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這桿大旗,已淪為校園貸的一塊遮羞布
來自專欄 歪思妙想
「凡是過期不還的,我們這裡就是壞賬,我們的壞賬,一律不會催促他們來還錢。電話都不會給他們打。你不還錢,就算了,當作福利送你了」。
繼趣店上市後發了被稱為法盲的官方聲明之後,創始人羅敏的這句話又一次讓趣店股市狂跌20%。
壞賬不催收、貸款當福利送,這有可能是繼王健林、馬雲、劉強東、撒貝南之後,又一個變相「炫耀」的「營銷界」人才。不過有所不同的是,前面的當個玩笑也就算了,而羅敏的說辭背後卻隱藏著更多發人深省的問題。
更可悲的是,趣店上市契機所暴露的糾紛和質疑,也許只是校園貸轉型的冰山一角。尤其是政策打壓之下,很多網貸平台借道金融科技的幌子,換湯不換藥,實則依舊沒有脫離了校園貸的利益陷阱。
帶著原罪出生的校園貸到底有多惡?
校園貸本身是一種引誘,一般人只要有定力和理智就可以完全忽視它,但壞就壞在它所形成的利益關係網很大程度上放大了人性的惡意,致使其產生了最嚴重的後果,傷及尊嚴、道德乃至性命。
就像這校園貸產業鏈上形形色色的各路人員,莫不都是為利而來、不擇手段,別說是同窗之誼,就連最基本的人際關係都成了陰謀可以利用的漏洞。
縱觀這些網貸平台的發展路程,可以看見,2015年到2016年上半年,校園貸業務走上巔峰的時期,實際上就是在校兼職、地推人員及背後代理制度,廣為擴展的時間段。尤其是提成額度的刺激,使得所有的一線成員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由此醞釀了諸多風險和罪惡。據媒體報道,當時為了賺更多的推廣費,地推員工與學生之間聯合造假或放鬆驗證已經是「圈子裡公開的秘密」。
正是如此亂象橫生的環境下,2016年3月9日,一位21歲的河南學生因欠下網貸平台本金加利息60萬元無法償還,在青島跳樓自殺。而他借用28名同學身份信息所欠下的網貸平台借款,依然沒有後續,更為悲哀的是,這一案例並沒有成為警示之言,此後裸貸、暴力催債等現象還是頻繁觸及道德和人性底線。
觸目驚心的家破人亡,顯然沒能阻擋網貸平台的進軍之路,當時最為知名的趣分期和分期樂,一個搖身一變改名趣店成為估值百億美元的商業巨頭,另一個則即將奔赴與前者相同的道路。且不說這樣的原罪能否被上市洗白,單講現在這些網貸平台是否清除了校園貸罪惡的毒瘤,還是一個有待觀察的問題。
據品玩反駁羅敏的謊言所述,趣店所謂的退出校園市場,其實就是停止地推。以趣店學生存量為證據可以發現,平均月活躍用戶數、活躍借款人數、新增借款人、交易數量和交易金額五個重要指標中,在2016年上半年這個關鍵時間點,沒有一個數據改變顯示出趣店退出了校園市場。
而其他平台呢?據相關媒體調查,在《通知》頒布後,自稱退出平台卻仍舊有相關業務的大有人在。這些平台一般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大平台轉型不夠徹底,不願意放棄校園這個衝動式高頻消費市場;二是因為平台量級過小,專為校園貸而生,轉型就意味著死亡,不想放棄則會繼續暗地裡做校園貸業務。
互聯網信息泛濫的今天,人總是健忘的,可原罪雖然能在時間消磨下被洗白,但換個馬甲依然存續的校園貸本罪,又該如何根治呢?
政策風險可以避開,但盈利痛點呢?
