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 | 滿載自由的巴士

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 ,荷戟獨彷徨。

—— 魯迅《彷徨》

所有的哲學都是在苦難中踐行的格言,沒有孤獨的苦行與折磨,就沒有燦爛震撼的醒悟。世上沒有絕對的理想,哪怕是頭破血流,總有人願意向他而去,至死不渝,或許Ben也並不想與這個世界妥協,也或者感情是軟肋,是枷鎖,是理由。影片最後,總想起魯迅先生在《彷徨》中的那句:兩間餘一卒 ,荷戟獨彷徨。

我願我行我素,不願塗脂抹粉,招搖過市,我不願生活在這個不安的、神經質的、忙亂的、瑣細的實際生活中,寧可或立或坐。沉思著,聽任這世紀過去。

—— 梭羅 《瓦爾登湖》

影片的最後,Ben給即將遠行的大兒子一段話,他說:要永遠保持真誠,保持高尚的品格,每一天都要像最後一天一樣,活得充實,不留遺憾,樂在其中,要有冒險精神,要勇敢,但也要盡情享受,因為人生本短,要活著。

Ben是一個不願向傳統妥協的父親,他帶著自己的六個孩子生活在太平洋西北部的叢林。遠離城市的喧囂和資本的浮華,在叢林里經營著自己的王國。他們留著長髮長鬍子,穿著印第安流蘇上衣、破洞牛仔褲,開著Mini Van,在車頂彈吉他曬太陽,他們想像世界沒有殺戮、國界、宗教。他們會攀岩、會辨別野菜,用一把小刀就能獨自在叢林里生活,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嬉皮士!

生活就是一門生動的藝術,一門穿越晝夜的藝術。

——維果.莫藤森

白天他們強身健體,學習一切在野外生存需要的技能,晚上全家人圍坐在爐火旁看書,一群年齡層次不齊的孩子個個深諳叢林之道,能攀岩會打獵,掌握多門外語,8歲就能熟練背誦和解讀<權利法案>,他們學習高深的數學和理論物理,熟悉各種哲學流派,了解影響人類進程的思想。閱讀時間結束全家人會拿出各色樂器,即興演出,載歌載舞。

孩子們的母親久病在床,最終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神奇之隊」的故事也就此開始。父親Ben擔心妻子的遺願得不到尊重,於是駕著大巴,載著六個初涉人世的孩子,開向城市,開始了這段葬禮傲客之旅。

如果你心中沒有希望,那希望將不復存在,如果你有一種追隨自由的本能,那你就有改變世界的機會,才有創造一個更美好世界的可能性。

——諾姆·喬姆斯基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小說里的薩賓娜,追求絕對的自由,後來才明白,人一旦投入具體的生活後就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沒法完全自由。生活一定是要參與進去,然後才明白心靈的自由是怎麼一回事。自由是什麼?周雲蓬說自由就是腦子裡無障礙。

拋開影片,你是不是也渴望自由的山野生活,開一輛破車輾轉四方,隱居山林,隔絕世界,捕魚狩獵,砍樹造房,在飢餓和困窘里掙扎,同舒適的現代生活作別,無拘無束,隨處而棲,這種自由就像玻璃城堡一樣,也許,最後在極度渴望逃離現實的時候,從箱底跑出來,在天花板上轉一圈,然後跟著風飄出窗外,無影無蹤的消失,醒來後,回歸真實而醜陋的世界。顯然,這不是正的愛。

卡夫卡說,什麼是愛?這其實很簡單。凡是提高、充實、豐富我們生活的東西就是愛,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東西就是愛。浪子般的父親貌似給子女指向了一條自由之路,但人必須要承擔責任才是自由的,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當我們以偏執與驕傲去對抗世俗的價值體系,這個世界賜予我們溫柔與憐憫。人沒有信仰,如同行屍走肉,但當信仰具化為對某一種圖騰或一世的推崇時,人依然是行屍走肉。文學,音樂,甚至宗教的討論都成為形式,表象成為複製夢想的工具,即便在這苦行僧式的修行下,人,也得有自己獨特的思維。

用文明抽文明的耳光,著實過癮。影片三觀並不一定是大眾能夠接受的,尤其對於社會主義觀眾,但我就是專愛這種傲慢又固執的「野蠻人」。原始與文明是否衝突,宗教與信仰是否相悖?一輛大巴車滿載格格不入的怪胎,我們手腕骨折脊椎斷裂,仍為自由狂歡。 張開雙臂,擁抱自然,內向行走,去爭取更多的自由,獲得更多的寧靜。自此,每一顆心不在顛沛流離。

梭羅這人有腦子

像魚有水、鳥有翅

雲彩有天空

梭羅這人有腦子

梭羅手頭沒有別的

抓住了一根棒木

那木棍揍了我

像春天揍了我

梭羅這人有腦子

用鳥巢做郵筒

兩封信同時飛到

還生下許多小信

羽毛翩躚 ……

——海子

推薦閱讀:

負責任地告訴你,我被這些色塊驚艷到了!
像蓮一樣生活
名畫故事 | 安特衛普四君子,佛蘭德斯藝術的絕代風華(片段)
我以為瓷磚都是直的,原來它這麼不老實
探索美學 | 天啟之路 · 天際線上的巡禮

TAG:美學 | 電影推薦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