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

作為一個相對內向的人,卻又從事媒體相關工作的話,採訪確實是個頭疼的問題。早年在媒體實習的時候,最害怕的就是採訪,尤其是對陌生人的電話採訪,拙劣的口才與提問能力,往往令這種交流很不愉快,也並沒有真正通過採訪獲得了自己想要的資訊,幸好還有通稿這種東西。

可是無論再怎麼閉門造車,如果沒有一定採訪的話,做出來的東西是沒有說服力的,而這個問題也沒有隨著放棄純媒體行業而順利躲掉。只要從事文字工作,採訪都是迴避不了的環節。一開始即使很生硬,然而一定程度上逼迫自己一下的時候,會驚訝的發現自己和採訪的對象其實都是有話可說的,特別是拋開自我認真傾聽的時候,絕大多數的採訪對象都是願意說的,因為多數人都有一種傾訴的慾望吧。

隨著經驗的積累, 自己也逐漸認識到,內向的人也有內向人的採訪方式,況且採訪不一定就只是你問我答,在整個採訪的過程中,一事一景給自己留下的影響、那些視覺的聽覺的記憶,都會成為採訪中鮮活的一部分,即使當下不一定馬上寫得出什麼,過後回到家動筆時,那些場景和氛圍就會適時地湧現出來。

此外,在採訪過程中與採訪對象真誠的交流中,往往還會讓自己收穫超越這次工作本身的東西,他人的言語和閱歷也是一種自我映照和反思,在別人的故事裡收穫自己的一點小成長,尤其是自己這種平時基本不與人過多往來的類型,往往會很有收穫。

之前看了慶山寫的《得未曾有》,是一本對他人的採訪集,有別於她以前更多專註自我的散文集,初看略顯枯燥,後來卻讓人不釋手,其中自己最喜歡對桑濟嘉措的採訪。拋開內容,對作者這種實實在在的行動力感到佩服,一個寫作者,必須要腳踏實地走出自己的世界、去感知去交流,哪怕自己很內向,也要去汲取、去行動、去生活、去探索。

所以,採訪是行動的一小步。

推薦閱讀:

《易時間》是什麼節目?是演講類型的嗎?
藍衣服、紅衣服想到的。。。
USCC|Cooperation: the new keynote of the conference?
The Republican』s New Scheme
每日農經記者王玥個人資料是啥?

TAG:寫作 | 採訪 | 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