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王羲之歸入書聖,其實是對王羲之的不公平?
在中國歷史上,王羲之恐怕是家喻戶曉的一位人物,如果用陳子昂的詩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來形容,那簡直是太貼切不過的事了。
我想你去問任何一個中國人,他都能很明確告訴你,是的,王羲之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藝術天才,書法家。被人們譽為書聖的他,也成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代表人物,圍繞在王羲之身上的,人們想起來的也之有書法了。
如果我們把視野擴寬,放眼整個中國古代藝術史,尤其是書法史上,王羲之是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的,那就是魏晉時期人的覺醒以及書法藝術的成熟。
因此,所謂時勢造英雄。王羲之能夠取得如此之高的地位,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我仍然要去思考一個問題:我們今人,也包括王羲之去世之後的那些人,把王羲之這個人物緊緊地與書法密切聯繫在一起,就是王羲之所希望的那樣嗎?
是王羲之本人的意願嗎?當時的王羲之所在意的是什麼呢?
如果我們要講得透徹一點,坦白一點的話,我覺得把王羲之歸入書聖,甚至把他這一生都標籤化,符號化,是對王羲之的不公平,也是對他的不尊重。
首先我覺得應該給王羲之一個身份定位,這個身份定位如果從我們今天人的眼光來看的話,王羲之最重要的身份是書法家、文人墨客、風流才子,其次是他的官職。
但是王羲之在那時候,那個年代,所在意的,應該不僅僅是這個,或者說,他所在意的,是別的東西,要比這個更強烈。那王羲之真正在乎的,可能是什麼呢?我覺得很簡單,那就是傳統士大夫的家國理想。
中國人常說:天不生仲尼(孔子),萬古如長夜。可以說,幾千年來,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文人追求的典範和正統,王羲之也不例外。
但是,有人講,,不對啊,魏晉時期是中國文化的一次轉型期,儒家教義已經土崩瓦解了,王羲之也以洒脫不羈自由放蕩為名,不是有東床快婿的典故么?王羲之的思想難道也這麼傳統?
這一點其實很好破解,我們來看王羲之的書法特點就明白了。雖然我們說王羲之是放蕩不羈的,風流洒脫的,但是整體上,王羲之的書法是中正、平和的,是符合中庸之道的。
因此,從風格上,接近於儒家所倡導的理念理想,你能說,他會不被儒家思想所感染嗎?
而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文人,他們一生信奉的是儒家的教義,儒家推崇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他們眼中,書法是可有可無的小伎倆。
或者說,就像我們今天每個人會做飯一樣,只要我們努力,就可以玩到頂級大廚的地步。但是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做飯烹飪更像一種必備的技能,只是有些人做的好,有些人做到了極致。
並且,如果我們深入來看的話,魏晉時期所謂的越名教,任自然,其實是一種對儒家思想的改造和部分反思,並沒有全盤否定。如果全盤加以否定,也不會有後來的儒家思想存在了。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所反對的、厭惡的,僅僅是繁文縟節的那一部分,僅僅是束縛人自由的那一部分,他們反對,他們未必反對這樣的天下觀、人生觀。
並且,當時的書法並沒有完全的職業化,中國書法一直以來都是文人士大夫修身養性,顯示地位、學識涵養以及興趣愛好的工具,沒有誰,也不可能有誰將他作為一門職業,一門養活自己的事業來乾的。
當時的人是沒有將書法職業化的概念的,也沒有將書法家這一地位真正確立,所以王羲之未必就已此為榮。
所以,更符合實際情況的是,書法只是作為王羲之自己的興趣。愛好,甚至是一種特殊的技能,就類似於我們今天很多人開著豪華的寶馬車一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除此之外,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重要。
他們仍然是傳統的儒家知識分子,兼濟家國天下,渴望建功立業,名留青史的儒家士大夫,只是,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竟然以這種方式,為後世所熟知。
要不然,你說呢?
聲明:本文為微信公眾號松風閣書畫日講(sfgzt86)原創發布。
推薦閱讀:
※張懷鵬書法作品選
※張德印:畫里千秋,畫外人生
※歐陽中石:按這個順序是楷書臨池的一條途徑!
※字帖推薦 | 小篆系列
※漫談:如何選擇毛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