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0個信號告訴你,你家的親子關係好不好,太精闢了!

▲點擊關注「親子整理術」,離幸福的自己更近一步

為人父母都希望能把孩子撫養和教育得很好,希望和孩子之間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那麼什麼樣的親子關係才是好的呢?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完全一樣的家庭,因此良好的親子關係可能沒有一模一樣的「標準」或「模板」。不過你可以對照如下10個信號,看看你家的親子關係有哪些做得好和不夠好的地方哦:

1、夫妻關係良好

心理學上有個等式:一個家庭中,夫妻關係遠遠重於親子關係。

家庭中最重要的關係是夫妻關係,只有夫妻關係良好,愛才能在家庭中流動,這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爸爸媽媽相親相愛。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自身的修養,夫妻間感情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單純重視親子關係,光把時間花在孩子身上,很可能適得其反。

所以說親子關係好有個大前提:父母自己過得開心,積極向上,這樣父母就不會用孩子彌補自己內心的遺憾,這樣的家庭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而不是無邊界的共生關係。

具體表現在夫妻倆有足夠的獨處時間,互相傾聽,平和溝通,互相欣賞,互相支持理解,家庭事務相互商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業和興趣愛好。

2、表達愛

每天親子之間都有互相表達愛,肢體上的,比如對視對方的眼睛、說我愛你、擁抱。孩子會在父母面前撒嬌。孩子會在父母面前撒嬌,說明孩子有絕對充足的安全感,在父母面前沒有任何的心理防備,和父母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拉得很近。

這一點很重要哦。

3、大笑

每天都有一起大笑的時刻。《遊戲力》這本書中寫到,父母可以通過遊戲來蓄滿孩子安全感需求的杯子,實現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聯結。

保護孩子的童心,家長也有一顆好奇心。有能在一起做的開心的事情,比如一起讀書、一起做飯、一起下棋、會友或者看電影,總之有某一些活動不是誰陪著誰,而是都能從中受益、得到放鬆和樂趣的相處方式,這才是真正的親子時光。

4、自信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獲得越來越高的自信心和價值感,照顧自己人生的能力不斷增強,包括:學習能力,生活起居能力,表達能力,情緒控制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選擇判斷和承擔的能力。

管得太多太細緻,替孩子說的、想的太多太周到,有時候是父母偷懶,在圖省事,而不是為了幫助孩子通過自己動口動手來感覺到自己的能力。甚至有的父母過於依戀孩子,不希望孩子過早長大獨立,而不再需要自己,他們害怕那種失落。

在孩子小的時候,媽媽們都不把孩子的自立自理看做大的問題,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可是等孩子長大了,父母對孩子有要求的時候,卻發現孩子形成習慣,已經難以獨立自主了。愛是以孩子的成長為首要任務,從無條件的愛,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最後,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意識、獨立人格的人。

李中瑩在《親子關係全面技巧》中寫到,代孩子做孩子該做的事是企圖替代孩子成長,最終會在孩子身上產生負面效應,孩子學不到,會依賴和缺乏自信。這樣的父母不會得到孩子的尊重,只會得到孩子的抱怨及挑剔。鼓勵和引導孩子做照顧他自己的事,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有效的方法。孩子的自發性、積極的態度、自律、自信和自尊,都與這點有關。這些都需要從「自己做自己的事」中培養出來 。

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不斷學習育兒知識,相信自己為人父母的能力,不焦慮,三觀正,腦子活,方法多。父母也要更自信。

5、平等

孩子是家庭一份子,是一個獨立的人,請真誠地把孩子當做一位朋友來看待。如果你的孩子翹著二郎腿你覺得不好,想說點什麼,想想看如果他是你的一位朋友,你會怎麼說,然後再說話。

孩子在家中得到尊重,公平對待,既不比其他人有更多的責任,也不擁有更多的特權。

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他雖然經由我們的身體而來到這個世界,但他是獨立的,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也不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他就是他,他充滿了能量。

一般情況下,大一點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秘密、隱私,父母應予尊重、保護。

在與孩子溝通時,多傳遞「我—信息」(詳情可閱讀書籍《PET父母效能》),只有當孩子的行為造成了對你「實際而具體的影響」時,才進行干涉。否則如果孩子的行為不完美,但沒有妨礙到任何其他人,則隨他去。「實際而具體的影響」這一條,用在其他人際交往上,比如對老公、對婆婆、對同事,也是同樣適用的。如果你指不出「實際而具體的影響」,就不要干涉,因為那是別人的事,而不是你的事,你無權干涉。

