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論 觀四諦品第二十四

若一切皆空  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以無四諦故  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  如是事皆無

以是事無故  則無四道果

無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無

若無八賢聖  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

以無法僧寶  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三寶 

這一品是中論二十七品中最重要的一品,也可以說是最難解讀的一品。

對方首先發難,說:如果一切皆空,沒有生滅,啥都沒有了,四聖諦也沒有吧。如果沒有四聖諦,修行的道路就沒有了吧,這樣一來,修行的目標和果位就沒有了吧。這些都沒有了,就沒有佛法僧三寶,毀謗三寶是什麼罪過,你難道不知道嗎?

四聖諦:苦集滅道,五蘊皆苦,苦的原因,解脫和證果,修行的道路。

空法壞因果  亦坏於罪福

亦復悉毀壞  一切世俗法 

對方繼續說:假如什麼都沒有,那麼道德倫理呢?我們是不是殺人放火都沒有關係了?

汝今實不能  知空空因緣

及知於空義  是故自生惱 

龍樹說:其實,你根本就不明白空性的甚深奧妙,才會庸人自擾之。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龍樹說:諸佛說法,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世俗諦,一種是第一義諦(真諦),如果你不知道這點,把兩者分開,那麼就不知道真實的道理。

為什麼要有兩種諦?因為給眾生說法,必須取信于思,取信於邏輯,故聖者說法,必須按照世間的邏輯運行,隨順世間理說法。

而真正的道理,是勝義諦。因此,聖者說法,首先用言說和邏輯來解說勝義諦。而如果你又只局限於邏輯的表層,而沒有深入體會邏輯背後的甚深緣起,不能涅槃。

在《雜阿含經》里,佛陀打了一個譬喻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國人間遊行。王舍城波羅利弗是中間竹林聚落。大王於中作福德舍。爾時。世尊與諸大眾於中止宿。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行。共至申恕林。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到申恕林。坐樹下。

  爾時。世尊手把樹葉。告諸比丘。此手中葉為多耶。大林樹葉為多。

  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樹葉甚少。彼大林中樹葉無量。百千億萬倍。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

  如是。諸比丘。我成等正覺。自所見法。為人定說者。如手中樹葉。所以者何。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於涅槃。如大林樹葉。如我成等正覺。自知正法。所不說者。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涅槃故。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段話是這個意思:

從前,佛陀和各個弟子坐在樹下。佛陀拿起一片葉子,問道:你們說是手裡的葉子多啊,還是大樹上的葉子多啊。

大家都說:那當然是樹上的葉子多了。

佛陀說,對啊。我成佛所能明白的道理,給別人說的法,就如同手裡的樹。視乎能否饒益眾生,能否向於涅槃。

不說的法,就如同樹上的葉子,因為那些法,乃不是以義饒益,不是以法饒益,不是以梵行饒益,不是以明慧而正覺,不是正向於涅盤之故,因此之故,諸比丘們!如果對於四聖諦還未無間等的話,應當要勤於方便,起增上之欲,學習無間等!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如果不依照世俗諦,你不會明白勝義諦(必須取信于思,道理以邏輯的形式展現)。

不得第一義(勝義諦),不可得涅槃。

佛教有個譬喻,就是

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真實。

照搬照抄經文,執著於假名,不見真實義。

這一頌展現了龍樹的二諦觀。

二諦觀在龍樹這裡,僅僅表示佛陀教法的判斷標準。

龍樹認為,佛陀的教法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世俗諦,一類是勝義諦。

世俗諦,是涵蓋了,佛陀的原始教法,佛陀隨順世俗說法,你要在世俗說法背後找到那個真實義。世俗諦是凡夫的錯誤認知,但是佛陀沒轍,只能以錯解對。

勝義諦,是佛陀真正要告訴我們的,在勝義諦和世俗諦起了衝突,以勝義諦為主。

這裡一定要明白,二諦和後來中觀派思想,認為緣起性空,一點關係都沒有。

緣起性空是後來,中觀派的核心思想,認為緣起是存在的,他在世俗諦上展現。而真實的世界是性空的,空是在勝義上展現的。

緣起性空的理論,至少在龍樹這裡沒有展現,龍樹僅僅是為了回應對方的指責,

既然一切皆空,為什麼佛陀還要說法,你還要指責我們錯了?

