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義莫欺兄弟誼——如何評價投名狀
一部真正的好電影應該是觀賞了第一遍大家從電影院出來後,依舊是一頭霧水,誰也不敢說自己完全理解了其中的哲學和邏輯關係,誰也說不清為什麼故事會如此進展,
但是所有人都會覺得這個電影應該是個好片。
這就叫電影發展質量最高的境界——雅俗共賞,實在看不懂情節看看打鬥爆炸場面也過癮。然後為了徹底看懂,認真的觀眾只好再買票再買DVD多看幾遍,再賺你一遍錢。然後真以為自己看懂了再去論壇討論,免費做廣告。
這就是所謂的「好的電影經久不衰」
投名狀就是這樣的好電影。
故事取材於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從三兄弟歃血為盟茁壯發展,到頂峰又迅速滑落分崩離析,落得個手足相殘的凄慘境地的故事。
通過反覆研究《投名狀》的情節和對白,我認為龐青雲3兄弟的悲劇恰巧反映了中國封建體制下,
關於家,國,人的荒誕定位。具體怎麼理解,請聽我一一道來:
1.關於龐青云為什麼會被殺
很多人持的看法是片中的一句台詞,"朝廷怎麼會信任一個外人"。但正如有人分析的那樣,朝廷想要除去一個官員手段很多,暗殺自己的官員實在有點太小家子氣。龐青雲這樣的官員,有理想有能力,對國家忠心不二,甚至主動裁軍,連自己的左膀右臂趙二虎都殺了,朝廷難道還怕他造反不成?慈禧再糊塗也應該喜歡這樣的「兩袖清風」的官員,難道當頭的不是最恨自己手下拉幫結派的么?
其實,梳理一下,在前期龐青雲是有站隊的。就是電影里幾乎總是同時出現的三個老頭子,這三者之間,存在嚴重的政治鬥爭。
顧寶明扮演的"狄大人" 魏宗萬扮演的"陳大人" 王奎榮扮演的"姜大人"
三人每次同時出場,其座位順序必然是狄大人在中間,從觀眾角度看,右邊是陳大人,左邊是姜大人。在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座次是天大的事。我們看新聞照片,每次政常委集體亮相,永遠都是胡中,右吳,左溫。以此類推,座次告訴我們,狄大人在三人中地位最高,而陳大人的"軍機處排名",要高於姜大人。
然而定律一再告訴我們,三這個數字非常奇妙,它所構成的結構是最和諧最穩定的,無論怎麼變化,總能夠體現1+1>1的奇妙邏輯;而歷史也一再證明,排名高的人不等於當前實力也強,這就是所謂的輩分,官大一級壓死人。姜大人的實力就遠遠高於陳大人。何魁的魁字營正是姜大人的嫡系部隊。龐青雲勸土匪們去投軍時說,【魁字營囂張,勢大力強。我們這點兒人,他們根本看不上。倒是軍機處的陳公,正缺人手,如果我們投他,那正是雪中送炭。】這段話似乎同時暗示我們姜大人以前是個武將,手下的魁字營有可能是八旗兵,有可能陳大人是有歷史地位沒實力的漢臣,而姜大人是深藏不露實則掌握生殺實權的朝廷重臣。
陳大人的實力有多慘呢?他的嫡系陸大山跟龐青雲說,【我不賭。這一千五百兵,是陳公的家底。打沒了,陳公在朝廷說話就沒底氣。】才1500人的家底。把這點人給龐青雲用,又出不起軍餉。到後來龐青雲蘇州圍城那麼困難的情況下,寧可去找何魁借糧跟外人瓜分利益,可見陳公是要人沒人要錢沒錢,難怪姜大人不服這樣的人排名在自己之上,對喜獲珍寶的陳的鹹魚翻身日漸威風咬牙切齒。
這樣一來我們就完全理解陳大人對龐青雲的全力支持。首先是看重龐青雲的雪中送炭,奮力拚殺。這對於一個小有名氣的勢力來說太重要了。管理者最喜歡這種能背鍋也能拼殺的全身心奉獻的人才了。一個要名,一個要利,一場勝仗,兩者一拍即合!所以當見識到龐青雲的歪瓜裂棗部隊確實能以下克上後,索性把自己的心腹陸大山直接給龐指揮。言下之意以後你龐青雲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取代了陸大山。陳太需要龐這樣的人來武裝自己的力量了。
到了這個時候就算龐青雲自己認為自己不屬任何派系,其他所有人也會一致認為龐是陳的人。
投名狀的故事線很有意思,明線,是3兄弟由聯到分;暗線,則是3老人所代表的派系由分到聯
政 治鬥爭是高層內鬥的具體體現,一般都能不直接翻臉,就好像三角形,短板再短,也能維持平衡,撤去一支,兩強相爭分崩離析。所以打擊對手的羽翼不傷本尊是宮廷內鬥的紅線。要阻止陳的擴張,就要打壓龐!
