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食物將教育回歸生活
我們可能每天都在思考關於食物的問題(包括晚上吃什麼好呢),甚至在戶外認識了新的動植物,頻率最高的提問大概是,可以吃嗎?對於食物,我們知道可以吃,但是食物還可以用作教育你知道么?如果食物有教育作用,豈不是我每天都可以有三次家庭教育的機會了么?那食物教育如何進行,又是如何對孩子起作用的呢?希望通過閱讀這篇文章能讓大家了解食物教育是什麼,而我們又為什麼如此的推崇食物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文/陳小龍 插圖/Danna 陳小龍
食育是什麼
從詞源來看,「食育」一詞是日本醫師石塚左玄(1851-1909年)在1896年首先提出——「體育、智育、德育即食育」(意思是說,身心健康的源泉是食物),他提倡「身土不二」、「一物整體」等將環境、食物與人的身心健康聯繫起來的「食育食養」之道。很長一段時間,大家在乎的也似乎只有食物營養這一部分,但近幾十年食育在不同地區結合本土文化的發展,已經不僅僅是食物營養,而是將食物從生產到再利用的每一個環節和教育聯繫一起,發展出像「可食校園」、「廚房教育」、「慢食文化」、「飲食教育」等不同側重的食物教育。
不同的地域、文化雖都在做食物教育,但是基於其面對的問題不同,所以在實踐過程中也有所側重。但食物教育一定是繞不過兩個關鍵點的,一個是食物本身,而另一個就是人。所以如果非要我給食物教育下一個定義,**那一定是關於人、關於食物、關於人與食物之間的關係的教育。**
其實用大白話說,就是將教育放在了人與食物的互動之中。更何況在我們文化中,食物不僅僅是果腹之物,多少的歷史和文化是以食物為載體流傳至今,多少的家中的「獨門秘方」、「家傳味道」讓我們思念至今。所以食育是什麼?食育不過是把我們的文化中本就存在的深刻的東西,用更日常的方式讓孩子去體驗和學習,讓大人和孩子都知道該如何選擇對自己有益的食物,讓每個家庭認認真真的對待每一頓在家裡吃的飯菜而已。
為什麼要做食育
那按照上面說的,食育的場景可以如此普遍,食育的目的也是那麼基礎,為什麼還要特意提出來,提醒和提倡大家注意食育?
其一是我們每天都在走路並不代表我就知道怎麼運動、身體協調發展和保持健康。同樣我們每天吃飯,也不代表就充分了解了食物、知道哪些食物適合自己,會烹飪出美好的食物、餐桌社交等。
但更迫使我們來提倡食育的恰恰就是因為它基礎,基礎且平常得反而遭到忽視。我們的教育就像飼養一隻飼料雞,迫不及待地填滿然後「收割」,我們時刻擔心它吃飽了沒只是希望它「快點長大」,但是散步和抓蟲子吃這些技巧飼料雞怎麼需要學呢,只要呆在籠子里專心長大就好了。我們的教育里有一些很基本,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東西缺失了,所以即使是好學生,也沒學會究竟該怎麼生活。
我們通常關注食育的動機是來自於孩子的養育,是對「給孩子吃什麼」的回答。等到接觸食育後會發現,食育可不單單是營養,而是更多的涉及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特別是與家庭、社會、自然關係的一種傳承。食育是在我們身邊最最普通的生活場景中,用教育的思維進行重新設計的生活場景,給予孩子成長過程中必要的養料,讓孩子了解如何選擇食物,為自己的成長做好準備的生活教育。我們從來不只是希望把孩子養育成一個溫室里長大的只是身體健康的白胖小子,而是希望他是一個有血有肉、會生活、會和自然和周圍的他人愉快相處的孩子。
食育做什麼和怎麼做
談怎麼做之前,我們先說說食育與家庭教育的關係。
像我們介紹食育是什麼的時候就提到過很多不同的食育方向,像可食校園是食育跟農業的結合,日本食育法推廣「飲食行為能力」,聽起來方向繁雜且系統龐大,那麼,說食育的廣度和專業性是不是意味著食育只能由專業人士在專業場地完成?