6、接納

父母接納他們孩子的優點和缺點,接受孩子與別人不同的地方、不完美的地方,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下判斷、或試圖去改造孩子。孩子也尊重和敬佩、認可他的父母。

擔心孩子是詛咒,祝福孩子會成真。

有一位年輕人因為媽媽嘮叨太盛,赴花蓮採訪證嚴法師,聽到證嚴法師說一句話:「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

師父又說:「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他的孩子。」

媽媽常常是一家的靈魂人物,她掌握了一個家的家庭氣氛。

如果沒一個快樂的媽媽,就很難有一個快樂的家庭。

然而,大多數的媽媽都過份地擔憂子女:課業,工作,婚姻,健康……幾乎無所不擔心,你想這樣的媽媽會快樂嗎?

用「吸引力法則」的說法,就是「心想事成」。

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它就會如你所相信的去「實現」。

一個媽媽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生活困境與難題,有能力去過屬於他自己的人生,那麼這個相信就是一種「祝福」。

7、高興事第一時間找父母分享

親子關係最良好的狀態莫過於孩子可以把父母當朋友。

當孩子有了特別喜歡的事情,高興的事,會跟家長說,家長多鼓勵孩子。同樣當家長有做得好的地方,孩子也會表示讚賞和支持。他從你身上學會了表達和溝通。。

8、受到委屈第一時間找父母傾訴

當孩子感到委屈、煩惱、沮喪、傷心、氣憤時,會找家長傾訴,或者尋求幫助,而不是迴避與父母溝通、麻木、對抗。家長真正地學會傾聽、認真、耐心。

當家長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會主動承認錯誤。或家長情緒低落、需要照顧的時候比如生病,會得到孩子的諒解、安慰和鼓勵。家長也允許自己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承認自己不是萬能的超人。孩子從你身上學會了識別和表達他自己的情緒。

孩子遇到困難,被欺負受委屈時,會第一時間找父母。這是很多人理所當然的想法。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只有孩子對父母非常信任,明白自己會無條件獲得父母幫助時,才會選擇第一時間找父母尋求幫助。

比如,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回家告訴父母卻被質問「人家打你你怎麼不還手?」孩子學習上遇到困難,告訴父母卻被指責「別人都會你怎麼還不會,是不是上課沒認真聽講?」時間久了,孩子寧願忍受痛苦,也不會再找父母尋求幫助。

9、有困惑纏著父母問個不停

很多家長表示,自己家的孩子就像一個小話癆以及十萬個為什麼的發射體,每天都有千奇百怪的問題等待著自己解答。

在孩子好奇心最強的時候,愛問問題是成長中必經的階段。另外,這也說明孩子對父母很信任,明白自己很重要,並且父母總能夠對孩子的問題及時、積極的進行回應,是值得稱讚的行為。要知道,積極回應能夠讓孩子建立安全感。即使家長不能當場解答這些問題,也可以告訴孩子,和孩子通過讀書、搜索等獲取答案。

10、正確處理親子衝突

給孩子制定恰當的規則。家長需要給孩子制定一定的規則,不能因為孩子不喜歡不高興就放任隨著孩子。比如說制定有規律的生活和學習規則,會給孩子一定的秩序感和安全感。

遇到問題,不要急於發火,身體力行地教給孩子如何控制情緒和壓力。清楚而具體地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期望,使用正向辭彙,並保持一致性,讓孩子有 " 法 " 可依,這樣他們就會更明確自己應該如何做。

整個人生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家長須謹記:無論孩子做什麼頑皮或者不合常理的事,他都是在學習而已,過程中讓家長動氣、失望、煩惱,以至於焦慮、絕望,都不是孩子的本意。


推薦閱讀:

一群影視動畫行業的爸媽 湊在一起能搞出什麼樣的親子IP
打罵孩子,管用嗎?
專註力培養第五個階段:意志與專註力,17歲之後
4歲嗯哼不上幼兒園,霍思燕回答讓人心酸
孩子受欺負 你如何優雅地插手

TAG:親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