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太像宗教的宗教——佛教

什麼是宗教?關於宗教的定義,牛津字典的描述是「對神及神類物的相信」,威廉·詹姆斯稍加擴大為「人與神聖對象的關係」。關於宗教的內容,通常的說法是包含以下要素:一部經典、一位教主和一種超越的學說。

佛教是不是宗教?看起來像「黑馬是不是馬」那樣不言而喻,其實學術界對此很有爭議,我們還是確認下為好:首先,它今生有神靈、來世有輪迴,符合「神、神類物、神聖對象」的定義;其次,它有佛經、有佛陀、有成佛的超越,符合三個要素的內容。因此,佛教是宗教無疑。

事實上,佛教在歷史上的影響力如此之大,首先由於它是一門宗教。可前面我們提到「這門宗教不太像宗教」,否則就很難解釋它今天仍具影響力——想想看,在宗教情結普遍淡化的今天,為什麼佛教能重新引起世人的興趣?面對科學的質疑,為什麼佛教能自圓其說?分析起來,原因有三。

神不主宰

第一條說來奇怪,就是佛教否認神的力量。

別誤解,佛教中有神。佛教將世界分為幾層:在人間之上有天界,在天界之中有「天人」。只是這些天人有點像凡人,何以見得?他們與我們一樣,也有生、老、病、死。你會問:不能永生,還能稱得上天人嗎?確實,天人更像平行宇宙中的另一種人,只不過待遇比我們好些、煩惱比我們少點罷了。

在天人之上,還有沒有更高的神呢?有倒是有,比如燃燈佛、如來佛、彌勒佛等。佛雖然脫離了生死的循環,但仍然有點像凡人,何以見得?一是其壽命成謎,有經典說佛有百千萬億劫的壽命,但仍有壽命,也有經典說佛不生不滅。更成謎的是,他們或者不願意拯救這個世界,或者無法拯救這個世界。你又會問:缺少了拯救的力量,還能叫什麼神嗎?確實,佛也像在平行宇宙中一般,並不介入我們這個世界的因果關係。

這樣的神當然與一般宗教中的神不同。可以說,佛陀保留了神的存在,卻取消了神的全能。

一個常見的爭論是:佛教是無神論還是有神論?說無神論吧,它有神;說有神論吧,它又否認神的力量。相對後一種說法來自佛教之外、容易澄清,前一種說法來自某些專業人士,澄清要費番功夫。

佛教是什麼論呢?

我們不妨用組合的方法分析:以有神和無神為一組條件,以有神力和無神力為另一組條件,不外乎四種可能。

組合一,無神、無神力;

組合二,無神、有神力;

組合三,有神、有神力;

組合四,有神、無神力。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有神」指的是「有明確的關於神的描述」。相反,這裡的「無神」指的是「無明確的關於神的描述」,要麼否認神,要麼默認神。其中默認神,即只討論已知世界、不討論未知世界的學說格外多:科學和哲學屬於這種情況,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屬於這種情況,不可知論和自然神論也屬於這種情況。

讓我們把四種組合對應起來就清楚了:

組合一「無神、無神力」,一般被認稱為無神論,包括唯物主義、科學、哲學、儒家、自然神論、不可知論等學說。其中除了唯物主義堅決否認宗教之外,其他對宗教大都採取不承認、不否認、不討論的態度。這些學說共同點在於強調理性:不寄希望於神力,人類拯救自己。

組合二「無神、有神力」,不存在這種情況。

組合三「有神、有神力」,一般被稱有神論,包括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印度教等宗教。它們既相信神,也相信神的全能:比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蘭教的安拉、印度教的梵,都肩負著拯救生命、拯救靈魂、拯救世界的作用。這些宗教的共同點在於強調非理性:寄希望於神力,神會拯救自己。

組合四「有神、無神力」,正是佛陀的學說。現在清楚了:佛教自成一體!我以為部分學者把佛教劃歸無神論,並非不知道問題所在,只是陷入了二分法的困境——要終止有神無神的爭論,佛教不是另一選項,而是第四種選項!

