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覺得很茫然,就先看個100本書吧
昨天和剛才更新的文章其實是幾個月以前的了,像這樣還有十幾篇。
我覺得我自己真可恥。
我有個壞毛病,原本還一直認為這是個好習慣:三思而後行。
寫了文章或者有什麼新觀點通常不會馬上公布,非要放置一段時間重新審視一遍,如果覺得可以才會繼續,一般來說,放置play會導致很多觀點完全改變,甚至連討論的主題本身最後也變得沒有什麼意義了。
所以我寫小說一直很低產,簽約沒簽約的無一例外全部太監(昨天有個讀者還在問我後續……斷更半年多了,簡直羞愧得無地自容),非虛構類的寫作也遲遲沒有任何長進。
所以寫這個專欄並不是為了吸粉,說實在的我也絕對不相信這種破玩意兒可以吸粉。
完全是腆著臉想認識一些電波相同的人。
是的,我太孤單了。就像《我不受歡迎怎麼想都是你們的錯!!》的主角,像那頭叫Alice的鯨魚(咦好像性別都不對?),一個人在網路世界的角落發出微弱的電波。
然後,就是想鍛煉非虛構寫作的能力吧,同時也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得。小說基本上已經完全放棄了,我不是塊講故事的材料,比起講那些尷尬得要死的故事細節,設定才是我的強項。
最近跟進了一些項目,實實在在接觸到自媒體這個行業,我突然回過神來:人們其實並不需要可信度高、打磨精緻、完美自洽的觀點。人們只需要新鮮的、即時的、貼近熱點的故事。不要複雜、不要深刻,不想動腦子!想要的立刻就要得到,否則立刻轉而關注其他東西。因為有趣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其實不能怪大家,每個人壓力都很大。我們這個時代,說諮詢爆炸並不為過。網路小說的崛起,二次元及泛二次元的崛起,自媒體的崛起,諮詢爆炸的當量簡直相當於核彈了吧。72年前美帝在廣島和長崎扔下兩顆原子彈,現在,全球的大城市上空都盤旋著巨型的電子幽靈。人們想要什麼,總能立刻得到。因此我們無法忍受等待、害怕慢下來,我們越來越像一台網路終端,如果不玩手機,不玩電腦,不跟其他人呆在一起,我們就會陷入焦慮,就會被空虛從體內刺穿。
因為大多數的人,雖然面對精彩紛呈的外部世界,其實內心空空如也。
之前跟好友蘑菇聊到這些奇怪又習以為常的群體現象,我說幾乎看到一個新的階級在慢慢誕生。我為這個觀點激動了很長一段時間,四處搜尋能證明這個觀點的數據,試圖找到更嚴謹的依據。結果我很快找到了答案,這個正在慢慢誕生的階級,大概就是《未來簡史》一書中「無用階級」的雛形,這本書挺有意思,雖然前半部分有很多跟《人類簡史》重合的內容。推薦大家去翻一翻,不用奉為圭臬,也是一種不錯的視角。
說回自媒體,以前我並不太關心,也實在沒有那麼多精力去研究這些。最近一直在學習反思,算是給自己的精神狀態好好做了個大掃除。用剛看完的王陽明心學理論來說,就是好好「致」了一把「良知」。一直以來都有運營公眾號的願望,但在定位上千頭萬緒,不知道從哪裡下手。看到那些粉絲數驚人的大號不僅定位精準,內容也非常專業,非常嘆服。
為什麼我沒有那麼深刻的見解呢?他們說的道理我都懂,可是為什麼他們總能找到那些最合適的詞句直擊人心呢?
現在我有點明白了。
他們的很多觀點、結論,都直接來自於專業領域內最權威、最熱門、最新的著作或者研究結論。
比如很多創業者的基本策略直接來自於《一課經濟學》,《經濟學通識》,《窮查理寶典》,《小島經濟學》這些書,結合阿里騰訊百度新浪搜狐網易這些巨頭舉幾個例子,立刻就生動起來。再深入一些,America and the New Global Economy課程,或者《Modern Economic Issues》,這些著作或者課程國內並沒有譯版,就算有英文資源,也少有人能耐著性子去找,找到也懶得去看。人家只需要比你先一小步就可以了。
而很多關於成功、幸福、人生智慧的專欄,照搬心理學概論和積極心理學也很普遍,為什麼這樣能行得通?因為原文很枯燥,大家懶得看,國內也並不流行,你只需要重新把它們裝幀一遍,跟簡單有趣的段子混合在一起,立即就會產生顯著的效果。
更有甚者,根本不做內容輸出,只需要把大熱的文章轉載一遍或者做成有聲讀物,一樣可以收割大片的信仰。
凡此幾例,不一而足。
並沒有輕視這些自媒體的意思,實際上當你了解了其中規律以後,你會由衷地讚歎這些人獨到的眼光。他們比你聰明,還比你更努力,也更善於鑽營。他們的成功是對他們努力最直接肯定。
我想表達的僅僅是:變得像他們那樣厲害,甚至比他們還厲害,其實並沒有那麼難。
困難與其說來自外部,不如說是來自內心。
不知道怎麼開始,不想離開舒適區,不想推遲滿足感,直至產生諸如「為什麼我非得努力不可?」「我現在這樣挺好的。「「雖然你說的有道理但我覺得雞湯味太重了」的想法,然後逃避現實。
其實自己也知道這些想法經不起推敲,因為它們是一種無法直面妥協轉而從其他方面反駁的折衷策略。
我當然不會勸告任何人都要奮鬥,世上這麼多人,總有人是要被愚弄、被壓迫、被當做踏腳石的。
你說對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