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貝聿銘看建築:我的建築壯遊之路 | 附建築類分級書單

跟著貝聿銘看建築:我的建築壯遊之路 | 附建築類分級書單

明眸壯遊一直關注建築這一工程與人文交叉的重要領域

恰逢建築大師貝聿銘百歲誕辰,我從他眾多的作品中,挑選了幾處自己已經考察過的,或在今年即將考察的建築,與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和體會。

文章的末尾,我們也為你附上了明眸壯遊開列的建築類分級書單,希望能幫你開始發現建築之美。

「最後一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 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在中國廣州出生。

到今天為止,這位偉大的建築師已經走過了一個世紀的人生。

作為蘇州望族的後輩,貝聿銘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度過了一段童年時光。

家中祖輩人才輩出,他的父親貝祖怡,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

少年貝聿銘在獅子林

10歲時他隨父親一道前往上海,在上海完成中學學業。

8年後遠赴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但因不滿以圖畫講解古典建築理論的教學方式,轉學麻省理工學院,

1939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獎項。

二戰後,在美國空軍服兵役三年。

1944,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1945年,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8年,離開學校,從學術走向實際,開始正式接觸建築。

貝聿銘踏上建築設計之路,得益於一個契機。美國建築界在當時不允許聘用中國建築師,但是這一慣例被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William Zeckendorf)打破,貝聿銘成為第一個被美國建築界聘用的中國建築師。

柴根道夫是個極其聰明的房地產建築商人,有經驗有眼光,貝聿銘則是個學有專長、極富創造力的建築師。二人在事業上相得益彰,一起共事12年。

貝聿銘與柴根道夫

這12年里,貝聿銘為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及住宅群的設計,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為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他用這12年時間為自己在美國建築界找到了一席之地,也奠定了自己此後數十年的事業基礎。

1960年,貝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他的建築設計風格是關心平民利益。他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築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公寓。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

1963年,費城萊斯大學授予他「人民建築師」的稱號。同年,美國建築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華盛頓郵報》稱他的建築設計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都市計劃。

1964年,設計約翰·肯尼迪圖書館。美國建築界宣布1979是「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貝聿銘善於在設計中使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被譽為「最後一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建築家」

在1983年獲得有建築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時,評委會對他的評價是:他「帶來了本世紀最美麗的內部空間和外部形式」。據粗略統計,半個世紀以來,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超過百件,獲獎50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50項大型建築中就有24項獲獎。

明眸壯遊與貝聿銘的傑作 01 蘇州: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內庭

蘇州博物館是貝聿銘的封山之作,也是我最早接觸到的作品。蘇博的建築群落圍繞著一池水,倒影靈動。園中一亭一樹,遙相呼應,白牆與石材的相互幫襯,形成了富有趣味的影壁,構成內院的視覺錨點。

蘇州博物館的內部結構同樣具有幾何元素

而我認為整座博物館最驚艷的,是距離參觀起點不遠的一處觀景點。傳統中式園林的功能是居住,而博物館與最重要的功能是展覽,所以博物館的設計不能像傳統園林那樣曲徑通幽,移步換景。針對這個難題,貝聿銘在設計中創造了諸多靜止的觀景點,把傳統中式園林的景觀哲學運用到了博物館的空間里。

蘇州博物館中,設有諸多這樣的靜止觀景點

從靜止的觀景點看向庭院,左手邊是亭,

右手邊是樹,和諧而平衡。 上面這兩幅圖是我在現場拍攝的,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貝聿銘在簾幕之前擺放了長椅,就是要引導觀眾在此坐下,面向庭院,小憩片刻。

透明的灰色簾幕在功能上是一處落地窗,而在美學上,它又是一個畫框。這層薄紗將人與庭院分割開來,又形成了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感

透過簾幕本身的絲綢材質向外凝視,窗外的景緻富有水墨畫的質感

如此意境,我給滿分。蘇州博物館目前看來是貝聿銘最新也是最方便大家參觀的作品,推薦大家選擇一個非高峰時間去感受一下。

蘇州博物館(新館)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每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7:00(16:00停止入館),每星期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02 香港:中銀大廈

為迎接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政府於1982年派代表訪問貝聿銘的父親貝祖怡——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希望他同意貝聿銘協助設計能夠彰顯現代性以及經濟實力的香港中國銀行大樓——中銀大廈。

