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物難存,彩雲易散琉璃脆

作者:張靜

據了解,琉璃在民國以後才開始普及使用。古時的宮廷建築等級劃分非常嚴格,琉璃瓦只能用於宮殿、皇家大寺、壇廟、園林建築及親王府第。官民房屋不許擅用琉璃瓦,如違規必嚴懲。和珅的罪狀里就有這一條。建築物所用琉璃瓦的顏色也有明確的等級界限。宮殿、門龐和陵廟應用黃色琉璃瓦,親王府第正門、寢殿均用綠色琉璃瓦,祭壇用藍色或黑色琉璃瓦,園林則用雜色琉璃瓦。

北京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有著唯一一座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過街樓。它位於村東南口,過街樓為東西向,建築樣式仿照城門樓,門樓兩側是琉璃鴟吻,工藝高超,樣式精美;鴟吻口吞正脊,脊飾大朵黃色寶相花,脊上相像而立8個黃色琉璃獸。大脊兩端鴟吻上蛟龍騰空飛起。過街樓大脊內外側均是琉璃五彩花卉,檐下懸琉璃匾額,西為三官閣,東為「文星高照」。前後欄牆由六角形幾何圖案「龜背錦」琉璃面磚裝修,琉璃飾件均是本地燒造。

走在村子裡的青石板路上,你很難想像這條古街已經經歷700餘年的時光洗禮,兩旁的古槐樹伸出枝杈來遮住了天空,陽光從縫隙里灑落下來,像極了娃娃嬉笑的臉。這條街上在古時店鋪林立,現在多為民居,村中的廟宇全由琉璃製品裝飾,一處處四合院不僅通過雕飾顯示建築的藝術,而且以其建造風格及布局的迥異,顯示出趙氏家族乃至民族工業,商業的發展軌跡。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現如今的人們只能從歲月的斑駁中一窺這些古街、庭院曾有過的繁華與興盛。

來到琉璃窯廠商宅院,這裡曾是元代管理琉璃工作的局機關所在地,由於這裡是北京琉璃燒制的中樞所在,原材料都要從這裡取,所以700年前這裡的繁華景象還是可以想像的。從清代起,趙氏家族在此主持經營御琉璃達200多年之久。趙氏是山西人,掌握著燒制琉璃配料的秘方不說,還精明會做生意,一直受皇室重視,據說趙華農的官銜曾破格給到了五品頂戴。這座宅院坐北朝南,青石基座。據了解,大院內原有垂花門,1958年拆除。院內各房以迴廊相連,可避風雨。各房設有暖道,寒冬時節,不生火房內也不冷。院南原為大宅門的花園,現已蕩然無存。

據資料記載,封建王朝時,村裡製作琉璃的黑坩土資源豐富,這裡燒出的琉璃擺件不論大小,都按件計算,一件就是一兩銀子,等於說一疙瘩土就能換一兩銀子。皇上讓京城裡和平門外的琉璃廠遷到琉璃渠村,一則解決皇城空氣污染,二則降低琉璃製品成本。

琉璃廠早在元朝建都1267年就已建成,琉璃廠在古時效命於皇廷。解放後一直從事古建維修、寺廟修建、地方標誌性建築、仿古建築這方面項目,如故宮、人名大會堂、歷史博物館,天安門等。這裡的琉璃品曾面向全世界銷售,從日本的白賓市川久飯店、神戶太陽賓館,到尼泊爾加德滿都中華寺;從加拿大溫哥華國際佛教觀音寺到美國費城華埠牌坊,都使用了明珠廠的琉璃製品。然而,現今做琉璃這個行業的企業已經很少了。北京的琉璃廠主要集中在琉璃渠村,現在琉璃廠銷路比較窄。關於收藏琉璃品的群體幾乎沒有,搞建築的人倒是會收藏瓦當、磚雕、花雕之類。

琉璃的六個技術工藝分為上三作和下三作。第一作叫做吻作,成熟的吻作藝人要掌握:摳、鏟、捏和畫四部分;第二作叫窯作,按傳統的車棚窯的要求,窯作要掌握四個字:出、裝、燒、掛,主要負責指揮裝窯,掌握燒造溫度曲張及燒造時間;第三作叫釉作,釉作主要負責配置釉料,按傳統的配料要把生鉛煉成熟鉛。琉璃的釉色隨著社會的進步,工藝不斷得到改進,但其釉色的質地和燒制方法、火候、溫度等始終沒有脫離高溫燒胎、低溫燒釉的方法。

下三作是生產琉璃製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作是原材料的篩選加工;第二作是筒瓦、板瓦、勾子、滴子加工製作。第三作是輔助工種,包括裝窯、出窯、燃料供應、托架板磚等輔助工及壯工。

琉璃渠村的主導產業現在主要有琉璃燒造業和旅遊業。旅遊業方面,利用自然景觀的空間布局,發展農業觀光以及具本村民俗特色的民俗生態旅遊業,與此同時,利用文化資源積極開發工業旅遊,傳播中華民族琉璃文化。

文藏 微信公眾號:cccollector

推薦閱讀:

TAG:傳統技藝 | 收藏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