這個所謂的打壓,在龐第一次勝利的時候,就已經悄悄拉開帷幕:
在陳姜鬥爭中,地位更高的狄大人本來是取中立態度。舒城取勝之後,狄大人立即給龐青雲增加五個營。這時候姜大人突然讓何魁負責接防,陳大人先是驚訝,然後有點不滿,又有點無可奈何,表情很有意思。這時候姜說【狄大人,陳大人,不會有意見吧?】,先狄後陳,為我們進一步點出三個人之間的地位關係。按理說何魁接防這種安排應該在幕後博弈,但電影的特點必須把所有劇情衝突放在一個時間地點表現。
但龐青雲早已看出三個老頭都不是省油的燈,要脫離3個大人的蠶食禁錮,就要以一個更大的勝利往朝廷去邀功!前期,借陳的空殼給自己造勢以下克上,打響名聲;後期,同樣是賭徒式的博弈,讓自己脫離禁錮從幕後走向政 治中心。正式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品牌!
這就是速戰的根本原因!
這麼看來,龐青雲的一意孤行不落套,徹底損害了三個派系的利益。首先,戰爭結束了老頭子們怎麼在太后那裡邀功請賞?這就好比參加職業足球聯賽,每個隊都希望自己拿冠軍,但是如果其中一個隊出了一個極品新星,在踢出成績後又賭氣轉會到小球隊中,又多了一個分蛋糕的,勢必損害聯盟的頂端整體制衡利益。其次,為國請命的三大派係為什麼要圍而不打,不是打不過,而是,打完了,朝廷的撥款就沒有了,油水抽成也就沒有了。這種既得利益,是3人都必須遵守的遊戲規則,甚至對面的起義團,也是能估摸個大概的。雙方既有默契,你來我往,跟演戲似的有板有眼,也就能體現出戰爭的「拖」字精髓了。
回到上面的分析,三個老頭子對龐的求援態度也不一樣。陳大人被龐軟性綁架了,在他眼中龐就是手裡的燙手山芋,本來想通過龐立功,然後又能收編一支武裝,但無奈龐無留的考慮,感覺到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矛盾。姜大人於「情」於「理」顯然堅決反對龐速戰。而狄大人要考慮"聯盟"整體利益,也反對速戰,覺得龐太不上路,但也能由龐打擊一下姜,平衡一下陳姜實力,不至於特別恨龐。三個人的心態在陳姜下圍棋的那一場戲表現的淋漓盡致。對於龐青雲來說,先不談所謂的民族大義,為了打破既得利益集團的壟斷,闖出自己的名堂,他必須速戰,他必須先去試探3個派系的立場。
但為什麼3人還是默許了,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用擔心龐的雜牌部隊能打下敵人重鎮!既不用自己出力,也能消耗敵人和龐的力量,完美~~~
但他們完全沒想到,有兩個直接因素,扭轉了龐的困境:1龐反手就去拉攏了當年的死敵——姜的下屬何魁,以利益換糧。這也是很多企業常用的法則:跟巨頭抗衡,你發現啃不下這塊硬骨頭,索性就把部分利益作為契約讓給其他人,哪怕是你以前的敵人,只要能吃到嘴裡,哪怕是塊肉骨頭,也不虧!總想著必須吃到最好的,不懂得變通,到頭來,可能什麼都撈不到。所以說,沒有永遠的朋友(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2.趙潛入敵城,擒賊先擒王。
這一上一下的計策,把三兄弟的團結與同心刻畫得淋漓盡致。
等到龐青雲真把南京打下來了,姜大怒,怒斥何魁被耍猴。何魁這時候提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方案:【只要我們把趙二虎給拉過來。江蘇巡撫他肯定做不長】。他們也知道,龐青雲的成功,離不開他的兄弟的輔佐。那為什麼後來真如他所預言的,三兄弟會反目內鬥直至三人死亡這股勢力退出歷史舞台?
