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鏡檢查出小的間質瘤,到底可不可怕(轉載)

轉載一篇李健老師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胃鏡報告經常見到這樣的一種描述:胃底(胃體或者胃竇)可見一個粘膜下腫物,表面光滑,直徑多小於1cm,超聲胃鏡提示腫物來源於固有肌層,考慮間質瘤可能。一般這種情況下,我會微笑著告訴患者:「別緊張,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那麼遇到這種情況到底可怕不可怕?我們從幾個方面闡述後大家就明白了。

1.這種粘膜下腫瘤是什麼

  首先這種病變在胃鏡下的形態學表現和我們常說的胃癌、胃淋巴瘤、胃息肉能直接區分開,因為它生長源於固有肌層,而前面提到的幾種疾病都是來源於胃的粘膜層,因此,粘膜下腫物的粘膜往往是和正常組織一樣的,當然除外個別情況可能會出現侵犯粘膜層的情況;其次,如何區分來源於粘膜層與固有肌層需要依賴超聲胃鏡,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患者做完普通胃鏡檢查後又被建議進行超聲胃鏡檢查的原因;第三,來源於固有肌層的腫物最常見的就是胃間質瘤,佔全部病變的85-90%,其餘的情況見於胃平滑肌瘤及其它少見粘膜下腫物。因此,超聲胃鏡提示來源於固有肌層的腫物大多是胃間質瘤。

2.胃小間質瘤發生率有多高?

  學術上通常把直徑小於2cm的間質瘤稱為小間質瘤,那麼到底胃小間質瘤發生率有多高呢?我們只能模糊地回答:「很高,但具體數據不詳」。之所以說高,我們舉個例子,一項來自於日本的研究中,在100例胃癌患者的胃手術切除標本中,在35個標本中發現了50個小間質瘤,這個比例足夠高了。為什麼又說具體數據不詳,因為絕大多數胃小間質瘤都是沒有癥狀,並且往往都是因檢查其它疾病過程中偶然發現的,因此,很難有其發生率的詳細數據。

3.胃來源的小間質瘤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的?

  腫瘤良惡性的問題往往是患者最關心的問題,大部分小間質瘤都是良性的,在人的一生中僅僅會表現為非常緩慢的生長方式,而不會引起任何不適,也不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但也有非常少數的小間質瘤在生長過程中會逐漸出現惡性腫瘤的特徵,表現為快速生長,到後期合併潰瘍、出血,甚至出現遠處轉移,危及生命。說到這裡,一定會有人質疑:各種學術專著以及中國胃腸間質瘤專家共識了不是說了所有間質瘤都具有惡性潛能嗎?是的,這是全球的共識。其實世界衛生組織還是將胃腸間質瘤進行了良惡性分類,但之所以有這樣的共識,在於我們還沒有找到直接鑒別小間質瘤良惡性的辦法,因此,暫時將所有胃腸間質瘤依據手術後的複發風險分為四級:極低度複發風險、低度複發風險、中度複發風險、高度複發風險,這個分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胃腸間質瘤的惡性程度分級,其中那些極低度複發風險的間質瘤幾乎就呈良性表現了。

4.小間質瘤要不要治療?

  一般情況下,小間質瘤是不需要治療的,指南的推薦意見是定期複查胃鏡,觀察小間質瘤的生長情況,如果快速增長,說明其出現了一定的惡性表現,就需要手術切除了,而大多數的小間質瘤生長極為緩慢,是不需要干預的,包括手術與藥物治療。學術上對於小間質瘤的處理也存在爭議,一種說法是大的間質瘤也是從小間質瘤逐漸生長而來的,因此對於小間質瘤應積極手術,將其扼殺在搖籃里,這種說法也有道理,但畢竟僅有非常少數的小間質瘤會發展為惡性,如果推薦全部小間質瘤都接受手術,難免會有過度治療之嫌,畢竟對於小間質瘤的治療辦法只有手術切除這一種推薦方式。那麼哪些小間質瘤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呢?對於一些具有特殊表現與特殊位置的小間質瘤還是需要積極處理的,包括:胃鏡下發現小間質出現粘膜潰瘍或糜爛的表現、超聲胃鏡下發現小間質瘤內部回聲不均勻、邊界不清晰,這往往提示著生物學行為不佳,或者說有一定惡性表現了;生長於鄰近賁門(胃的入口)的小間質瘤,如果長大後切除要面臨進行近端胃切除而非局部切除風險的話,也建議早期積極處理,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鄰近十二指腸乳頭部間質瘤及鄰近肛門的直腸間質瘤。

  因此,胃鏡檢查發現小間質瘤並不可怕,因為其發生率非常高,而其中僅有非常少數的小間質瘤會逐漸發生惡性改變,定期的胃鏡複查有助於判斷小間質瘤的生物學行為來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目前,醫學界正在積極開展針對小間質瘤惡性程度分級及最佳治療模式的研究,將會為小間質瘤的診治提供更加科學的處理建議。

推薦閱讀:

這是否是印度低通脹的模式轉換?
印共(毛)的兩起襲擊事件
錫金是被印度吞併亡國的么?
印度為什麼總是喜歡和中國比?
印度神話人物神猴哈努曼和中國神話里的孫悟空有關聯么?

TAG:腸胃 | 腫瘤 | 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