很多家長會認為與教育、學習、課堂等相關的詞都是學校和老師的事,認為需要專業的技能、淵博的知識和專門的場所,從而降低了自己對於孩子影響的主觀意願。食育是要將教育回到生活,要喚起家庭教育的活力與作用,讓每一位爸爸媽媽只需要基於自己已經掌握的生活技能與學習基本的食育知識,就能通過家庭的飲食生活對於孩子造成長久而深遠的影響。例如天然的食物可以帶來自然啟蒙,食材本身的形狀、色彩以及容器、工具能帶來的審美的啟蒙,食材切成不同的形狀和加熱的變化可以帶來的探究思維的啟蒙,從準備食材到烹飪後收拾的生活啟蒙,還有分享食物的社交啟蒙。所以食育對於爸爸媽媽們是家庭教育的一個簡單易學的入門,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有趣有用的「遊戲」。
打破了教育聖殿,接下來就是如何讓真正的教育回歸於我們家庭的生活。
烹飪這個事其實對食材屬性的了解,是一個個需要不斷的親身體驗從而不斷改進的過程。任何一道「媽媽爸爸的味道」,看似簡單,實際上都是媽媽爸爸多年廚藝的一種濃縮的精華。所以作為食育中最核心的烹飪技能,確實是對這些基本功有要求的,所以想在家中開展食育首先要擺正心態的就是——即使孩子對烹飪充滿了十分的興趣,也不可能上來就獨立的完成一盤美食。但是這個積累基本功的過程,恰恰也是爸爸媽媽與孩子去了解食材、鍛煉自己的手眼協調、體會不同口感與味道關係的過程。如果是孩子自己探索,那需要我們進行協助,一起去尋找適合他水平的食譜(我們公眾號就有很多適合孩子有配圖的食譜)。
在烹飪的過程中,就像我們去承擔任何一項家務工作一樣,需要提前做一些準備,而完成之後需要進行收拾,在做的過程中有大量的機會去以觸摸、擠壓、切拌、觀察的方式與食材進行親密的交流,最終再通過火、水這些自然中常見的元素,讓食物變得美味而誘人——這難道不是廚房裡的魔法?
而更神奇的是,食材的魔法最終裝在風格各異的容器中,而品嘗的人不必有任何學識、經驗、智慧,便可以在品嘗之後感嘆盤中之物的美味。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妙的體驗么?就像一個手藝人一樣用靈巧的雙手製作,過程中就像一場化學實驗一樣繽紛多彩而小心翼翼,而最終的成品與開始的材料之間的差別就像一場盛大的魔術,本來平凡的食材變得香氣迷人、秀色可餐。
所以會烹飪的孩子,不光會照顧自己,更擅長結交朋友。一個素未蒙面的陌生人,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麵,都會讓我戒備的心流出口水。更不用說一個平常就交談甚歡、志趣相投的好友,端出一盤精心烹制的佳肴,那種內心的溫暖與感動會瞬間拉近兩個人的距離。並且在這種愉快的氣氛下,大概聊什麼都能聊的十分愉快吧。
食育進入家庭生活,是將生活在這裡的人與我們所居住空間鏈接在一起。
我們常常以安全為由、以搗亂為由拒絕孩子進廚房。但實際上這樣的阻止不但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恰恰也給家庭教育堵上了一條捷徑。通過學習烹飪,孩子會在與食材大量的接觸中建立基本的自然認知與思考,在不斷的觀察、加工、烹飪食材中去積累廚房裡的基本功,在一次次幫廚的過程中建立準備與收拾的習慣,在一次次選擇容器與布置餐桌中培養美感,會因為烹飪而在與人社交中把握主動。但更重要的是,讓家不再是一所房子,不再是只用來睡覺的屋子,更不是除了看電視與玩電子設備之外就無聊之極的空間。孩子會在這樣不斷的好奇、探索與克服困難之中,與這個家建立深深的鏈接與羈絆。
所以廚房是家庭中最被低估的教育場所,沒有之一。我們會在書房教孩子閱讀與學習,我們會在院子里教孩子運動與勇敢,我們會在客廳中教孩子談吐與待人接物,所以我們沒有理由拒絕孩子進入廚房,與家人一起開始這場有趣的烹飪魔法。
所以想開始食育,一定要打破自己對於教育「專業、複雜」的刻板印象,再去讓孩子真正的參與到家庭日常中的飲食生活,最後要真正的開放廚房給孩子,讓孩子通過烹飪與這個家建立更密切的聯繫。只要做到這三點,就可以說食育已經進入了您家。
我們團隊在做的食育
我們團隊是一個致力於傳播食育理念與本土食育設計的團隊,我們在做的事可以分成三類:
線上平台-開動食驗室(微信公眾號)
- 發布食譜(日常早餐、和小朋友一起做,圖文菜譜,烹飪提示,搭配提示,孩子動手操作提示);
- 食育設計和實踐(含案例及操作指導);
- 周末薦書(自我學習推薦);
線上——家庭早餐計劃群
組織關注家庭飲食的父母等建立微信群,一起用一個月時間養成基本均衡的早餐習慣,也可以隨時分享和交流和食育有關的內容。
線下——食育課
- 在學校的烹飪課教授基本烹飪技巧及食物感知;
- 在學校的農耕課教授基本種植方式,慶典慶祝;
- 準備實踐新的食育課,實施短周期的陽台種植及簡易的冷食烹飪,同時實踐在校午餐的食育課(包括快速布置就餐環境、取食、分食分享及餐後整理);
- 同時跟不同地區的食育實踐機構合作設計食育課程並實施;
- 在青島線下尋找合適的場地開展食育體驗課程;
所以如果你想嘗試在任何地方開展食育,歡迎在我們公眾號的後台留言,或者歡迎找我們一起做食育:)——開動食驗室(ID:dannafoodlab)
推薦閱讀:
※二胎媽媽帶娃出門,遭遇的真實騙局
※藝朝藝夕質量好不好?學費貴不貴?說說我的感覺吧
※美周育兒|自控力比智商還重要,在家就可以訓練孩子自控力
※四本適合孩子讀的書
※繪本,你真的會讀嗎?看看美國老師如何引導孩子讀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