我覺得,三個派系,甚至是朝廷,都是沒有猜透的,只是很膚淺地在最後點出三人離心離德。但是,電影是展現給觀眾為觀眾服務的,三兄弟內鬥的根本原因,觀眾是可以分析得到的。
回到本文的標題上,在館長看來,3人的特質,或者說他們各自背負展現的價值觀,就已經為之後的分崩離析埋下伏筆。
龐代表的,自然是依附在國家利益上的「大義」;趙代表的,是家族兄弟上的「情義」;姜代表的,反而是大家最鄙夷的「人利」通俗來說,三人分別指代,國,家,人!
從這些理念出發,我們才能理解3人具體的做法,表現的細節。
一開始,電影就將龐青雲和趙,姜兩兄弟割裂看來,畢竟歷史的進程里,「家」才是與「人」最貼近的古老的社會體系。而人要想有所發展有所突破,就必須擴展自身的價值維度,從親情,友情,家族情的體系中得到升華,形成規則,形成理念,形成秩序,形成所謂的「國」。所以,姜從仰慕趙,變成了龐。趙也尊稱其為大哥。低級的價值觀念讓位給高級的價值觀,很簡單,更高的利益追求使然。所以有了龐的加入,兩兄弟翻身做主,從土匪一躍成為了士兵,將領,成為其他人的榜樣(當然其中的犧牲我也不必多說了,電影描述得很令人動容)。
但是,價值觀這種東西,本質上就是不同階段的人性思維的產物,是不可能完全兼容的,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牛頭不對馬嘴。不同的價值觀產生衝突,是必然的。在電影里有幾個細節:
1.犧牲
比起強盜的劫掠的日子,真正上了戰場,吃官糧飯,傷亡率節節攀升。那麼趙,姜是否接受?從電影來看,接受,越大的利益伴隨著越高的風險,「家」,「人」這些理念雖然心裡悲痛,但也默許了。
2.秩序,規則
比起接受,我覺得帶給兄弟二人的更多是震撼。姦淫婦女的兩位兄弟不講情面拉去砍頭。「家」更多的是無奈,而「人」,可能還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選擇妥協,盲從。
3.理念的正面衝突 信與利
具體表現就是南京城破後,對待戰俘的問題。電影很明顯地偏袒了代表「家」的趙。但深入解釋也容易理解:於情 起義軍代表的也是「家」的利益,和當年的趙所代表的土匪為了自己階級苟活,是如出一轍的。所以,對於起義軍來說,投「國」,不是一個理念的,無法接受;投「家」,大家都是兄弟,五百年前是一家,同氣連枝,可以接受;於理 起義軍是龐青雲的可以獲得的生力軍,起義軍對於龐,和龐對於陳公都是一樣的關係。相互依賴,是筆意外之財,不可失去。
假如說,龐青雲不去求助外援,沒有獲得外援,不提出平分利益,完全就是按照上面的步驟走,是完全不會淪落到坑殺戰俘背叛誓約這個卑劣地步的。但是故事沒有假如,歷史也沒有假如。龐青雲不去求援,他的部隊要被餓死!他不得不以戰養戰!給其他人畫大餅!他的理念里就沒有接受戰俘的資格!(天道輪迴,在現代社會,各種融資企業燒錢砸鍋賣鐵層次不窮,以乾死友商為方休,真的是活生生的歷史再現)按契約辦事,按規則辦事,即便是高級理念在此當中根本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但最終,不可避免低級理念必須屈從於高級理念。
