵠歌》,藝術水準並不差多少。
試問,在目送商山四皓離開的剎那,便創作出藝術水準如此之高的作品,這樣的一個劉邦,文化水平低得了嗎?
另外,大家都知道蕭何吧?
蕭何是沛縣最厲害的幹吏,時人對蕭何的評價是「以文無害」,正因為文化水平高、能力強、政績突出,所以才有機會到首都咸陽去做官,但蕭何放棄了。
這麼厲害的蕭何,在沛縣的時候,跟劉邦的關係非常好。
劉邦去呂公家搗亂,蕭何幫著遮擋,劉邦去咸陽送徭役,別人都賀三個錢,但蕭何卻賀五個錢。
單從這兩件事就能看出來,蕭何和劉邦的關係,不一般哪。
常言道,物以類聚,劉邦之所以能跟蕭何談得來,一輩子都談得來,最可能的原因當是劉邦的文化層次在那放著呢。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留侯世家》、《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史記·張耳陳余列傳》。
推薦閱讀:
※國士無雙者,唯大將軍韓信,忍胯下之辱,至垓下全殲項楚,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爭鋒
※【西漢篇】第十五篇·大將軍所屬·右軍主帥·費侯·將軍陳賀
※【西漢篇】第十一篇·西楚降將·上柱國·堂邑侯·陳嬰
※劉邦是穿越的么?為什麼他能突破階級的局限性?
※項羽是誰?項羽活了多少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