相信輪迴

各位先別急著為佛陀的宗教觀鼓掌,因為「神不主宰」這件事,其實難以獨存神力並非虛設,取消神力是要付出代價的:

第一,神的意義懸空了——缺乏神力,神就無法主宰人,這樣的神即使存在,有何作用?

第二,人的意義懸空了——缺乏神力,人就缺乏獎勵,這樣的人生即使存在,有何希望?

第三,社會的意義懸空了——缺乏神力,人就缺乏懲罰,這樣的社會即使存在,有何敬畏?

填補不了這三個真空,佛教就無法運行,而佛教之所以能夠運行,全靠一個概念的補充:輪迴

各位理性的朋友,先別皺眉頭,請相信本文的作者同你一樣理性:輪迴是迷信不假,可連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哲學家尼采、心理學家羅傑斯都信輪迴,這就很不正常。顯然,迷信也有迷信的邏輯。

讓我們看看什麼是輪迴。

「輪」即「輪轉」的意思,「回」即「循環」的意思,輪迴即生命的循環。佛教相信人生只是生命長河中的一段,無始無終、生死相續、永無盡頭。

輪迴的機制是業力推動。所謂業力,即行為產生的無形的力。佛教相信,好的行為造善業,壞的行為造惡業,業力推進著命運,甚至在這一輩子結束時,推進生命到下一輩子,是為「業感輪迴說」。

輪迴的結果是因果報應。善業會讓生命進入天道、神道、人道輪迴,惡業會讓生命進入畜生道、鬼道、地獄道輪迴。這輩子有怎樣的因,下輩子就會結出怎樣的果,是為「因果報應說」。

讓我們看看輪迴是如何填補三個真空的。

——輪迴如何讓神的存在有意義。

要知道,「業感輪迴」是指一般情況,此外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如果我們修行得好的話,有一天可能修成正果,變為和佛陀一樣的神。那樣的話,輪迴就此結束,我們也成就了解脫的最終目標。

需要多久才能解脫呢?各佛教流派說法各異,不過佛陀自述經歷了無數輪迴才成佛。據此推論,我們這些凡人的智商、情商比佛陀差很遠,要修行無數代才有些許可能。慢雖慢,有目標總比沒目標好吧!

這就是佛教還不能沒有神的原因:神雖不主宰輪迴,卻為跳出輪迴設立了最終目標——成佛。設想沒有這個目標的話,艱苦修行的吸引力何在?不再投胎的動力又何在?反觀生命的痛苦、輪迴的無限,成為神的可能才變得格外有意義。

——輪迴如何讓人的存在有意義。

一是過去的人生需要解釋。

心理學家勒納指出:人需要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公正的世界裡。可如何解釋我們常見到的現象:好人有時貧困潦倒,壞人有時卻榮華富貴呢?

答案就在於輪迴,佛教會這樣解釋:某好人這輩子過得不好,是因為上輩子福報少,不過他現在行善,以後必將受益;某壞人這輩子過得好,是因為他上輩子福報多,不過他現在作惡,以後必受懲罰。

看來我們光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夠,還必須加上「不是不報,時候沒到」。至於啥時報,誰也說不清楚——或者餘生報,或者來生報——反正總會報。這樣佛教才讓我們接受過去。

二是現在的人生需要珍惜。

解釋了過去,自然會覺得現在難得。可在佛陀時代,厭世風氣盛行,很多人說:生活太苦了,不如一死了之吧。結果自殺變得像今天吸毒一樣時髦。

佛陀反對自殺,理由在於輪迴。佛陀認為,首先今生難得,我們現在的生命是前世不知道做了多少善業才得來的;其次自殺解決不了問題,看似暫時中止的痛苦,實際不會中止,我們下輩子很快開始,還要延續這輩子未完的痛苦;最後佛陀把自殺計入一種罪,如果今生已經煩惱,那自殺就算罪上加罪。這樣佛教才讓我們珍惜人生。

