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傳承的模式與保護

文化遺產傳承的模式與保護

世界文化遺產,是一項由聯合國支持、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世界文化遺產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最高等級,世界文化遺產屬於世界遺產範疇。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即雙重遺產)、文化景觀4類。

通過計算比例和密度,分析各大洲及全球世界遺產的分布特徵。除歐洲和美洲外,各洲世界遺產的數量與面積呈正相關,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到大洋洲,總的遺產密度依次遞減。與人口佔全球人口比例相比,歐洲、大洋洲各類遺產較多,亞洲較少,美洲和非洲自然遺產較多。每千萬人口總的世界遺產數量從大洋洲、歐洲、美洲、非洲到亞洲依次遞減,歐洲、亞洲文化遺產最多,美洲、非洲文化與自然遺產相近,大洋洲自然遺產佔優勢。統計各緯度帶遺產密度,除自然遺產密度低緯最高外,其他遺產密度中緯最高,低緯和高緯次之;各緯度帶文化遺產最多,自然遺產居中,雙重遺產最少。比較同一大洲同一緯線不同國家的遺產比例,沿海地區自然遺產密度高於內陸,文化遺產密度低於內陸。這些特徵與近年世界遺產委員會評選世界遺產側重某些類型和所在區域的原因相符。

面對文化遺產旅遊商業化開發的現狀,解決問題的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遺產精神內涵的「動態「傳承,二是文化遺產物質核心區的」靜態「保護,在傳承與保護的基礎上,建立相關旅遊產品模式與管理模式。

1.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與「靜態」保護利用

馮驥才曾說過:「民間文化的傳承人每分鐘都在逝去,民間文化每一分鐘都在消亡。」民族文化和鄉土文化,包括民間傳說、習俗、語言、音樂、舞蹈、禮儀、慶典、烹調以及傳統醫藥等,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這些文化遺產靠什麼保護和傳承發展?人!戲得有人唱,舞得有人跳,烹調得有人製作,慶典也得有人參加……文化遺產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是「活」的文化,因此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活態「傳承的模式是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過程當中進行傳承與發展的傳承方式,活態傳承能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終極目的,區別於以現代科技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博物館」式的商業化保護。

文化遺產的固化表現是老宅、古街、深巷、牌坊等景觀,「靜態文化遺產核心保護區的設立就是對遺產的」靜態「保護,保護性空間內禁止一切商業化活動,保持核心區內的景觀風貌、人文環境相對靜止狀態,在保護區周邊設置過渡性空間起到文化緩衝功能,開展娛樂性活動,而更遠的舞台化空間里則是旅遊流進出暢通平台,進行旅遊實驗性活動,些時的商業化、娛樂化、休閑化都是適宜狀態。(見下圖)

2.文化遺產旅遊新趨勢

1)遺產概念擴展化,從古迹、遺址等向仍保持活力的工業遺產、農業遺產、街區、村鎮等發展。

2)遺產保護年輕化,從重視古代歷史時期遺產向同時重規近現代歷史時期的新遺產傾斜。

3)遺產保護跨界化,從重視單點、單面的遺產保護向空間範圍更加廣闊的跨地區、跨國家範圍収展。

4)遺產保護綜合化,從重視物質要素的文化遺產保護向同時重視精神文化遺產的方向發展。

3.文化遺產產品模式

4.管理經營模式


推薦閱讀:

術道之欺——《尋訪千利休》解讀(三)
記憶中的不負如來不負卿
從未想過修譜竟然可以如此簡單,徹底解決了修譜所有難題
談談傳統文化的知止
論孤獨與喧囂

TAG:深度學習DeepLearning | 中國文化 | 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