貝聿銘與父親詳談後同意參與設計——儘管他還沒從此前受邀中國政府設計香山飯店的勞累中緩過神來。

中銀大廈在香港中心城區的選址並不理想——高速公路三面環繞,雜亂無章。這裡曾是二戰時期日本憲兵駐紮地,虐待囚犯的歷史事件更是讓這地方臭名昭著。

貝聿銘一般比較排斥這種項目——小地皮上蓋高樓,尤其是在香港,周圍那些摩天大樓缺乏真正的建築特色。一開始他也沒有靈感,也不確定怎麼做才能讓這個建築成功聳立起來。

但是最終貝聿銘拿出了一個方案,他設計的中銀大廈不僅外觀獨特,也能輕易通過這座城市嚴苛的建築物防風標準。

大樓以束狀結構成形,這樣就將壓力向地基邊緣分散。反光玻璃的使用已經成為貝聿銘的專屬標誌,他在玻璃表面設計了一系列X形。大廈頂層的斜角設計與建築物的上升美學相契合。

另外扯一句題外話,在香港有兩個極小眾的景點要推薦,兩個都與貝聿銘有關。

一個是神秘的庸仁會館。

另一個就在香港中銀大廈裡面,我交校友在香港九七回歸之際留下的一幅「國寶」——「香港明天會更好」,下次去香港一定要去合個影!

03 巴黎: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壯遊線路:明眸法比荷壯遊

很多人對玻璃金字塔有誤解,他們以為玻璃金字塔只是一個裝飾性的存在,醜陋無比,而事實上,貝聿銘主持的項目是盧浮宮的整體改建工程。

作為全世界訪問人數最多的博物館,舊時的盧浮宮的入口非常擁堵,考慮到連年上升的遊客人數,法國政府不得不對博物館的空間和動線進行改造,玻璃金字塔的設計恰恰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點睛之筆。

在體會貝聿銘的改造工程的妙處之前,Roger先帶你了解一下盧浮宮的建築分布。

盧浮宮不僅是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其建築本身也是法國最重要的歷史遺迹。盧浮宮不是一天建成的,它最初是十二世紀一處要塞,十四世紀時查理五世將其改建為行宮,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達·芬奇晚年的金主)翻修成法國文藝復興風格。

上圖是盧浮宮的外觀效果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盧浮宮是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的,靠近塞納河的德農翼,靠近里沃利街的黎塞留翼,和方形的敘利庭院。而玻璃金字塔處於兩個翼部和敘利庭院的中心位置。

從敘利館看玻璃金字塔,左邊是德農翼,右邊是黎塞留翼,

遠端是卡魯索凱旋門和杜樂麗花園,

大小金字塔和地面的三角形水池在幾何形狀上形成呼應。

試想在貝聿銘的改建項目之前,你要進入盧浮宮參觀,就必須分別進入三個部分進行參觀,各個部分只有狹窄的通道連接,人流勢必密集。如果你希望從庭院中穿過,又要重複安檢,颳風下雨也沒有遮蔽,體驗極差。

卡比托利歐博物館平面圖

我們在義大利壯遊時參觀的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就是如此:你需要從一個側翼的入口進入,通過地下通道才能從地下穿過廣場到達另一個翼部,旺季時不允許從地面穿過廣場到另一側的場館。整個卡比托利歐博物館的動線設計簡直不忍吐槽,我們找一個廁所就找了20分鐘。

而如果你今天來到盧浮宮參觀,你能體會到貝聿銘的改造給盧浮宮帶來的變化——一個明亮而貫通的空間。

  • 你從玻璃金字塔進入,乘扶梯下行,直接來到寬敞的緩衝區域(這個區域雖然位於地下,但是有玻璃金字塔透入的自然光線,十分明亮)。
  • 然後你可以進入三個館中的任意一個進行參觀。
  • 看完這個場館之後,你可以通過場館之間的走廊轉換場館,也可以再次回到中庭,進入另一個場館
  • 整個參觀結束之後,還可以在通往出口的地下商場和博物館商店進行購物。

