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寫作第一步:好好說話,說清楚
來自專欄 考拉財經寫作課
一 ,寫日記,寫你想寫的
每個人小時候都寫過日記,但是都寫得很痛苦。對於小朋友而言,日記是一項作業,它並不有趣。老師只是單純地安排作業,又只看結果,不講過程。這種理念,導致了許多小孩子為了寫而寫,為了好而好的標準式日記,甚至有小朋友每天都在扶老人過馬路。
這幾乎是一種壓抑天性的做法。
我小時候寫過一篇作文,用流水賬的形式記錄了某一件事情的經過和結果,老師說這樣不行。然而,從今天來看,我反而認為寫一些流水賬是必要的訓練。一個人如果連流水賬都記錄不好,還寫什麼精彩文章呢?
日記本來就沒有好壞之分,流水賬的敘述是對觀察力的培養和時間邏輯的梳理,並不是一無是處的。現在,我在寫商業財經圖書,有時候會想到去創造一些高級的概念、觀點或語句,顯得很有水平的樣子。
但每當有這樣的念頭的時候,我會提醒自己,忠實於自己,忠實於自己的寫作欲,拒絕刻意,拒絕過度思考帶來的尷尬和不適應。
把自己想的,或者說出來的,用文字翻譯出來,這中間需要轉化,需要訓練,這是最基本的,是人類的天性。小時候看《紅樓夢》,裡面的人一言不合就吟詩。因為那時候不懂欣賞(現在也不懂欣賞),就感覺特別不好看。現在往裡看,林黛玉她們吟詩就像在玩遊戲一樣。寫作也應該是這樣,應該是小孩的一種遊戲。
二 寫新聞稿
新聞稿(此處以都市報記者為準,主要指日常新聞稿件,調查稿、特稿不算。)的寫作,訓練了我在三大方面的能力:
第一,凡事問一個為什麼。
我們常說新聞性,講的無非就是新聞是否夠大,夠勁爆,能引起多大的社會關注。狗咬人不是新聞,就不要寫狗咬人那樣無關痛癢的瑣事。新聞的由頭要有足夠的分量,才能稱之為新聞。
為什麼要寫這個事情?
這件事情為什麼很重要?
這件事情為什麼能夠讓你和人家搶版面?
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寫,這是一種判斷力。一個素材,是否適合放在某個位置,是一種匹配能力。這和穿衣搭配的道理一樣。
第二,新聞小標題訓練人抓重點的能力。
小標題其實不是一個好東西,我看國外的新聞報道也沒有像我們這樣,寫兩段就是一個小標。可能中國人過得太匆忙了吧,而且又喜歡總結。從閱讀上來說,我認為真正的好文章一定是行雲流水的,小標是一種阻礙。這可能和女生穿不穿內衣是一個道理。
但小標題的好處是什麼?它會幫作者理清整個文章的寫作要點,方便作者後期發揮,使作者寫起來很輕鬆。同時,這就解決了記流水賬裡面沒有中心,言之無物的問題。我認為,小標是一個過渡性的工具,可以用,但是不要依賴。最終,還是要達到自由的境界。
第三,快速寫作的能力。
有人說,寫作應該慢慢來,一字一句地雕琢,這沒有錯。但是,好多作者容易陷入堵筆的狀況,明明感覺知道寫什麼,但無法快速地在腦子裡編織並且輸出。快速地在腦子裡修建渠道輸出內容,也是一種能力,而且在熟練之後,它是可以提高一定速度的,並不會影響質量。
新聞講究快速,最好第一秒出爐。就算是第二天才報道的報紙,也要求記者有快速反應,快速寫作的能力,半小時寫一兩千字的新聞稿也是常有的事,而且要求要素齊全,行文規範有亮點。
而正是因為太快,使得記者寫出的稿件沒有美感可言,大家沒有時間去雕琢,而且因為新聞價值(新鮮性、重要性、趣味性、顯著性、接近性)比優美性更重要,而真實性和時效性更是新聞的生命,所以很多新聞也不太需要美的雕琢。
一個想把文章寫美的人,就不要在新聞里呆太久,那樣會毀了你的文字。具體來說,新聞的模版是比較固定的,因此個人創作不多。由於講求時效性,所以對用詞不講究,久而久之,辭彙量就少了。質量高的新聞稿產量不高,創新文章也找不到現實接受的版面,調查報道也不是那麼普遍。
相較於新聞而言,質量好的文章比較多的在雜誌上可以找到。許多新聞記者文筆一般,很可能是「職業病」。但實際上,這些筆杆子在進入這個領域時,都是比同齡人寫作能力和水平更強的人。
三 寫商業圖書
客觀
新聞總在說客觀性,但是我客觀地說,新聞是沒有客觀性的,尤其是財經新聞。相較而言,圖書反而會客觀得多。文字本來就像生命一樣,有起有落,整體是穩定的,細水長流。圖書的時間軸拉得長,因此說的話也多,可以涵蓋正反面,對於抓重點,求爆炸點的需求沒新聞那麼旺盛。
通常,即使圖書中有些誇大讚美的話,也是對以前經驗的提煉和累積,是一種比較溫和中立的美化。許多關於資本市場的財經報道,刺激度非常強。比如,某個上市公司有利好消息了,新聞一出,股民受到直接刺激,股票就漲了。但圖書很少這樣,沒有哪家公司因為出了一本書而股票瘋漲的。新聞是短期效應,圖書是長期效應。
當然,圖書的周期長,也有較大的劣勢。速度慢,出版慢,稿費就慢了。所以,沒有多少人能夠靠寫書養活自己。但是,我所說的圖書寫作,不是通常的文學創作,不是小說、散文、詩歌,也不是心靈雞湯。
商業寫作,的確也需要大量的創作,也要比拼文學功底。但是,商業寫作是有章可循的,它不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和編織,而是更講求「證據」和思想。