龍樹說,因為我不講,你們不懂,我只能依照世俗諦來言說。

此外,還要和中觀派的中道區分開。

中觀派的中道,是即真即俗。認為,你既要看到世俗這一面,又要看到勝義這一面,中道立於二諦之上。

龍樹在中論,沒有這個思想。

《入中論》里,中觀派的月稱的思想是,

由於諸法見真妄,故得諸法二種體,說見真境即真諦,所見虛妄名俗諦

認為,在勝義上看到了世界的真實,在世俗諦上看到了世界的虛妄。

不能正觀空  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咒術  不善捉毒蛇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  是故不欲說 

龍樹在這裡,繼續闡明此種主張。

他說:如果勝義諦(空),被不懂的人拿去,那就會傷害自己。就如同不明白抓蛇的方法,盲目抓蛇,這就會被蛇咬死。就如同不懂咒語,盲目念咒,也會傷害自己。

佛陀知道這一點,知道眾生不一定明白自己的甚深意趣,所以本來打算不說的。

汝謂我著空  而為我生過

汝今所說過  於空則無有 

龍樹說:你說我錯了,其實是你不明白空。如果你知道了空,在空上,這些指責都是不對的。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這一頌是最令人費解的,為什麼呢?

我們認為,空就是一切都不存在。很多人用這頌來指責這種觀點,實際上這種指責是站不住腳的。

這頌怎麼理解?我們反過來理解。假如這世界不空了,而是實有的,會是怎麼樣?

比如,輪迴也是存在的,我也是存在。那麼我還能輪迴嗎?

如果佛陀講法,一方面承認某物實有,一方面又說因緣和合,這本身就是矛盾的。

因此,恰恰是空,因為空,佛陀可以以世俗諦隨順說法。因為一切都是假象,只有假名,因此,佛陀所講之法,皆是假名,佛陀才可以因地制宜地講法。而不會相違背。

所以佛陀說有,說無,說非有非無,說非非有,非非無。都是對的。因為都是假名,隨順說法而已。

汝今自有過  而以迴向我

如人乘馬者  自忘於所乘 

其實,你才有過錯呢?如果你認為諸法有自性,那麼就會處處都是錯誤。反而你把錯誤拋給了我們。

就如同,你騎著馬,結果忘記了自己騎著馬。

若汝見諸法  決定有性者

即為見諸法  無因亦無緣

即為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復壞一切  萬物之生滅 

如果你認為,物是有自性的。那麼就代表事物是獨立存在的,不可能發生依存關係,這樣一來,你就否定了因果,因緣。並且,同樣否定了,作業,業的,萬物的生滅都無不存在。

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者 

這一頌,又叫三是諦,又叫空假中,天台宗以此開宗立派。

這一頌,前半部分,把緣起、空、假名、中道,四個概念全部串聯起來。

認為,緣起=空=假名=中道。

後半部分,認為,一切法皆緣起之法,一切法皆空。

首先,看什麼叫緣起?

緣起,在佛教中,絕對是本源性的概念,

若見緣起即為見法,若見緣起即為見佛

緣起是什麼?在原始教法中,曾經有個故事,

說佛陀的弟子舍利弗,還未跟隨佛陀之時,看見佛陀的另一位弟子,叫馬勝。

他就問馬勝,說,您跟隨誰學法啊,學了什麼啊?

馬勝口佔一絕,說

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

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舍利弗聽了,很高興,就皈依了佛陀。

那麼緣起是什麼呢?在《阿含經》中里,有這麼兩句話,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

二 世尊曰:『諸比丘!我為汝等說緣起及緣生之法,汝等諦聽,當善思念,我則為說』。

三 『諸比丘!何為緣起耶?諸比丘!緣生而有老死。如來出世,或如來不出世,此事之決定、法定性、法已確立,即是相依性。如來證於此,知於此。證於此、知於此,而予以教示宣布,詳說、開顯,分別以明示,然而即謂:『汝等,且看!』