玻璃金字塔透入的自然光線,十分明亮

參觀結束後,商場中通往倒金字塔的通道,

倒金字塔閃耀神秘的藍光,

也是小說《達·芬奇密碼》中「聖杯」的所在之處。

2017年2月,Roger攝於法比荷壯遊考察途中

以真實的體驗來說,我在盧浮宮的參觀體驗非常棒。我花了一天時間完完整整把所有重要的展廳都走了一遍,如果動線很差,一定無法完成這次暴走任務。

貝聿銘主持的盧浮宮改造工程可以說讓這座的博物館重新煥發了活力,我能夠感受到有形的結構傳達出的空間氛圍,而為此深深吸引。

貝聿銘與玻璃金字塔 同時,盧浮宮的改造工程也很好地完成了項目最重要的任務——提高博物館的接待能力。盧浮宮的自盧浮宮翻修工程結束至2002年,遊客人數就已經翻了一番,2005年全年的參觀量已然達到870萬人次之眾。如果沒有貝聿銘的這項改造工程,這將會是盧浮宮的一個災難。

盧浮宮

門票:15 歐元

開放時間:除周二閉館外,每天9點至18點開放 ,每周三和周五晚開放至21點45分

每年固定閉館日:1月1日、5月1日和12月25日

04 日本:美秀博物館

相關線路:明眸日本壯遊(國慶中秋假期)

美秀博物館的建造是為了展列 Koyama 的茶道藝術收藏品。貝聿銘去參觀了博物館在滋賀縣的選址,在和 Koyama 交談的過程中,他讓 Koyama 擴大自己的收藏範圍。Koyama進行了一次全球範圍內的搜索 ,找到了300多件物品展示絲路歷史。

美秀博物館全景

一個主要的挑戰在於,找一條到達博物館的路。日本的設計團隊提出了盤山公路,和到達位於科羅拉多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大樓的道路大相徑庭。

但是,貝聿銘要求在鄰近的一座山開一條穿山隧道,通過一條由96根鋼索懸吊下來、藉助山體本身的力量支撐起來的橋,將這條隧道和一條主道連接。博物館向山中延伸,80%建在地下。

96根鐵索懸吊起來的橋

通往美術館之路

博物館的外觀設計上,貝聿銘借了日本傳統寺廟的形象——尤其是京都附近那些寺廟。他創造出一種簡潔的立體架構,以法國石灰岩為建築物材質,以玻璃做屋頂。

此外他還考察了獨特的裝飾細節,包括大廳的「長板凳」——由一顆350年的光葉櫸樹樹榦雕刻而成。Koyama 的收藏規模可觀,所以資金不是問題,博物館竣工時,項目粗略花費35000萬美元。

美秀博物館內部

光葉櫸樹樹榦雕刻而成的「長板凳」 美秀美術館

門票:1100 日元

開放時間:早上 10:00 至 下午 5:00 (入館時間 下午 4:00 前)

05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相關線路:明眸美國壯遊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是西館的擴建部分,總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投資9500萬美元。1978年落成。它包括展出藝術品的展覽館、視覺藝術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機構用房。東館周圍是重要的紀念性建築,業主又提出許多特殊要求。

貝聿銘綜合考慮了這些因素,妥善地解決了複雜而困難的設計問題,因而蜚聲世界建築界,並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金質獎章。

時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曾說:「這座建築物不僅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和諧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之間日益增強聯繫的藝術象徵。」

06 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相關線路:明眸美國壯遊

1964年,為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決定在波士頓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築物——約翰·肯尼迪圖書館。肯尼迪遺孀傑奎林選中貝聿銘作為圖書館的設計師。1979年,這座圖書館終於落成,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美國建築界宣布1979是「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明眸壯遊 | 建築類分級書單

入門級

《西方建築小史》

陳傑

陳傑這本小書,脈絡清晰,簡潔明快,是我推薦給每一個想要了解建築史的孩子的必讀書目

《西方建築》

伊恩·薩頓

建築史不僅僅局限於時代、建築師和建築形式,同時也包含了潛藏其後的建造方式和構思。建築本身既是功利性的活動——人們需要在建築里生活、工作、做禮拜,同時也是一門視覺藝術,與繪畫和雕塑一樣具有表現力並令人興奮。在這本書追溯的2500年中,這兩個過程經常是和諧地共同存在的。

從希臘和羅馬,到早期基督教、羅馬式和哥特式,再到文藝復興和新古典主義,伊恩·薩頓展示了建築的構思方式是如何適應社會和技術的變遷,並導致了19和20世紀各種機遇和技術的繁盛。

本書更具學術性,插圖雖然是黑白但也十分精良,別有韻味,適合作為建築通史的進階閱讀。

《建築與雕塑》

陳繩正、劉昌明

雕塑與建築這兩門古老的藝術,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總是彼此吸引交織,形成緊密的聯繫。本書的選題從雕塑與建築的關係入手,涉及各個地區或民族的建築雕塑作品(並不僅限於西方),可以在主題閱讀時翻閱相關章節。

進階級 《幸福的建築》

阿蘭·德波頓

人為何需要建築?為何某種美的建築會令你愉悅?為何這種對於建築美的認識又會改變?建築與人的幸福之間到底有何關聯?