三是未來的人生需要指導。

解釋了過去、珍惜了現在,我們自然會用未來多做好事,目標是爭取下輩子過得好些。更高的目標是爭取最終解脫成佛,那樣就不存在下輩子的問題了。

以上的過去、現在、未來,還可以擴大到前世、今生、來世。如此連續的人生,才能帶來連續的人生意義。

——輪迴如何讓社會的存在有意義。

個人需要指導,社會也需要指導,如果人人陷入混亂,社會也會陷入混亂:一種可能是悲觀厭世流行,一種可能是為非作歹橫行,一種可能是及時行樂遍行。想想看,如果活著就活著、死了就死了的話,上述惡行就很合邏輯,即使我們嘴上不承認,心裡也難否認。

有人會說:可以道德教育啊。我倒要反問:真的嗎?無數事實證明:在誘惑面前,在危害面前,道德教育的力量很有限。君不見,大家嘴上都唱高調,行動上卻無公德,至於這是怎樣一種社會,就不多講了吧。相反,由於輪迴中的因果報應,社會秩序才補被賦予超越今生的意義,無論朝代更替、高調低調,都代表著宇宙的法則。

所以別小看輪迴的邏輯:它是人、社會、神之間的關鍵連接。此外,我還可以補充說:因為輪迴,佛教才變為真正的宗教。想想看,佛教已經取消了神的力量,如果再沒有輪迴的話,不只剩下物質的「我」在循環了嗎?那正是佛陀最反對的「邪命外道」。所以說,佛教可以沒有神力,卻不可以沒輪迴;既然已經沒神力,就必須有輪迴!

接下來,如果各位真相信了輪迴,就難免「更長遠」地關心自己的前途:要想餘生過得好些、來世輪迴得順些,我們該靠誰呢?

以自為洲

佛教不太像宗教的第二個原因是:它讓我們全靠自己。

據記載,佛陀在臨終前一年,感覺自己時日無多,叮囑弟子說:應以自為洲、以自為依處,不以其他為依處。意思是以自己為彼岸,以自己為依靠,不要依靠其他。當我最早學習佛教的時候,曾經很為這句話所感動,在這個追求獨立人格的時代,我想「以自為洲」也會感動無數現代人的心靈吧。

請注意,佛陀放棄了幾種最常見的宗教選擇:

首先,佛陀沒有讓人依靠天上的神。佛陀不承認神的力量,當然不會考慮這種選擇。

其次,佛陀沒有讓人依靠他自己。按說這原本是最合乎情理的選擇,但根據佛陀的理論,即使自己升天成佛後,也不可能改變弟子們的命運。

再次,佛陀沒有讓人依靠弟子或組織。我們知道,很多宗教都有神在地上的代言人:希臘神話中,奧林匹亞山上的神都庇護世間的代言人;基督教中,上帝通過教會代言;伊斯蘭教中,安拉通過毛拉代言。而佛陀臨終前明明有僧團在旁,卻指示「以自為洲」,令今人深思。

最後,佛陀沒有讓人依靠神通。需要說明,佛陀為了順應古印度的傳統,並未否定神通,但反對使用神通——無異於變相否定。有一次,當被邀請施展法術時,佛陀說:我對神通神變帶來的麻煩,反感、慚愧、迴避。我們不妨這樣理解:如果連神力都不能依靠,那憑什麼能依靠人的法力呢?

看來,天上指望不了,地上指望不了,佛陀讓我們完全自救!可自救也要有方法才行啊?

