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影書 | 不講道理,只說故事
大噶好,院長前一陣回了趟火星,信號不好就沒來得及更新。從本周起,會繼續在每周三按時推送滴~
火星上無槽可吐,所以今天不講道理,只說故事。
故事一:安妮·博林
以及,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是他的嫂子,阿拉貢的凱瑟琳;而在凱瑟琳與安妮·博林之間,亨利八世還有一位著名的情婦,安妮的親妹妹瑪麗·博林。安妮·博林的女兒就是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伊麗莎白的寵臣兼情夫羅伯特·達德利後來則娶了瑪麗·博林的女兒。簡言之,亨利八世愛上過一對親姐妹,而這對姐妹的女兒,一對錶姐們又愛上了同一個男人羅伯特·達德利……
結論就是,貴圈好亂。
延伸觀影:《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都鐸王朝》
故事二:蘇慧廉
蘇慧廉,英國傳教士,教育家,牛津大學漢學教授,歐洲最著名的漢學家,「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費正清的導師。蘇氏旅華三十年,著作等身,曾翻譯並出版溫州方言版《聖經》,並將《論語》《妙法蓮花經》等翻譯成英文,撰寫了《中國佛教術語詞典》,該書至今都是佛教研究領域最好的英文工具書。1882年9月,年輕的蘇慧廉第一次登上那條開往中國的船,旁邊一位先生問他:「你是要去海外傳教吧?」 彼時的大英帝國,有無數像蘇慧廉這樣的年輕人,作為上帝的使者,誓將文明與福音傳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一百多年後,蘇慧廉研究者、史學家沈迦,專程前往劍橋圖書館查閱那本溫州方言版《聖經》。回國後,一位老友聽說他去了英國,像百年前蘇慧廉遇到的那位先生一樣提出了問題:
「你是要去國外買房吧?」
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對人類文明貢獻,也取決於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去闖蕩世界的目的與作為。歷史似乎很清楚,現實卻有點蒼白。
延伸閱讀:《尋找·蘇慧廉》《一條開往中國的船》
故事三:陳寅恪
陳寅恪,近代最富盛名的學者、哲學家、語言學家、詩人,「史學四大家」之一。1935年,前文提到的牛津漢學教授蘇慧廉去世,此後該職位一直空缺;直到三年後,牛津終於找到了這位叫做Ying Chiuh Chen的中國人。彼時劍橋的漢學教授Monle也剛剛退休,兩校都將橄欖枝伸向了陳寅恪,時任駐美大使的胡適還為陳寅恪寫了推薦信。
1938年,牛津正式聘請陳寅恪為漢學教授,並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這在當時是極高的榮譽,也是華人第一次獲此殊榮。
1939年夏,陳寅恪攜夫人唐篔取道香港,準備赴英上任。二戰爆發,戰爭打亂了全世界的計劃。
1940年,陳再次來到香港,準備再赴牛津。德軍空襲英國,地中海無法通航。陳暫留香港大學任教。
1945年正月,陳寅恪由於生活困難,視網膜剝離嚴重,左眼失明。同年二戰結束。
1945年秋,陳經印度赴英治療眼疾,未果。此前,陳的右眼已於1937年,在其為父陳三立治喪期間失明。
1946年,雙目失明的陳寅恪向牛津正式提出辭呈,同年乘船歸國。
1966年,文革開始。陳氏夫婦珍藏多年的大量書籍、文稿、手札,悉數被破壞、焚燒、洗劫一空。
1969年,受盡折磨的陳氏夫婦在浩劫中雙雙心臟病發,溘然長逝。
此處沒有延伸,只有一聲嘆息。
故事四:梭羅
梭羅,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無政府主義者。畢業於哈佛大學,思想深受愛默生影響,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在距離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自耕自食,體驗簡樸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為題材寫成的長篇散文《瓦爾登湖》。本書在美國文學中被公認為是最受讀者歡迎的非虛構作品。梭羅倡導自然主義,認為現代文明將會使人衰落,而原始簡樸的生活才會讓人幸福充實。梭羅試圖向世人證明,人不應該將時間傾注於無休止的物質追求,而應將更多的時間用於精神探索。他相信自然是最本真的存在,也是精神的象徵,人和自然應該是一種溫柔而又舒服的關係。
然而,自然卻沒有溫柔的對待梭羅。1862年,年僅44歲的梭羅因營養不良,罹患肺炎去世。
1992年,24歲的富家子、名校生克里斯多弗·強森·麥坎得勒斯,離開家人,捐掉存款,改名換姓一路搭便車來到阿拉斯加,單獨步入麥金萊山北邊的曠野。作為《瓦爾登湖》的忠實讀者,他期待像梭羅一樣融入自然,過一段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
5個月後,克里斯多弗的屍體被獵人們發現。他死在媽媽親手縫製的睡袋裡,死因是飢餓與食物中毒。
延伸閱讀:《瓦爾登湖》
延伸觀影:《荒野生存》
生活永遠比小說精彩,現實永遠比夢想殘酷。看完這幾段傳奇人生,你有什麼想說的話想吐的槽,留言告訴我吧。推薦閱讀:
※穩婆兒子遭難,黃鼠狼夫婦送來幼子,要一命換一命
※10個超內涵恐怖小故事,你看懂幾個?高智商進(答案在下面呦)
※是什麼阻礙了你成為優秀的自己
※寶寶要參加講故事大賽,求一個外國經典幼兒故事?
※我被我的貓囚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