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最需要關心的一個群體 | 社會心理
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裡。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裡,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
2016年3月底以來,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國範圍內聯合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截至目前,不滿十六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監護的805萬人,佔89.3%;由親戚朋友監護的30萬人,佔3.3%;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的31萬人,佔3.4%。有36萬農村留守兒童無人監護,佔4%。從範圍看,東部省份農村留守兒童87萬人,佔全國總數的9.65%;中部省份農村留守兒童463萬人,佔全國總數的51.33%;西部省份352萬人,佔全國總數的39.02%。從省份來看,江西、四川、貴州、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等省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都在70萬人以上。由於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心理和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普通留守與洋留守
現如今的留守兒童分為兩類,一類就是大多數人熟知的,即父母為了生計遠走他鄉,離開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有的是父親出去打工,有的是父母雙雙湧入大城市,留下孩子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缺失的是父母監護角色,對兒童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尤其突出。
洋留守指的是在福州閩江入海口一帶存在的留守現象,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等親人生活在村裡,但他們是外國公民,具有外國國籍。這些孩子被稱為「洋留守」。這些留守的「洋娃娃」,父母多數在美國打工,多數是非法移民,因精力和時間問題,將孩子送回國內。統計資料顯示,福州有近萬名這樣的「洋娃娃」。
留守兒童是如何產生的?
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無非就是兩種,一種來自家庭,一種來自社會。
家庭原因主要就是貧困,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農村到城市務工;另一方面,社會原因就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制以及社會對「農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廣大農民沒有辦法及能力帶著孩子一起走進城市。
中國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約1.3億人,農民工在城市從事的一般都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工作,他們在工作之餘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自己的孩子。農民工的工資和福利水平無法與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們的工資收入水平很難支撐一個家庭在城市的生活。另外,由於戶籍的限制,農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學校上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學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難承受高額的費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農民工子女的學校基本上都是民間興辦的,其教學質量不僅無法和城市學校相比,也無法和農村學校相比。
基於這種種原因,留守兒童的數量還在逐年攀升,越來越多的孩子遠離父母而被迫留在農村,教育上跟不上,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成為問題。
當下留守兒童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留守兒童由於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會出現問題。
學習問題
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減除了,使孩子在學習方面處於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學好了,沒人誇;學壞了,無人罵。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學習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於是其行為開始出現偏差,各種超越道德、規則的行為開始在孩子身上出現。加上監護人本身對孩子親情缺失狀況的同情,於是在孩子行為稍有出格的時候也不會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離健康發展軌道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范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極為普遍。
生活問題
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其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
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拋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為家庭務農的收入無法讓自己的家庭過上穩定的生活,否則如果有一點辦法,他們都會想法設法與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徵。雖然他們出去打工可以掙到一些錢,但其付出與收入相比依然是極不平衡的,有時因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掙到的錢還不能及時拿到手,所以他們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節儉的。
父母離開後,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在節儉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表現在飲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飽就行了。兒童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城市兒童,是備受父母及親友呵護的,而農村留守兒童只能在極度節儉的狀態下過著維持溫飽的生活。這些兒童在生病的時候,也往往沒有能力和條件去醫院救治,只能採取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法治療,或者乾脆硬「扛」。
另外,眾所周知,中國的農業被稱為「老弱病殘」農業。優秀的勞動力大部分都離開鄉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殘成了農業的主要勞動力。留守兒童在其稍有一點力氣的時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勞動者的隊伍中去,即使他們不去干那些高強度的體力活,也要承擔各種家務勞動。過早的分擔家庭負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的影響也極大。
教育問題
教育問題是留守兒童身上存在的極為突出的一個問題。
對於留守兒童的教育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隔代監護,即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來監護留守兒童。在這種監護關係中,由於血緣、親緣關係,監護者多採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的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給予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而且祖孫輩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一般來說,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為孫輩接受。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有幾個「留守兒童」,十分力不從心。
另一種類型是上代監護,即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於監護對象並非己子,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於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而對於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