故事從這裡開始,兩兄弟真正認識到各自價值觀的不同,因為各自代表的理念有嚴重分歧,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而「人」,姜午陽,又一次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站在了「國」,站在了利益最大化,站在了舍小家保大家的屈從妥協上。
如果僅僅止步於層級固化的描述,那麼也沒有之後的矛盾對立與勢力消亡了。
回到劇情上,龐青雲最終平叛有功,坑殺戰俘,獲得更多的權利與封賞。在朝廷眼裡,即便是龐在名義上還是歸屬陳大人,但還能拿捏分寸。朝廷看好這位新星,能給自己臉上抹灰,不結黨營私,是個可造之才,更因為他自身代表的「國」是一種抗衡3老勢力的資本。但是電影的龐還真有點理想化的味道
這時候完全大義凜然,忽視了自身對朝廷真正的價值,而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抹殺了他的所有資本:
他居然要求【免除蘇州轄區三年稅賦,修生養民】。
蘇州轄區歷來都是納稅大戶,現在好不容易奪回來百廢待興,朝廷正需要這筆錢呢,你說免就免?很多朝代歷來都用免賦來給自己朝代貼金,但都是聊勝於無精神慰藉的舉動——免稅的都是邊遠窮困地區
但這不是最主要的錯誤。龐的最大錯誤是作為下級,提意見不考慮所有人包括朝廷的利益。試想如果慈禧准奏,那麼蘇州老百姓必然說這是龐青雲的功勞。如果慈禧不準,百姓也會說龐是好官,朝廷不公。慈禧里外不是人。
錢讓領導出,好人你做,有這麼做下級的么?這個道理本來是官場常識,滿朝文武聽見之後都愕然,只有龐不懂。慈禧權衡利弊,片刻之後准了奏(當然以後這個方針是否落實到位,我覺得憑藉朝廷的手腕,是不可能拿捏不準的)。 但此時慈禧心中,有意無意給她穿小鞋的龐已經成了"外人"。
狄大人和陳大人代表組織和龐青雲談話這一幕,非常有意思。狄先誇【蘇州殺人,南京活人,龐大人是君子豹變,果然是輔國良臣啊】。陳馬上說,【那是因為龐大人和朝廷不屬任何派系才得太后的垂青】。這句話有點一語雙關的意思。首先陳向上級狄說官話,說龐不是我的派系,當然官話中朝廷上不應該有派系。其次陳也是說給龐聽,有點抱怨龐遇事從來不跟自己商量,確實不像個自己人。這時候狄大人的話【南京是給了你,可姜大人氣得是卧病南方。何魁又蠢蠢欲動。你鎮得住嗎?】有點讓龐表態的意思。現在姜大人不在這裡,你願不願意妥協做我們倆的人?雖然大家以前都有偏見,處處鉗制你,但現在大家也算是輩分相當了,相逢一笑泯恩仇,如何?
上述的話還透露了一個關鍵信息:姜已經去南方準備對龐下手了,你怎麼應付? 龐還是對當年給自己下黑臉讓兄弟撕破臉皮的事耿耿於懷,不接這個話茬,狄馬上說:【龐大人,我翻了翻黃曆,四月初八午時上任,利民利國利己,大吉】。這時候大家注意陳的臉上一動!說明陳意識到狄已經決心默認姜對龐在那個時候下手了。於是陳給了龐最後的暗示!【要想有所作為,龐大人,你得好好活著,好好活著】。我看陳大人這個人還是很有良知的,這句話說的有點書生意氣了,當著狄,太過。
龐仍然不懂形勢的險惡:【我有公務在身,告辭了】,竟離席而去。這時候狄痛下殺手!【你山字營姓趙啊?!】在趙二虎拒絕背叛龐青雲的情況下,除龐先去趙,符合姜、何的策略。
在這一幕中龐青雲的形象非常高大,君子不黨,完全不屑於這些齷齪鬥爭。試想換一個俗人,早就跪倒在地請求幫忙了。
作為一個以「國」為獲取利益前提的人,龐青雲之後面對鬥爭選擇的策略是一味的自保。狄要求殺趙,龐就殺趙。只要你們讓我活著,我自斷雙臂,我什麼都聽你們的還不行么?
