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著地方式與跑步傷痛
來自專欄 陪你跑
結論:
研究更顯示,習慣以腳後跟著地的跑者,比起先以前腳掌著地的跑者產生重複施力傷害的機率達兩倍之多。
關於跑步方式的辯論,從來就沒停歇過。儘管存在各種說法和理論,卻都因為數據不足,無法支持這些論點。 不過,最近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就足部觸地方式和受傷概率之間的關係提供了較為完整的數據,或許能給大家一個更加明確、可參考的答案。
受試者為哈佛大學越野隊隊員,研究人員請所有受試者在田徑和越野賽季中,將每天跑步的里程數和配速,記錄在一個由教練監控的在線系統中。 結果顯示,越野隊的52位跑者中,有36位跑者(約佔60%)是腳後跟先著地;而有16位跑者(約佔30%)是以前腳掌先著地。
研究發現,兩組之間在重複性應力傷害(例如:外脛夾、腳部疼痛、壓力性骨折等)的發生率上有著顯著的差異。
在這份研究中,研究人員統計了中長距離跑者的落地方式,並和他們以往的傷病數據,包括特定傷病的比率、類型、損傷程度以及估算每公里發生重度、中度和輕度損傷的頻率作對照。 其中大約有四分之三的跑者每年至少有一個中度或是重度損傷,而研究更顯示,習慣以腳後跟先著地的跑者,比起以前腳掌先著地的跑者產生重複施力傷害的機率達兩倍之多。
研究中也提到,大部分選手一開始都是用腳後跟著地,為此現代跑鞋配合人體動作發展出了氣墊,來緩和腳和腿所受的衝擊。而一直以來,人們時常在爭論哪一種著地方式才是真正自然的方法,也牽涉到赤足跑步的問題。在上述研究中,所有跑者都穿跑鞋,無法提供赤腳運動的解答,但它確實給出了落地方法和受傷概率之間的關係。
腳後跟落地的跑法
沒有一個跑者是完全只靠前腳或腳後跟著地跑步的。 你的步態和跨步取決於許多因素:地形、速度快慢、以及疲勞程度,傷害發生的概率也同樣與鞋子的類型、訓練方式有關。在上述研究中,許多跑者穿著高質量的氣墊鞋,但卻仍然受傷;也有跑者穿著質量不佳的運動鞋卻毫無損傷。 通常來說,以腳後跟著地的跑者不管穿什麼樣的鞋,或進行何種訓練,都比較容易受傷。 比賽的距離和每周跑步的距離長短,也同樣與受傷概率有關。 所以,習慣性以腳後跟先觸地的跑者應該改變自己的跑步方式嗎? 研究人員表示:選手不要隨意既有的模式,除非遭受嚴重的傷害。同時建議:如果腿沒有大問題,就不需要修正。如果選手有反覆受傷的經驗,應該是檢查腳部姿勢並且循序漸進地調整。
拍攝跑姿,了解落地方式
如果跑者不確定自己的足部觸地方式,可以請朋友錄下你跑步的樣子,再靠慢動作播放確定腳的哪個部位先觸擊到地面,就能確定了。
研究人員提醒:任何有關運動模式的改變都應緩慢且逐步地完成,因為變化本身就有可能會導致傷害。許多人都因突然轉變為赤腳跑或用前腳掌先著地而受傷。改變你的跑步形態,可能會影響到腿的各個部分以及跑步效率。在每次跑步時,先花5-10分鐘,慢慢練習更改足部落地點;原本每個人的跑姿就有些許差異,所以不用刻意追求根本上的改變。
應在訓練時逐步增加前腳掌觸地的練習時間,由短到長讓身體去適應這個改變。 但如果跑者發現這會造成小腿或跟腱嚴重酸痛時,就應停止練習,給身體多一點兒時間來調整適應。
觸地方式研究
另外,也有一個有關觸地方式的研究發現,在超過900名跑者的10公里路跑賽上,約有90%的跑者是以腳後跟先著地,只有2%的跑者使用前腳掌,約有4%是以中足著地跨步。 十分有趣的是,在另一場有290名馬拉松跑者的比賽數據顯示,這些以中足和前腳掌先著地的跑者,到大約32公里處開始,轉換成腳後跟先著地的比例極高。
此外,任何受了傷正休養中的跑者,尤其是在過去一年間受傷的,建議減少訓練負荷,以每周少於32公里為準。若為選手,則建議應確保傷勢完全治癒後再參加比賽,尤其是馬拉松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