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經隨筆(二)

讀經隨筆(二)

善星!猶如有一杯已摻入毒而具足容色、芳香、美味的飲料,那時,如果有想活命;不想死,要樂;不要苦的男子走來,善星!你怎麼想:那位男子在知道:『我喝了這個將會遭受死亡,或像死亡那樣的苦。』的情形下是否會喝那杯飲料呢?」

「不,大德!」

「同樣的,善星!那位比丘是在六觸處上的防護者,像這樣,他知道:『依著為苦的根。』後,無依著,在依著之滅盡上已解脫,『他將在依著上安置身或將使心生長。』這是不可能的。

——經藏·中部·天臂品·善星經(105經)

一個從未見過光明的、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中生存的人,是不可能對黑夜有著完整的認知的,只有當他見過光明後,才會知道夜的黑,如同一個從未離開水的魚是不可能對水有著更完整的認知的。同樣的,當修行者能夠如理作意四聖諦後,才能夠對「無明」產生直接的觀察,否則儘管自無始輪迴以來無明從未止息,然而如果沒有正見,那麼對無明的理解只能停留在理論上。

觀察無明的過程具體的實現是這樣的:

當修行者正確的按照六入-觸-受-愛-取-有來觀察世間(十二處)的集起時,他在對境時不會再有貪愛的產生,正念正知;根據無明緣行,行緣識,理論上當無明止息,行也會止息,識不再會出現。然而如果修行者定力不夠,不能進入身行寧靜的禪那,那麼身行不會止息,緣於身觸而產生的意行也不會止息(但此時意法處不存在貪愛雜染,意行所生是正念),唯一能夠止息的是語行(所以對涅槃境界的直接語言描述是絕對不可能的,這從側面也證明,如果你搞出來一種能夠用語言準確描述的境界,甚至能夠產生「描述」的慾望,那麼這絕對還是在無明中)。如果當修行者進入禪那,身行寧靜,語行止息,此時修行者從意觸觀察緣起,認知到禪那本身也是思所造作的、無常、苦、非我的,那麼就可以以身觸達驗證十二緣起中的無明緣行,行緣識——當然這是從滅盡定出來後的事情。

然而,儘管對四聖諦有了當下的認知,獲得了正見,但這僅僅如同黑夜中的一顆火星一樣,短暫的照亮一切(正定,能夠持續多長時間完全取決於定力)後終究會熄滅。但是,這顆火星告訴你光明的存在,讓你對佛法僧產生絕對的信任(修行者意識到無明必然帶來苦,並且知道有離苦的可能,如實觀察到緣起,如實認知到一切的集法都是滅法後,凈信是必然的結果,因為世界上只有佛有這種智見)。儘管你還在無明中,但你已經知道了無明必然會帶來苦,舍離無明是必然的出路(這是正見引領修行者邁上八正道通向解脫的過程)。

在佛陀教法中有相當多的語言描述如何舍離無明的,這些語言以不同的角度、名相以及譬喻說明了舍離無明的原理和方法。比如在本文開頭引用的經文片段,佛陀開示了「依著是苦的根「,並且開示了如果了知了「依著是苦的根「這個必然結論,那麼」他將在依著上安置身或將使心生長「這就是不會發生的事情。其實這種描述本質上就是以「依著」為名相解釋了一下「遍知四聖諦後五取蘊止息」這個事實,只是更為具體一些。

如同一杯摻毒的美味飲料一樣,當不了解其毒性的情況下,由於其樂味的存在,你是不可能拒絕這杯飲料的;然而當深入了解其毒性以及飲用的後果時,你自然會拒絕飲用,這就是舍斷。同樣的,當修行者不知道無明,也不知道無明必然帶來苦的事實,修行者是不可能舍斷無明的;只有深入的了解了無明以及其必然帶來苦的事實,修行者也就自然舍斷了無明。而想要深入的了解無明以及其必然帶來苦的事實,首先必須要如理作意四聖諦獲得正見,當下的觀察到無明,然後依照八正道來逐步的對「無明必然帶來苦」的事實進行觀察認知,直到最終遍知無明,也就實現了佛陀允諾的究竟解脫。

這裡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地方,就是要觀察到無明與苦的必然聯繫,即無明絕對的、必然的、毫無例外的、不存在任何其他可能情況的會帶來苦。因為佛陀教法不認為在無明中能夠存在一無苦之處(識不可超越七識住,而七識住皆無常,不可依著),所以如果你沒有觀察到某種對慾望的追求是無害的,那麼你要意識到這是你尚未遍知無明的體現,你可以以此為緣來觀察這種慾望最終帶來的後果。

在本文引用的經文片段中,佛陀只是開示了一下舍斷無明的原理,即遍知無明的過患後厭離無明。這是一個大方向,但在這裡佛陀並沒有開示更多的細節。事實上在經藏·長部·大品·念處大經中,佛陀在觀察法·處節中的「結縛」(緣於外六處、內六處而集起觸-受-愛-取的過程)即是本文引用的經文片段中的「依著」。所以其實透過佛陀為方便說法而建立的名相,實際上佛陀教法從頭至尾都是在不停的觀察並如理作意四聖諦。所以閱讀經文一定要把各種不同的名相與四聖諦建立關係,因為佛陀只安立過四聖諦。

推薦閱讀:

這世上有因果嗎?為何那麼多無辜遭受冤死。
比丘記事:戒律不是要把我們訓練成鐵人
殺生了很不舒服怎麼辦?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