四 諸比丘!緣生而有老死。諸比丘!緣有而有生。諸比丘!緣取而有有。諸比丘!緣愛而有取。諸比丘!緣受而有愛。諸比丘!緣觸而有受。諸比丘!緣六處而有觸。諸比丘!緣名色而有六處。諸比丘!緣識而有名色。諸比丘!緣行而有識。諸比丘!緣無明而有行。如來出世、或不出世,此事之決定、法定性、法已確立,即相依性。如來證知。此已證知而予以教示宣布,詳說、開顯、分別以明示,然而即謂『汝等,且看!』

五 諸比丘!緣無明而有行。諸比丘!於此有如不虛妄性、不異如性、相依性者,諸比丘!此謂之緣起。

六 諸比丘!何為緣生之法耶?諸比丘!老死是無常、有為、緣生、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貪之法,減法。

七 諸比丘!生是無常、有為、緣生、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貪之法、滅法。

八 諸比丘!有是無常、有為、緣生、滅盡之法、敗壞之法、離貪之法、滅法。

九~一六 諸比丘!取為……諸比丘!愛為……諸比丘!受為……諸比丘!觸是……諸比丘!六處是……諸比丘!名色是……諸比丘!識是……諸比丘!行是

一七 諸比丘!無明是無常、有為、緣生、滅盡之法、離貪之法、滅法。諸比丘!此等謂之緣生法。

一八 諸比丘!聖弟子對此緣起及緣生之法,以正慧如實善見故,彼憶起宿世,即:『我於過去世有耶?我於過去世無耶?何故於過去世有耶?於過去如何有耶?於過去世如何有耶?如何而有耶?』

一九 [彼聖弟子,]馳思未來:即:『我於未來世有耶?於未來世無耶?何故於未來世有耶?如何於未來世有耶?我於未來世何有?如何而有之耶?』

二〇 [又聖弟子],於今之現世就已有惑。即:『有我耶?無我耶?何故有我耶?如何有我耶?此眾生來自何處耶?彼將赴何處耶?』不知其理。

二一 所以者何?諸比丘!聖弟子如實對此緣起及此等緣生之法,以正慧善見故。』

此頌曰:

食與破群那 沙門婆羅門

迦旃延法說 支羅玷牟留

對愚之賢者 第十則為緣

這一卷非常長,我們看劃黑體的部分,這裡涉及到兩個概念,

緣起和緣生之法。緣起,佛陀在這裡說的很清楚,

如來出世、或不出世,此事之決定、法定性、法已確立,即相依性。如來證知。此已證知而予以教示宣布,詳說、開顯、分別以明示,然而即謂『汝等,且看!』

佛出世不出世,緣起的這個規律是不變的,無非就是佛出世了,證得了緣起,因此宣說緣起。

也就是,緣起是客觀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並且緣起唯佛能見。

而緣生之法是什麼?就是,十二因緣的各個環節,他是具體的事物,並非唯佛能見。凡夫都能見到十二因緣的幾個環節,比如生、老死。

這裡暗含著什麼呢?

就是緣起這個規律,對於凡夫而言是不證自明的,他就是存在,不需要理由,沒有任何理由和邏輯推理的必要。

那麼假想這麼一個場景,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被蘋果砸到了腦袋,據說想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當然這是一個謠言)

假如,我們把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視作無需證明,自然而然就存在。

請問,沒有這個蘋果,難道規律就不存在了嗎?肯定不是。

請問,沒有地球,難道規律就不存在了嗎?肯定也不是。

請問,沒有一切,難道規律就不存在了嗎?肯定也不是(規律無需證明,他自然而然地永恆地存在,所以他必然存在)

因此,緣起和緣生之法,就可以類比上述的例子。緣生之法不存在,跟緣起有關係嗎?

答案,是沒有任何關係。所以緣起不是因緣而生起之理,而是抽象的一個規律,和他的內容本身無關。

一個杯子,有了水,自然是杯子。但是沒了水,難道就不是杯子了?

故,龍樹沒有否定緣起的存在,而是否定了緣生之法的存在。

故,緣起,是為無生。緣起並非因緣生起,而是無緣不起。

那有人問,既然不生,那麼龍樹為什麼說,眾因緣生法?答案很簡單,上面龍樹已經給了解釋,隨順世俗說法罷了。

接下來解釋,假名。假名,就是假施設。

很多人說,假的東西,又不代表不存在。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的朋友來我家玩,看到我家的花盆裡有一朵塑料花。

我的朋友說:哎呀,這朵花真漂亮。

我說:不是不是,這是一朵假花。

請問,難道我說這是一支假花,就代表這世界不存在花了?