這些教育問題導致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也不太好,由於監護人的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重養輕教,致使孩子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被動的學習,學習成績較差。由於缺乏有效監管和教育,留守兒童往往對事物分不清好壞和是非,不能正確地看待問題,容易受社會上反面現象的影響,容易養成一些不良行為。例如:經常說謊,愛說髒話,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學的東西。
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尤其對於留守兒童來說,長期的親情缺失和教育缺失導致的心理問題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留守兒童的主要心理問題表現為兒童自卑心理加劇、性格抑鬱、喜歡自我封閉、為人處事孤僻不合群,一些兒童產生憎恨、仇視的畸形心態,甚至出現暴力化傾向。而性格孤僻、脆弱、渴望親情成為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問題。
1、性格柔弱內向
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儘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與父母親疏不同,一遇到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裡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
2、自卑心理障礙
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強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不求上進。
3、孤獨無靠、親情饑渴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裡感到空落感到孤獨,近而產生心裡騷動和抑鬱等問題。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大部分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與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但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繫親情很難溝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與孩子多年不曾見面,致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面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
4、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裡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產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說疏遠父母,和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無情。
5、心理問題引發的行為問題
近年來關於留守兒童的違法犯罪問題越來越多,留守兒童殺母案就是一個社會的悲劇,因為沉迷網路遊戲而父母不在身邊管教,同時由於爺爺奶奶灌輸的母親不好的思想,母親就慘死在自己手上,而更心寒的是殺母之後還若無其事的去學校上課。另外還存在一些留守兒童被傷害事件,由於缺乏相應的安全教育以及疏於管理,留守兒童被傷害事件仍然頻發,而傷害人多是周邊的鄰居或者親戚。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剖析
1、隔代撫養
絕大多數的留守兒童都是隔代撫養,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在中小學留守兒童中,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的約佔45%。由於隔代撫養他們無法享受父母的關注和呵護,在情感、心理、生活、學習乃至人格方面都容易出現諸多問題,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法律缺乏
留守兒童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但對留守兒童的保護還缺少針對性、綜合性,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滯後,可操作性不強。戶籍制度的壁壘使得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教育資源的分配使用、教育(以及高考)制度的地區協調等問題難以在短期內得以解決。城市生活的不穩定性、邊緣性與社會排斥甚至會給農村兒童帶來更大的成長風險。
3、關愛不足
據西部某勞務輸出大省在一縣域內的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
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已高達20%。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範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時得到父母幫助,極易釀成嚴重後果。
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應該怎麼做?
留守兒童問題要從根源上解決還是得靠相關的政策法規,但對於其心理健康,可以從以下三個群體來出發解決。
學校
1、建立完備的留守兒童心理檔案
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的內容:留守兒童個人的愛好特長;身體狀況;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與父母和監護人的關係;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師生關係,同伴關係;性格類型及特徵,氣質類型及特徵,個性心理有哪些特徵,個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質等。
2、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
建立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心理健康活動課應該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操作性於一體,通過遊戲、情景創設、角色扮演、討論等方式幫助留守兒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質。側重點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識的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情緒的合理調控、挫折承受能力訓練指導等。此外,還要開設心理信箱,電話諮詢,信函諮詢,開設親子熱線,設立心理諮詢室,定期辦心理健康專欄、板報,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陣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規化。
兒童自身
對於兒童自身來說,環境是不可控的,但是自身的想法是可控的。自己的身邊都是具有一樣身份角色的小夥伴,互相影響的力量是很大的,在見不到父母的日子裡,可以和小夥伴在一塊,以免自己處於孤獨的心境中。另外,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十分重要,不獨自前往陌生地方,對於周圍成人的行為也要進行考量。在遇到問題時,首先可以找老師尋求幫助。
祖輩一代
祖輩一代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首先是安全問題的保障,爺爺奶奶儘可能的保障好兒童的安全,與學校的老師時刻保持聯繫。雖然存在代溝問題,在學習上可能幫助不到兒童,但要實施好監督的作用。在關愛孩子方面,要給到兒童充足的愛,讓孩子明白自己是被愛的,不是被拋棄的。
父母一代
家長出外打工,很辛苦,也是生活所累,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孩子,但是無論自己多累,都不要忘記了孩子,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就一概不管不問了,心裡就想著掙錢了,這會讓孩子和自己的感情變淡的。定期定時的給他們通話,家長出外打工,不管有多忙,有多遠,家長都要定期定時的給孩子的打打電話,和孩子聊聊天,關心一下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家長不在自己身邊照顧自己,孩子心裡已經感到很孤單孤獨了,如果能聽到父母的電話,心裡會很安慰,暖暖的。不管多忙,都不是不照顧孩子的理由,忘了孩子生日的理由,家長在過節或孩子生日的的時候,比如:兒童節,中秋節等,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準備一份禮物,讓孩子感受到家長是愛自己的,家長沒有拋棄自己。
更多心理學知識,關注微信訂閱號小麥心理X(xiaomaixinlix)
推薦閱讀:
※冰花男孩背後:誰來拯救6000萬
※關愛「留守兒童」從教育做起
※鄉下老人帶大的孩子,接到父母身邊之後,如何教?
※【手冊】如何給遠方的孩子打電話 / 張慧
※空巢青年:放不下淪陷的故鄉,守不住孤寂的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