但他根本就沒有想明白,「國」獲得的利益是建立在「家」「人」的理解與妥協上。皮之不存,毛焉附之?
代表大眾化的個人理念的姜午陽也醒悟了,鳥盡弓藏,敵破臣亡,狠心殺死了虛偽的龐青雲,
結果趙死龐亡。
你能說這裡面有多少正義與公平?
不過是舊時代的強權壓制暴力集權,每個理念都為了苟活不得不做的一次又一次荒誕的妥協而已。
下面是關於其他知友對趙二虎與龐青雲理念由合到分的具體分析
作者:凱常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92835/answer/286290568
殺降兵一段是戲劇高潮,也是三兄弟立場變化的重要分野,殺與不殺都是各有理由,因此也難分對錯。有意思的是,《投名狀》偏偏正是一個亂世講對錯的電影。
我們不妨先站在趙二虎的視角來審視殺降這一行為。
趙二虎
趙二虎窮人出身,為青梅竹馬的女人殺了人,落草為寇,在亂世法則中掌握了生存的經驗,同時還保留著純樸公道。龐青雲出現之前趙二虎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價值觀,這便是
這句話是相對的:兄弟是立身之本,有了兄弟才能在亂世之中站住腳,不被人欺負剮殺。其二是作為一個大哥,你得對兄弟負責。
這既是生存之法,又有階級感情,因此無論從利益層面還是道德層面,行為邏輯都是自洽的。
遇見龐青雲前,兩兄弟帶領群眾自搶自足,但是也沒有更高的追求,官兵對這種小打小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趙二虎沒有推己及人的覺悟,但是也盜亦有道,把自家兄弟安排的很妥當。
不過你也可以看到,趙二虎的價值觀又非常模糊,擴展一下,便是四海之內皆兄弟,收縮一下,便是姜午陽所謂「兄弟的命是命,其它皆可殺」。總的來說,認同趙二虎的觀念的人才能是兄弟
龐青雲的到來給了趙二虎一個推己及人的機會,令他們走出亂世為寇的自我設限,開始追求政治實現。
當龐青雲描繪一個窮人不受苦的未來圖景時,趙二虎反思自己的行為邏輯,默認了龐是正確的。你可以認為,是龐青雲讓趙二虎具體化自己的生存準則。
不得不說《投名狀》是劉德華最展現演技的作品之一。比如殺姦淫民女的弟兄以立軍紀的這場戲,趙二虎其實已經被龐青雲的政治理想折服,但是對他的行為又持保留態度。劉德華把趙的遲疑、迷茫、欲言又止演繹的非常到位。也正是在這種遲疑、迷茫、又情不自禁地認同龐的過程中,趙二虎最終決定繼續跟龐合作,甚至為此不惜處決兄弟。
兄弟的命,當然是命。這年頭當然不能沒有兄弟。但是龐青雲告訴他,天下的窮苦人都是兄弟,都該不被欺負。
作為一個有堅定價值觀並堅決實現的人,趙二虎無法拒絕龐,甚至不得不為了天下的兄弟而殺掉出生入死的兄弟。
這種理念一致行為衝突是很讓他迷茫的,也完全超出了他對亂世規則的理解。
也幾乎可以斷定,正是在這一刻,趙二虎才有了一種關於「走出亂世,匡扶天下以至太平」的理想。他不想再繼續生活於亂世,而要救助那些無人看護、因而備受欺壓的所有百姓。對這一點,他自認做不到,但是相信龐青雲能做到。於是他最終接受了龐的方案,艱難地放棄了自己兄弟。接受了龐青雲的理念後,趙二虎實際上完成了一個非常痛苦的轉變,但是他認為這是值得的。