當然不是,我的另一支花盆,還有一朵真花呢。

但是,請各位想想這麼一件事情,我說這是一支假花,暗含了什麼?

實際上,我想說的是,假花背後沒有一個有香氣,會衰敗的真花存在。

以真花作為標準,然後對比,發現,這是假的。也就是假的,就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我說某物是假的,就是以某物為研究對象,只代表某物是假的,而不是一切都是假的。

但是,當我的研究對象越來越多,研究對象是一切事物的時候,我仍然說,這是假的。

說明,這一切事物都不存在。

那麼,有沒有一個真的實體存在呢?龍樹這裡沒有開門見山地講,但是我們可以知道,有的。

因為,你說某物是假,你總有一個真的東西,來對比。

因此,由此,唯識,瑜伽行派的思想開始冒頭的。瑜伽行派的思想恰恰跟龍樹是續洽的。

中道,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執著於常,執著於斷,都是邪見。唯有不執著於常,不執著於斷,是正見。

什麼是常?某物永恆存在就是常。

什麼是斷?某物原先存在,然後滅了,就是斷。

兩者的共同點,都在於存在二字。都認為事物是實有的。因此,不承認事物是實有的,就是中道。

各位想想看,說某物霎那間生,霎那間滅,實際上已經陷入邪見了。

為什麼呢?

霎那是什麼概念?無非兩種概念

其一、同時

其二、滯後

同時,是不可能的。因為生和滅是不能共存的。

滯後,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滯後,說明事物還要存在一段時間,然後滅了,這就是邪見。

再看看,如果說某物不存在,是因為某物可以不斷分割。

比如,我是不存在的。因為我可以分成五蘊。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邪見。

要麼,我可以不斷分割下去,永不結束。說明有一個事物不可以被分割掉,比如德謨克利特的原子,那麼就是常見。

要麼,我最終被分割完了,沒有了。那麼從有到無,這是斷見。

什麼是斷見?實際上是無因而有。因為你從正的看,一個事物不斷分割,比如人是大分子生物,分子是原子構成的,原子是更小的微粒構成的。

如果把他完全分割掉了以後,事物就不存在了。不存在的事物是不能生的。

如果硬要他生,就是無因而有。

因此,三者全部打通,空=緣起=中道=假名。

後半段,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者 

如果說存在一個事物,沒有一個事物,不是因緣所生的。

所有事物都是無自性的,因此無不是空者。說沒有一個現象不是緣起,恰恰說明了,壓根就沒有現象啊。

註:這頌什麼意思?龍樹的意思是,依照上述的道理,如果是緣生之法,而緣生之法壓根又不存在,那麼無不是空。

凡事緣生的事物,那麼就會喪失掉自性,這樣一來,就是不存在的事物。

若一切不空  則無有生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苦不從緣生  云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  定性無無常 

若苦有定性  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  以破空義故 

苦若有定性  則不應有滅

汝著定性故  即破於滅諦 

苦若有定性  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   即無有定性 

若無有苦諦  及無集滅諦

所可滅苦道  竟為何所至 

如果,一切不空,是實有存在。那麼就沒有生滅,這樣一來,也不存在四聖諦的道理。

因為,如果你假定苦存在。那麼苦就是獨立存在,他就成了沒有原因了。

因為無常=苦,現在有自性,就不可能無常。

如果苦是獨立的,那麼四聖諦的集諦怎麼辦?因此,如果苦存在,集諦就是無源之水。

如果苦是存在的,那麼就不會有變異性,那麼誰能夠解脫呢?滅諦怎麼辦?

如果苦是存在的,苦就是有自性的。有自性的事物,怎麼修行?如果你又認為可以修行,那麼苦不可能是有自性的。

那麼如果說,苦集滅道四諦中,後面三諦都不存在,那麼苦是怎麼存在的?