政策風向和監管之下,校園貸平台陸陸續續走上業務轉型的道路,是否能就此斬斷非正規軍和原有業務的暗地聯繫,目前還很難說。不過據觀察所見,這些平台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紛紛貼起了金融科技的標籤,以此來應對外界對風控體系和道德底線的質疑。
比如近期聚美優品上線的一款網貸產品「顏值貸」,它的金融合作夥伴就是分期樂。據分期樂相關人士表示,「顏值貸」其實是根據用戶信用記錄推出的一款金融科技創新產品,能夠與聚美優品的消費場景合作。
而對於輿論的討伐,聚美優品公關部負責人曾表示,顏值貸並不直接向用戶發放款項,而是由銀行放款。「其實,我們在這項業務中是一個信息中介的角色。大家可能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由銀行撥款向學生放貸是符合國家要求的。」
可以說聚美優品的顏值貸在規避政策風險方面,真可以稱之為資深老司機了。
而趣店在宣布完成PRE-IPO系列首期約30億人民幣融資之時,也搖身一變,光明正大的將升級後的趣店集團,定位為一家技術驅動的金融科技公司。
呢么,為什麼這些校園貸平台紛紛開始標榜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呢?這可能與校園貸的商業模式有關。
本質上講,校園貸所面對的客戶群是沒有很強還款能力的大學生,而平台初期的資金基本上是由一些民間金融機構提供,這流出和回收之間的差距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嚴重的壞賬問題。同時這種情形也導致很多平台急功近利,經常依賴融資來負擔業務擴張的巨額成本。
因此在這條校園貸產業鏈上,催收、利息和服務費就成了保證平台收益的關鍵。據悉,校園貸未被叫停之前,很多平台其實在做的都是高利貸,有的年利息高達30%以上。分期樂就曾在2016年被中國電子商務中心批評放高利貸,其銷售的iPhone 6s,對大學生的分期利率高達20%。而目前爭議漩渦中的趣店,也同樣因為利息問題備受質疑。
至於催收,即使相關部門已經全面禁止校園貸,但遺留份子換了種方式繼續變本加厲。據了解,目前大量存在、仍舊從事校園貸業務的,其實大多都是中介,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裸條借貸,很多都是用裸照及視頻作為抵押,直接借錢給大學生們,根本就沒有正式的借貸平台。而且這些中介通過微信群、QQ群、社區、貼吧等社交軟體,就能吸引大學生貸款,由此可見,政策風險下的校園貸只不過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更深入一些,這三個要素其實直指網貸平台的風控體系,這也是為什麼金融科技的定義頻繁被利用的原因。不過就此看來,金融科技更像是萬般無奈下的選擇,這些平台是披上冠冕堂皇的新裝、藉此避開政策風險,還是真的業務升級?
為何弄個概念就可以扯金融科技的大旗?
金融科技的概念在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初期,就已經被引入,到目前為止,主要發展為兩大體系,一是以人人貸、陸金所為代表的傳統金融平台,另一個是以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前者是互金領域的老兵,而後者是背靠巨頭、完善商業生態的一環,總的來說是各有所長。不過近來校園貸轉型也開始打著金融科技的名義,升級自己的風控體系,這是金融科技門檻降低的信號嗎?
如今趣店上市,且先放下道德譴責和滿口謊言,就美股的追捧和熱情來講,如此風光顯然給其他現金貸平台極大的信心。為此很多業內人士甚至認為,在金融科技經歷了數年的資本投入後,現金貸有可能成為新的可行性方向。但是不可否認,這種看法還是有些過於樂觀了。
以趣店為例,它的技術基因體現在哪裡呢?據招股書所述,趣店擁有全自動數據收集系統和風控模型,且風控及技術人員約佔整體員工數量的47.7%。但是據相關媒體描述,這個所謂的風控體系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賴接入芝麻信用所得的數據及分析,對於新用戶風險評估的A Score,其中有三項由芝麻信用直接提供,另外兩個可能來自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購物數據和微博賬戶。
換句話說,趣店的技術基因基本上來自螞蟻金服,一旦支付寶上市,趣店將可能喪失最核心的流量入口和用戶數據。
再者,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很多平台以科技公司定位,在數據、風控技術等業務與外部金融機構合作,從中收取服務費,其目的主要是為了規避政策風險、實現合規化運作,從而上市。
但實際上,據業內人士反映,這些所謂大數據風控模型沒有經歷過完整的借貸生命周期,當中的評分標準、分級制度、對應放貸額度、逾期率等模型,都還沒有經過實際還款周期的檢驗,更沒有到風險暴露期。也就是說,很多平台的人工智慧風控體系其實有些紙上談兵。
總而言之,概念誰都會用,但藉此來講資本故事或是洗白校園貸的原罪,實在是空談技術、名不副實。
短短兩日,從一個估值百億的獨角獸公司CEO,變成了一個被批謊話連篇的投機者,如此大起大落之間,趣店和羅敏算得上是自毀顏面了,但更為重要的是披著金融科技的外衣,它究竟還能不能延續上市時的風光無限,這還有待時間考驗。
而此前發生的種種,已經足以在中國互聯網荒謬史中留下濃重的一筆,甚至成為金融科技之恥。所以,請長點心吧。
歪道道,科技媒體人,互聯網分析師。微信公眾號:歪思妙想(wddtalk)。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推薦閱讀:
※非法放貸你還想收錢?我不答應……
※樂信上市:當他和趣店還都是青澀少年時
※我最好的朋友死在校園貸下
※談談「校園貸」
※我所知道的「校園貸」(三)(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