導演用軍中遊戲和攻城掠地交叉剪輯的方式,呈現了理念進化後,這支部隊的士氣和戰果。
作為軍中的第二負責人,趙二虎顯然認為自己是正義之師,是促進公平、恢復正義、以暴制暴的鐵拳。趙二虎相信,作為妖逆的太平天國是可以在沒有懺悔反思的情況下就被徹底蕩平的。
這樣的話,太平軍就不是人,而是魔鬼,是阻礙和平降臨的不義者。
可惜圍攻蘇州時,圍城一年後,城內城外皆元氣大傷。強攻,則勢不能成。撤圍,則魁字營早就在外面等著撿洋落,白忙活一場不說,龐青雲及其山字營還有承擔擅自行動的後果,畢竟朝廷並沒有命令其圍攻蘇州。
圍城部隊幾次發人勸降,皆有去無返。軍心崩潰之際,龐青雲決定再賭,找三個老傢伙,甚至找魁字營借糧,也給了趙二虎以反思從前之迷茫的機會。
與此同時,同為弟兄們擔憂的趙二虎卻輕身前往。
他是有充分理由這麼做的,並且氣魄也堪稱豪傑。在他而言,這似乎該是個有去無回的刺殺行動。
如果事情真的這樣進展,那麼就是正義之士以身殉職
那麼無論趙二虎,還是龐青雲,抑或圍城的山字營,都將會得到一個更具正義也更受鼓舞的結果。二把頭捨身就義,山字營哀兵復仇,龐青雲拿了借糧一舉攻下蘇州,姜午陽更加死心塌地跟著大哥、並且完全接受大哥和二嫂的結合……甚至二虎在九泉之下,恐怕也沒什麼不滿意的了。
可惜事情並不是這麼發展的。
趙二虎見到了敵軍頭領,近距離聆聽了對方的訴求,並發現對方其實和自己沒多大差別,都是窮苦人,都不想受欺負,甚至都肯為了兄弟慷慨赴死。
我們再溫習一下守軍首領的台詞,感受一下趙二虎當時的震撼:
十一年前,我賣了生意,關了祖業,投了太平,從那天起,投降這兩個字,就永遠的消失了!(打鬥過程中趁機自殺)我不死,蘇州這個大牢的人就出不去,讓士兵回家務農。
這段話透露出以下幾個重要信息:
1.自己是有產業的人,投太平軍不是要故意大亂天下,而是天下之亂已經難以承受,他之所以打仗,就是要再建一個更好的社會(與趙二虎接受的龐所描繪的政治理想不謀而合)。
2.自己將矢志不渝,不惜以身殉志,一條道走到黑,而絕無投降之意。
3.為了兄弟我甘願赴死,如今雙方筋疲力盡,戰意全無,如今既然肯放過你放過蘇州城的人,那下一班崗就交給你了,你必須接好,讓他們免於屠戮(在趙二虎看來,這個要求難說過分。)
震撼慷慨的趙二虎,對敵酋說了句給自己兄弟祭奠的時候才會說的話:安心上路。
被龐青雲堅固的政治信仰,在敵酋的犧牲和自身的經驗反思的雙充抗拒下,再次發生了動搖。
這是妖孽和魔鬼會說出的台詞么???
我們看到,當趙二虎走出蘇州城的時候,他是山字營全軍敬佩的英雄,是姜午陽單刀赴會凱旋而歸的大哥,是龐青雲意外而沒有超出控制的兄弟。
但是其他人都沒有目睹蘇州城的一幕,都無法分享趙二虎的心情。其他人都不知道,守軍將領是自殺的,是為了弟兄而自殺的。這件事情,只有趙二虎知道,也只有他在承擔著這份良心之重。
這一刻,趙二虎像是承擔同類苦難的、東正教式的愚聖。
此刻的趙二虎,不管是作為豪傑對另一個豪傑自我犧牲時遺志的遵守,還是作為義軍首領對難民的投降,如何能夠不保住這些投降的士兵?
他有得選嗎?
