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講"情商",我們想說什麼?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情商這個詞成了品評他人的熱門詞。
當大家張口閉口開始說「情商」的時候,是否有獨立思考過:
為什麼情商這個概念會火?
當我們說情商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麼?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情商」這個詞早在30年前,就被心理學家引入智力量表中,但一直默默無聞。直到1995年,盛名在外的丹尼爾戈爾曼將這個心理學名詞引入到企業管理中,並撰寫了同名暢銷書。從此開始,情商的概念,才開始在全球爆炸開來。
在喵喵君看來,「情商」是隨著傳統資本主義成功學,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起「走進新時代」,進入到中國火爆起來的。
什麼是資本主義成功學?
「資本主義」四個字是日語,「資」是money, 「本」是「以XX為根源」,「主義」的意思是「認為XXX是最重要的」。所以資本主義翻譯過來,大意就是:money is king!(哈哈,日譯英,等於沒翻譯),而資本主義成功學中「成功」的定義,自然就是「有錢=成功」。
但是,光有傳統意義上的智商,是無法在傳統資本主義社會成功的。為什麼呢?
因為資本主義社會需要的是規模,而規模就意味著,你的思考不能領先別人太多步。
一個人/一個企業觀念太過領先,而上下游產業鏈都還無法跟上時,你的製作成本是降不下來的,東西是賣不出去的。只有你一個人明白,那麼就只有你入「地獄」,談何賺錢。想那1994年的紀錄片里,馬爸爸敲遍浙江企業家的門,向他們宣講互聯網的威力,有幾人會不把他當瘋子? (求馬爸爸給我加工資~)資本主義社會需要的是,在意識上,永遠比大眾領先一小步。
可是,怎麼解釋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在商業上無法成功呢?
戈爾曼借用來解釋的概念,就是「情商」。而進一步探討戈爾曼對個人成功的定義,也僅僅只是「領導力」而已。
不過,作為「千年人情社會」,「情商」這個概念深得國人之心,它很簡練地說明了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價值觀。但在沒有情商這個概念的時候,中國人就崇拜「情商高」,在任何環境都如魚得水,吃得開的人。在有情商這個概念之後,「情商」成了一種新型標籤,「情商低」更是幾乎和罵人沒什麼區別,而任何感覺不好,都可以歸咎為對方「情商低」。
那麼在中國商業界,人們說「情商」的時候一般指的是什麼呢?
我的好友湖畔松林,有一篇文章做了很精妙的解釋。
他說:
情商 = 思維深度 + 社會經驗 + 心理素質
如果想說得更簡單,姑且可以這樣: 情商 = 智商 + 閱歷 + 臉皮
想要讓自己情商達到一定高度,那就要保證讓這三者都不要太低。
思維深度是說,人情來往中的事情,有些沒那麼簡單,需要多想一下、換位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才能得出答案。
社會經驗是說,光是膽大臉皮厚,腦子比較靈光,也不行。在社會上多看多做,才能獲得步步提高的素材。 (當然,獲取社會閱歷的時候,一定要保證人身財產安全,並避免耗時過多)
心理素質是說,光是想得通,光是見多識廣,也不行。如果膽量或者臉皮不夠,遇到多點事情,人就怯場了,也是不行的。
說三種「偽高情商」的人:
一、思維沒有深度。做人看似很圓滑,八面玲瓏,處變不驚。但是由於學識或者思考不夠,背後的一些暗流涌動無法估算。
二、社會經驗不足。說起來做起來一套一套,膽略魄力什麼的好像也不錯。但是由於在社會上,或者某些領域的積累不足,導致手生,缺乏全領域的實踐經驗。
三、心理素質不好。有些人會想會做,見多識廣也說得過去。但是,關鍵時刻不敢搏一把(明明是不錯的機會),不敢承擔責任與風險,或者心不夠定,最終和各種機會失之交臂。
曾經,喵喵君也是情商概念的信奉者,因為從小就被扣著「情商低」的帽子(當然,智商也不怎麼樣),慢慢地被說著,也漸漸接受了「智商-情商」二元理論。
但人到中年(哈哈哈哈)開始重新思考,其實,可能,情商的概念,只是「當智商無法預測一個人在商業社會的成功的時候」,用來盛放所有其他「成功」所需的「非智商因素」的盆子而已,不用太拘泥於概念和形式。
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有人問我如何提升情商,我該如何回答呢?
現階段的我,知道了情商這個概念怎麼來的,可能會完全跳脫開情商這個框架來思考吧。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遇到所有事情,都一股腦的統統拆分成「情商」,「智商」,然後很草率的用情商、智商來預測一個人做一件事的成功概率呢?
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做成一件事所要具備的能力按照其他維度來拆分(比如前瞻思考力、分析力、溝通力、談判力,甚至是親和力,表演力,運氣…… ) 然後來分別尋求能力的精進呢?
這就是現階段的我對情商這個問題的看法了。
Rethink is a thing of fun~
推薦閱讀:
※一個男生,先追我,沒追到,七天後,他和我室友在一起了,我以後要怎麼面對他們倆?
※為什麼被排斥?
※約都不會約,還談個毛的情商
※青少年情商訓練(三十一)
※別人說你膨脹了,你回怎麼簡短地回答以彰顯你的情商並達到反駁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