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經隨筆(五)

迦旃延!這世間多數依於兩者:實有的觀念與虛無的觀念。

迦旃延!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集者,對世間沒有虛無的觀念;迦旃延!以正確之慧如實見世間滅者,對世間沒有實有的觀念。

——經藏·相應部·因緣相應·迦旃延氏經(12相應15經)

佛陀教法的核心是四聖諦,其中集滅二諦就是緣起法。如同世間的任何理論一樣,緣起法也是有作用域的;倘若脫離了作用域,那麼緣起法是否生效也就有待商榷了。在佛陀教法中,緣起法的作用域就是十二處,即眼、色、耳、聲、鼻、香、身、觸、口、味、意、法。對於三界中一切有情而言,這十二處即是一切——這就是佛陀教法最底層的概念,而緣起法的二十個環節在這十二個元素被建立的基礎上緊密的呈現著,毫無例外的作用在每一個有情的每一個當下。

所以其實十二緣起本質上是在描述十二處的關係,而並非十二處以外的什麼東西的關係,因為世間一切都要收攝到十二處上,或者說,十二處演繹出了世間,因此討論十二處以外的東西是滑稽的事情。關於十二處在佛陀教法中的定義,在經藏·相應部·一切經中,另外在雜阿含經中也能夠找到對應的部分,本文不再列出。

然而如果沒有正確的理解「十二處是一切」這個大前提,也可以觀察到十二處的緣起關係,也可以得出「非我」的結論,只是這種情況下對緣起的理解是建立在錯誤的前提上的,因此是不如法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緣起性空」說法的來歷:當一個建立在錯誤的觀察視角的修行者成功的觀察到緣起後,會把緣起這種性質套用在一切物體中,比如他會理解一個柜子是由某些木板、釘子等等由於某些特定的原因聚合在一切;而木板和釘子也是由於某些特定的原因被聚合形成……以此類推,他會顯而易見的得出,整個世界都是緣起的,由業力流轉並化現到他的感官中;而本質上這個柜子並沒有一個「實在」的自性存在,如同這位修行者自己一樣,這個柜子也是「無我」的。

以上是一種十分常見的關於緣起法的錯誤理解,其錯誤的根源就在於修行者在十二處以外樹立了概念,比如柜子。然而在佛陀教法中,所謂的」柜子「本質上是觸產生後形成的想,即眼睛看到柜子的顏色、形狀,身體接觸到木板的觸感……等等緣故,然後由想蘊執取觸而形成的名相。因此如上對柜子討論緣起性空是不如法的,而對緣起的正確理解是建立在十二處上的。坊間流傳著一句「心外求法」,可以說是相對準確的描述了這種對緣起法的錯誤理解,事實上如果把十二處看作是「心」(經藏中並沒有建立「心」的概念),那麼其實理解了十二處是一切,也就理解了其實沒有什麼「心內」、「心外」,自然就不會「心外求法」了。

對緣起法錯誤的理解並不只是「緣起性空」一種,處於某種原因,這裡不再討論其他案例。然而無論是哪種錯誤的理解,如果追溯下去,那麼必然會得到這種錯誤理解產生的根源:要麼是建立在世間實有的前提下,要麼是建立在世間虛無的前提下——這取決於修行者自身的世界觀。比如緣起性空就是建立在世間實有的前提下而產生的結論,即修行者認為哪怕是自己無餘涅槃了,世間依然如常流轉,比如佛陀涅槃後,我們依然可以在這裡討論佛法一樣。當然,根據不同修行者對「世間實有」的理解程度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也略有區別,本文就不一一列舉了。但是如果你想如法的修行解脫,那麼一定要理解為什麼十二處是一切,十二緣起是世間的集,以及本文開頭引用經文片段中描述的為什麼正確見證緣起法的修行者沒有實有、虛無的概念。

這種不如法的觀察緣起,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沒辦法解脫,即:不能印證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原理上是這樣的:當正確理解緣起法的修行者解脫或者暫時解脫時,他不執取、不作意任何可執取、可作意的玩意——因為諸行止息,「他」、「執取」、「作意」、「玩意」都是無稽之談;然而一位錯誤理解緣起法修行者,他會執取「我不執取」,他會作意「我不作意」,因此不能實現滅盡,而是會接著在思所構造出的境界中流轉。而如果這位修行者沒有值遇正法,把這種對緣起法錯誤的理解誤認為正確,那麼他很有可能會得出「世間不滅」(世有常)的結論,並以此為基礎錯誤的理解整個佛陀教法,最終因為不能正確的行八正道而不能解脫。


推薦閱讀:

學佛最好從小乘開始嗎?
學佛實修之次第?
佛是人造的嗎?
最討厭問一些佛學問題,然後各種所謂的居士護法大段引用一些經文,然後什麼都不說,我能說你們在裝逼嗎?
論慈悲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