即便是沒有龐青雲從外界催逼,趙二虎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際。他所承擔的,是一個愚聖對同類苦難的承擔之重。為了敵酋的囑託,也為了同類的性命,趙二虎不惜付出生命。
但是龐青雲的決定,卻令他連付出生命以酬志願、以酬諾言的機會都沒有。
甚至連解甲歸田、告別戰爭的機會都沒有。
那麼,趙二虎的堅持,你說是對,還是錯?
龐青雲
多年之後,龐青雲形容自己的人生時說了這麼一句話:
我這一生,如履薄冰。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也常用來形容為政之道,君王心情。
龐青雲之如履薄冰,不止因為官場險惡,更是因為他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從污穢中獲得的豹變。
龐青雲是以敗軍之將出現在觀眾眼前的。
被友軍坑死,弟兄全打光,自己靠裝死躲過一劫。其倉皇狼狽,無以復加。尊嚴掃地,無過於是。
這樣的一個人,本該死了。
但就是這麼一個人,從不能更低的地方重新爬了上來,從不能更骯髒的環境里升了出來。他對亂世的恨和對朝臣的忍,虯結交織到一起,令他為了一個虛無的目標不惜犧牲自己性命,不惜犧牲他人的性命,把人死光把天下蕩平也不可惜。
更危險的,還在於他本來就是將領,受教育水平也不低,這令他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感覺自圓其說,甚至過火冒進、犧牲他人之時,猶然可以文過飾非,欺騙他人,自我欺騙。
簡言之,龐的危險,正在於他是個言足以飾非、道德激情足以作亂的豪強。
他可以以天下的名義而犧牲天下。
第一次衝鋒時,他拿兄弟的命賭,拿信任他的陳公的身家賭,拿自己的命賭。趙二虎憤怒地說:人都打光了為什麼還不上?
他更憤怒地說:你記住戰場上只有一個是頭!
最終他賭贏了。
這隻會更刺激他投入更大的賭博中,押更多的人進去,和更危險的人合作,用更多的道貌岸然去掩飾內心的怯弱。
龐青雲能夠對任何一個為了他而死的生命做出解釋。小五小七的死,是死於拯救黎民。兩個自己的兄弟強姦被處死,是要由匪變軍。蘇州降兵的死,是兵不厭詐。甚至連趙二虎的死,也是自作孽不可活,並且為了自己能夠施仁政於兩江,二虎也叫死得其所……
龐青雲總能給出條例上白紙黑字的解釋。但他真的就對了嗎?
恐怕也很難說。就比如殺二少以正軍法。導演借二虎之口說了
姑且不論這規矩的對錯,不論進城之前,士兵們是在什麼環境下打仗,攻城時遭遇了什麼,攻守之際誰是誰非以及雙方攢積了多少仇恨。作為統領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得令行禁止。
用龐青雲的說法,就是得明軍紀。
那麼首先你得告訴士兵,什麼是可以做,什麼是不能做。說都不說直接動刀子,那叫做不教而誅是為虐。
換句話講,龐青雲這是奸雄行為,是在問兄弟借頭。是在欺詐底層士兵的無知,讓他們噤若寒蟬,對龐的嚴酷感恩戴德。
所以姜午陽處決時會問兩個小的:你們的命是誰給的?
在二虎而言,這叫做心變好了。
在龐青雲呢?
他心變過嗎?他一直就是這樣好吧!他是在拿山字營的人,拿所有可以調配的資源,不害怕搞砸一切地實現自己的理想。
也正是因為龐青雲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可以不擔心是非,不問對錯,隨時就形勢考慮,就利益出發,能做就做,做不了就賭,賭不了就拽,拽不下就死……
在龐青雲看來,甚至就當時的形勢而論,殺降兵確實不能說什麼。
但是具體到龐青雲力主殺降兵這一行為而論,它實在對不到哪兒去。
這不過是他「如履薄冰」的一生當中的又一次賭博罷了。
既是賭博,論輸贏論利益而已,何來對錯?
推薦閱讀:
※七宗罪是什麼意思?
※如何評價降臨?
※這部關於狗的《腌黃瓜先生》動畫為什麼會被禁播?
※《老大的幸福》說的什麼內容?
※電影《前任攻略》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