神秘而理性

佛教不太像宗教的第三個原因是:它讓信仰與理性共存

佛教的信仰可以理解,因為剛剛講了,佛陀的學說首先是一門宗教。從燒香拜佛的儀式上看,人們會以為佛教的信仰先於理性。

佛教的理性也可以理解,因為「以自為依」,就要依靠正確認知。從正確認知的內容上,人們又會以為佛教的理性重於信仰。

加到一起就有問題了:為什麼除了佛教,沒見到其他哪門學說這樣做呢?倒不是其他學說有問題,而是佛學太另類。

要知道,信仰與理性原本就很難共存。世界上絕大多數宗教信仰的對象都是神,這就引發了神與理性的對立:一方面,神容不下理性,神禁止懷疑;另一方面,理性也容不下神,理性需要懷疑,在值得懷疑的名單中,名列第一的就是神。結果信神與理性無法共存。請注意,這裡無法共存的是信神,不是信仰。

佛教是如何解決上述矛盾的呢?秘訣在於:它所信仰的不是神,而是輪迴。於是迴避了神與理性的對立:一方面,由於不信神,佛教容得下理性;另一方面,由於信輪迴,佛教又容得下信仰。結果輪迴與理性可以共存。

信神 ×理性

信輪迴 √理性

這個秘訣不僅為佛陀發現,也被畢達哥拉斯、尼采、羅傑斯發現。這就是為什麼這些數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也迷信的原因:輪迴是迷信不假,卻是唯一能容下理性的迷信。

現在,可以為佛陀的宗教觀熱烈鼓掌了!

神秘歸神秘,理性歸理性

好,理性與神秘,難得共存於佛教之中。對現代人來說意義何在呢?

意義就在於:理性這劑良藥能治好理性的病,神秘這劑良藥能治好神秘的病。世界上的大多數學說,不是屬於前者,就是屬於後者,而唯有佛教,能同時治好世人的兩種心病。

首先別小看佛教的神秘,它解決了理性解決不了的問題。

且不說歷史上的燒香拜佛是對是錯,我只想說:宗教拯救過人類心靈的數量,遠超過科學、哲學、心理學加起來拯救過人類心靈的總數。歷史上如此,現在依然如此。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大多數人,都抱有對靈魂的渴求:誰不希望知道自己的生命不會結束?誰不希望對存在另一個世界還有期盼?且不爭論終極關懷存不存在,我只想說:信仰帶來希望。

當然更別小看佛教的理性,它回應了新時代及新一代的呼聲。

相對於世界上其他宗教,佛教尤其以理性為其特徵。或許有人說,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猶太教不也講理性嗎?沒錯,那是神賜的禮物、信仰的附屬。可佛教中的理性是自由的、自主的,證據就是:佛教強調實證,而實證的主體不是神,只能是各位自己!

所以,最好別二選一。佛教只有既信仰、也理性,才能保持它特立獨行的魅力。

不過,最好也別二合一。比如有人為了解釋佛教的這種特質,稱其為「理性的宗教」。雖說出於好意,但恐怕在語法上就講不通:宗教意味著神秘,理性的宗教意味著理性的神秘,豈不令人費解?

甚至連「神秘與理性共存」這句話,也有待更好地表述。佛陀時代的人們還分不清理性與神秘,而現代人已經非要分個究竟。費力說明這裡的內容固然可能,但有沒有更容易的辦法呢?

有!把來世的神聖與今生的世俗分開。

不是二選一,不是二合一,而是一分為二。

《聖經》中有個小故事,說曾經有人問耶穌要不要給政府納稅。如果把這個問題問凡人倒不算什麼,可問一位宗教領袖就算刁難:想想看,假設耶穌回答肯定,就觸犯了上帝的權威,有瀆神罪的嫌疑;假設耶穌回答否定,又觸犯了政府的權威,有造反罪的嫌疑。可耶穌回答說:「讓上帝的歸上帝,讓凱撒的歸凱撒」。如此大智慧,我們借鑒一下:

——讓神秘的歸神秘,讓理性的歸理性!


推薦閱讀:

覺林菩薩偈
大師對六個世俗問題的智慧解答,也許就是你一直想知道的
為什麼說「因果通三世」?三世指什麼?
佛教為什麼不能殺生?
佛家是怎麼講解連體雙胞胎的,這是一種因果報嗎?

TAG:佛學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