阿蘭·德波頓認為,每種建築風格,都訴說著一種對幸福的理解。而美即是對幸福的許諾。有多少種幸福,就有多少種美。與其問「美不美」,不如問」這是哪一種美「。建築如同寫作,都是為了把那些對我們真正有意義的東西記錄下來。

正如在《如何看懂藝術史》一文中我推薦約翰·伯格的所有書,阿蘭德波頓的書我也是都推薦的。讀他的書,會找到發散思維的樂趣。

《建築十書》

維特魯威

正如義大利壯遊學術領隊張霍普在《義大利壯遊建築考察計劃》中論述的那樣,建築風格的演變背後,是建築理論的更新迭代。

維特魯威是第一個建築理論的集大成者,《建築十書》是他的理論總集,撰於公元前32-22年間,書中關於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基本原理和建築構圖原理的論述總結了古希臘建築經驗和當時羅馬建築的經驗。

維特魯威在書中提出建築學的基本內涵和基本理論,建立了建築學的基本體系;主張一切建築物都應考慮"實用、堅固、美觀",提出建築物的"均衡"的關鍵在於它的局部。此外,在建築師的教育方法修養方面,特彆強調建築師不僅要重視才更要重視德。這些論點直到今天還有指導意義。北京大學出版社的這個版本,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選擇。

《走向新建築》

柯布西耶

1935年柯布西耶在MIT發表演講,貝聿銘說那是他「建築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天」,可見柯布西耶在建築界的地位之高,影響之廣。這本書的第一版出版之後,到處都產生了對與建築有關的事情的興趣。普通人因此而談論建築、喜歡談建築、希望有能力談論建築。這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運動的後果。

這本書不企圖說服專業人員,而是說服大眾,要他們相信一個建築時代來臨了。建築成為了時代的鏡子,現代建築關心的住宅,是普通而平常的人關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這是時代的一個標誌。

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這就是恢復人道的基礎,人的尺度,需要的標準、功能的標準、情感的標準——這些才是最重要的,這些才是一切。這個時代,一切都以人為本。

《貝聿銘全集》

菲利普·朱迪狄歐等

本書中以貝聿銘最著名並廣受讚譽的盧浮宮作為焦點,展示了他逾50年來一眾卓越的雕塑感造型作品。

作為第一本研究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專著,書中由菲利普·朱迪狄歐、珍妮特·亞當斯·斯特朗和卡特·懷斯曼撰寫的深度評論,將成為有助後人研究貝氏風格的珍寶。

《思考建築》

彼得·卒姆托

本書採用布面精裝,排版精良,是最近讀過的體驗最棒的建築隨筆集。

為了設計一幢與生活感性相聯的建築,設計師必須從遠遠超出形式和構造的層次來考慮書名中的「思考」一詞沒有用靜時態的「thought」,而使用顯示著動態過程的「thinking」,作者卒姆托在此意指不斷接近的思考過程

閱讀本書時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會——作者對空間的感受力超出想像。對空間細緻入微的描寫展示了他對材料的美感、尺度的精確模製化、抽象構圖的純粹性、完美細部的快感、以及建築與自然之間動態的聯繫都有超乎常人的敏感性。當你跟隨他看到了建築的豐富,一定會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英文原版

A Worl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Micheal Fazio等

如果你需要一本縱覽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的教科書,選它沒錯。

Modern Architecture A-Z

TASCHEN

TASCHEN出品的現代建築大百科。書中展示了超過280件作品。此書給我們提供了獨立視野來欣賞現代空間構築大師們的作品。

讀這本書就好像在經歷一場建築壯遊,從曼哈頓的高樓大廈到日本的音樂廳,從高迪在巴塞羅那設計的古埃爾宮,到麗娜·柏巴蒂將聖保羅一間工廠改造成的體育和休閑中心——為何不從一本無壓力的畫冊開始你的現代建築之旅呢?

願你早日愛上建築,也祝你早日走進你愛的建築們。◎


推薦閱讀:

TAG:建築 | 書籍推薦 | 貝聿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