思考力
還是用記者來做對比,新聞是不需要太多思考的,事實就擺在那裡,思考再多也只是陪襯。只有當新聞價值不夠強的時候,才需要陪襯的幫助。當然,很多新聞都離不開陪襯。
然而,由於時效性的限制,新聞的思考內容通常不會太深入,都是各家之言的一種羅列和組合,這只是思考最最初級的步驟。另外,記者幾乎不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因為要遵循客觀性。
圖書就不一樣了,圖書需要思考,而且有比較充足的時間留給作者思考總結提煉和表達。不過,思考力也不是說來就來的,它需要知識和資料庫的積累,需要長時間地思考訓練。可以說,思考力是一個商業作者的長期課題,這是一個商業寫作者區別於其他作者的核心競爭力,訓練的方法可以今後單獨談。
翻譯
商業圖書寫作經常需要做的,是將吸收到的資料(通過採訪獲取,或者權威信息、事實)進行轉換,同時將吸取和學習到的知識升級包裝,以更好的語言、邏輯和形式出現在市場上。可以認為,這是一種翻譯工作,要做到好看有用,得到更多的人欣賞。翻譯講究的信、達、雅,適用於商業圖書資料的整理和重新敘述。
尤其是現在,作者面前往往有海量的資料,整編和重述能力非常重要。我在本科學英語的時候,常常練習一道聽力題,就是聽三遍短文之後,用自己的話複述出來。每個人複述的肯定不一樣,有的好,有的只能算過得去。商業圖書寫作的「翻譯」,也是如此。
萬物生長
圖書的製作周期、存留程度都比較長。現在很多書出版後很快就會被市場淹沒,但是經典的書還是會在市場上流傳,儘管少之又少。在經典的書上,你可以在上面看見其現在、未來和過去。
圖書是一種最貼近生命的產品,對於寫作的人來說,是可以去栽種培養圖書的,它並非一動不動。就像播種一樣,從第一個字開始,你可以看著它開枝散葉結果實,能夠近距離的觀察它,理解它。雖然周期很慢,但是從一顆種子到一棵樹的結果,到最後它可能也是給你帶來更多的變化和驚喜。圖書寫作是有期待的,是一個生命成長的過程。你要懂得寬容,也要學會爭取,有歡樂,有悲傷,也有平淡。
Ps,兩個寫作者常犯的毛病
1,語句不通。
很多時候,語句不通是因為不會斷句。有的寫作者想得清楚,一寫出來就邏輯混亂。我剛做記者的時候,編輯老師就對我說,自己寫的稿子,寫完自己讀三遍,找問題,這個習慣我保持得較好。
有的作者問,你寫完稿還會通看一遍嗎?(一本書12萬字)
我的回答是,寫完誰還會去看?先交稿,玩幾天再說吧。但是我有信心,在寫稿的時候已經來來回回讀過好多遍了,再不好也不會離譜。
改掉說不清楚話的毛病,理順邏輯,拒絕口頭語。這是讀三遍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有的作者習慣如此,查不出問題在哪。所以,這個過程是和自己抗爭的過程,一定要自我反抗。
剛開始寫作,不求達到文字開花的地步,但一定要把事情表達清楚。
記住,把話說清楚,是對自己最基本的證明,是對讀者最基本的尊重。
2,心花
有的寫作者經常寫著寫著就發散開了,越走越遠,又或者這也想寫,那也想寫。面前的路很多,不知道該怎麼向前一步。這時候,你要大膽邁出去,閉著眼睛也要踏出去試試,也許就是最好的那一條路。
在文章的每個分支,都有一些精緻的想法,每個小部分都有很好的亮點,追求每一句話都是乾貨。但最後卻寫不出一個完整小標,也缺少整體連貫性,形成了一種「不到最後看不到成果」的結果。「下了一盤很大的棋,最後卻收不攏」。寫作就像人生,有時候不要太為難自己,要學會包容自己,如果每個字都在使力,會讓人感到很累。不要過辛苦的人生。
有的寫作者,這裡寫一段,那裡寫一段,永遠都填不滿「坑」,每個人思維方式不一樣,只要了解自己,控制住自己就行了。
有的作者,寫作的時候不斷有新的想法冒出來,搞得自己不知道如何是好。可怕的是,新想法也只是一個雛形,不僅無法成形,還干擾了寫作思路,走許多冤枉路。這時候,就要勇敢捨棄,學會判斷哪些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或者是多餘的,不值得花費太多心思去琢磨的。
對於初學者來說,最好在確定框架之後,就按照框架走,除非走不通了,再想其他路線,或者有更成熟更優的路線,可以替換。其他情況,就不要東走西走,發散思維了。先學會走路,再跑再飛也不遲。
此外,與寫作有關的資料文檔可以有幾個分類存儲,每個小標相對應存儲更方便管理和理解,這是一種減輕心理壓力的方式方法。資料堆積太多有時是一種打擾,卷面整潔度會影響寫作速度。
掃二維碼,關注更多考拉看看!
http://weixin.qq.com/r/VD_iup3E0sCtrdnZ92p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傳銷真是無處不在嗎?
※場景之光 | 入駐南寧?中關村,聯璧集團未來發展一切可期
※插播一點小感悟
※真正的人脈不容易拓展,但總有「秘籍」
※大學附近的水果小超市,怎麼才能擠走那些缺斤短兩的低價地攤商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