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清明上河圖》的姊妹畫《西湖爭標圖》?
這是 「畫里畫外都是戲」專欄的第十期今天我們大家聊聊看似很熟悉又很陌生的名畫
如果我說今天講《清明上河圖》,不少人肯定頭也不回的離開了,「嗨呀,你還能講出花來不成?」對啊,大家都這麼熟悉了,但今天,萃花想告訴大家的是,這幅家喻戶曉的傳世名畫還有個姊妹!咱們今天就從熟悉的《清明上河圖》出發,看看張擇端筆下「倆姊妹」的特點!
這幅在中國乃至世界獨一無二的畫作,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遺世的唯一精品。他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描繪了,讓後世嘆為觀止的「超現代」都市生活,小時候,老師告訴我們:這幅畫里數不清的人物和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長大以後,專家告訴我們:這幅看似熱鬧的民俗畫,其實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比如畫卷的高潮部分,船都快撞到橋了才知道放下桅杆。?
橋上文武官爭道掐架,橋上還佔道經營!?
過了橋,本該在送快遞的員工和操練的士兵,居然都優哉游哉癱作一團。?
畫卷里望火樓上面居然沒有任何士兵把守?
樓下的消防大隊儲水的木桶居然都被用來裝酒?
整體看下來,雖然是繁華的生活場景,卻反映了管理失控,軍事懈怠等等問題。
可能大家會好奇,難道這800多號人的畫卷里,就沒有一個能管事兒的?
對,沒有!他們都去參加國家龍舟錦標賽了,這裡就必須提到開頭神秘的姊妹了,這個「孿生姊妹」叫做《西湖爭標圖》,它是披星戴月搞研究的專家,從《清明上河圖》的跋文里發現的。
《清明上河圖》跋文:「……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
「西湖」為北宋開封皇家御園金明池的別稱,非杭州西湖。「爭標」為北宋皇家每年三月三舉辦的龍舟奪標賽。
跋文提到這兩幅畫都是「神品」級別,可惜的是,《西湖爭標圖》已經丟失了。但根據跋文和文獻里龍舟競渡的介紹,故宮博物院館員餘輝發現了《龍舟奪標圖》,這是元代宮廷畫家王振鵬臨摹《西湖爭標圖》的部分場景。
並且,其畫工技巧最接近張擇端原作。描繪的是清明節過後,宋徽宗帶領群臣觀看皇家龍舟比賽的宮俗。
為方便描述我們後面會將《清明上河圖》稱《清》,《龍舟奪標圖》稱《龍》。經研究發現,在構思和畫面結構上,《清》和《龍》竟有許多對應關係:
上:《清明上河圖》局部下:《龍舟奪標圖》局部
《清》通過高樓及城牆,把畫卷分為城內和城外,而《龍》則是通過岸和樓將畫卷分為湖內和湖外,更讓人瞠目的是,兩者與畫面都呈45度,兩幅畫視平線的高度也基本一致。
上:《清明上河圖》局部下:《龍舟奪標圖》局部
兩幅畫的高潮都與橋有關:《清》里船與橋差點相撞,好在化險為夷;《龍》則是幾隻龍舟隊伍都在橋底下做最後衝刺,為了奪取標杆。
兩幅畫里都是正在進行的活動,所有的故事情節沒有先後次序之分。
在大小上,《龍》與《清》的尺幅高度幾乎一致。前者為25厘米,後者為25.2厘米。作為姊妹卷,高度必須一致,長度未必一致,不會差距太大。我們也能從現存的《龍》卷幅看出,它的建築並不完整,很可能是經過裁剪的,原卷應遠比現在的長。
除此之外,這兩幅畫都隱藏著社會危機:《龍》里各種船隻井井有條各行其道,水中駕著鰍魚舟的士兵在巡查,橋上也有人維護秩序,這與《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問世事只顧享樂的宋徽宗總是看不到別人的曲諫,或者即使看到了,也要視而不見。
也有人推測,站在標杆附近觀看競渡的(紅圈標出)的是宋徽宗,畢竟,在他站的這棟樓,也不是一般人都能上的。請擦亮眼鏡放大圖片找出宋徽宗!
看到這,你可能覺得是很神奇,但又沒辦法完全被說服,畢竟,這麼明顯的區別在那擺著呢,《清》可是有顏色的,《龍》一看就是白描的,它們怎麼能算姊妹卷呢?
上:《清明上河圖》 下:《龍舟奪標圖》
其實這裡還隱藏著一個真相:《清明上河圖》一開始就是白描卷。只不過到明穆宗隆慶皇帝手上時,他特別喜歡這幅畫,命畫師添加了顏色,改變了它原為墨筆的面貌。
並且,這兩幅畫都有著很明顯的特色,兼工帶寫,構圖都採用鳥瞰式全景法,完虐時下單反發燒友的廣角鏡頭!採用傳統的手卷形式,「散點透視法」下的畫面長而不亂,一氣呵成。
不論是山水、人物還是建築,錯落有致,別有情趣。一切都得歸功於張擇端敏銳的洞察力和畫面組織能力。
這兩幅畫,一個描繪的是民俗,一個是宮俗,它們相得益彰,構建了北宋完整的生活畫卷。當初它們被一同呈給宋徽宗時,他可能也會臉紅吧。
看完萃花今日份的乾貨,大家可以優雅地給朋友出個對聯了:
上聯:《清明上河圖》;
下聯:《西湖爭標圖》;橫批:神品。不謝!!!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藝萃」(vx號:yicuichina)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