若苦定有性  先來所不見

於今云何見  其性不異故 

如見苦不然  斷集及證滅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是四道果性  先來不可得

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若無有四果  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聖故  則無有僧寶 

無四聖諦故  亦無有法寶

無法寶僧寶  云何有佛寶 

再說了,如果苦是存在的,你又如何感知到苦的呢?這樣一來,後面的三諦都是不存在的。

如果說,有一個果也是以自性而存在,那麼你是無法獲得這個果的。

如果沒有果,那麼就沒有僧,沒有四聖諦就沒有正法,沒有法、沒有僧,那麼也就沒有佛。

這才叫毀謗三寶。

汝說則不因  菩提而有佛

亦復不因佛  而有於菩提

雖復勤精進  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應得成佛  

如果佛有自性,那麼佛和菩提就成了兩回事情,而不是處於依存關係中。

那麼佛在未成佛之前,是不可能成佛的,因為佛是有自性的。

若諸法不空  無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汝於罪福中  不生果報者

是則離罪福  而有諸果報 

若謂從罪福  而生果報者

果從罪福生  云何言不空

如果諸法不空,而是存在的。那麼就不可能有造業。

如果果報是有自性的,那麼罪過和福報的造作就不存在。

那麼如果你認為,罪過和福報是可以形成果報的

那麼你只能認定一切皆空的道理。

汝破一切法  諸因緣空義

則破於世俗  諸餘所有法 

若破於空義  即應無所作

無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如果你認為,諸法有自性,那麼就破了緣起了。因為緣生之法,根本不可能處於依存關係。

只有承認一切皆空,緣起才能成立。

如果破斥了一切皆空的道理,就沒有造作,就沒有行為和作者。

若有決定性  世間種種相

則不生不滅  常住而不壞 

若無有空者  未得不應得

亦無斷煩惱  亦無苦盡事 

如果有自性,那麼諸相,不生不滅,常住不壞。如果不是空,未成佛的人無法成佛,任何行為都是矛盾的。

也不能斷除煩惱,也沒有苦盡之日

是故經中說  若見因緣法

則為能見佛  見苦集滅道

所以,佛經說,見緣起即見佛,見苦集滅道。

這裡,很多人讀完,疑惑不解。前面龍樹破的那個高興,什麼苦集滅道都沒有了。怎麼現在苦集滅道又有了。

首先,要知道,龍樹破的是什麼?是凡夫所言的一切事物。

真正的勝義,是空性。你沒有苦,你破他幹嘛?

只有了解了空性,你才能徹悟。

龍樹看問題,和我們看問題的,維度不同。

我們認為,這世界存在苦,然後有一堆推論。

龍樹認為,壓根就沒有苦,苦是假象,你認識到了,假象,不就看懂了苦集滅道了嗎?

那麼苦集滅道是什麼?是假名,是不存在的。只是如來講法的時候,隨順說法而已。

如來的真正奧妙在於,他想說的是,這些皆為幻夢,你認識了這點,自然就從夢中醒來,不就是解脫了嗎?

所以,我們看《金剛經》里,很多話,就能明白了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陀在這裡講什麼呢?

他就是告訴各位,這東西壓根就不存在,只不過為了隨順說法,安立一個假名而已。所以不可執著於這個假名。只有認識到,原來後面沒有一個自體存在。

如果說,佛法是有的,眾生也是有的。那麼他就是獨立的,佛又怎麼安立假名呢?眾生又怎麼解脫呢?

最後講一下,空性和空,有什麼區別?

其實在語法上看,兩者就是名詞和形容詞的區別。

空,實際上是一個形容詞,表示空的。

空性,實際上是名詞,表示空的規律。

空性,就是緣起。

所以,

緣起=空性

緣生之法是空的。

空性是存在的,空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空性唯佛能見。但是空是空亦復空。這兩者很微妙在於,空性是不能言說的,不能思維的。

因此,你可以說某物是空。但是不能說某物是空性。

同樣的,你可以說某物是緣生的,但是不能說某物是緣起。

簡單來講,如果你在做夢。

夢中的一切是空的,但是做夢的機制,是空性。

這個空性,導致一切是空的,因此空性是離言的。


推薦閱讀:

中論 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
中論 觀合品第十四
回諍論(下)
中論 觀邪見品第二十七
中論 觀本際品第十一

TAG:龍樹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