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真相之心靈硫酸

下面僅是乾貨筆記,在搜集閱讀各種資料後的個人整理匯總,以便日後知識梳理:

先說兩類見解:

評論性見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無法解決問題;

工程性見解——拆解為具體的行為,一顆一顆的釘子,一張一張的圖紙,能夠建造出工程。

前一種見解看完沒啥用,而後一種見解對立身處世才有著實際的作用。

怎樣成為高手? 四個字:刻意練習。

1. 套路練習:所謂練習不是指入門級基本功,而是套路。此處的套路並非騙術,而是指科技黑箱,也即前人凝練各行最值錢的經驗封裝在小的概念中,後人拿來就用,而不至於臨場重新去思考。

例:人類文化其實是靠概念堆出來的,一個學科的成長並非一地雞毛的細碎知識——比如物理學在20世紀最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發現了熵;比如經濟學,20世紀最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發現了交易成本。只要了解這些最重要概念的清晰內涵和外延,其實就等於你把整坨的知識都拿到手了。一個人在積累知識的路上,一定要從概念入手,把它打磨清楚,這就叫學套路。

具體如何練

錯誤的做法:做基礎練習,以賽代練,傻練。

正確的做法:把大的知識體系拆碎成為一個個小模塊,一個個小知識罐頭,然後分塊去練。

例:鋼琴的最具體的哈農指法訓練,把一首曲子拆分成非常細的片段,一點一點去練(極端法:如果聽琴的人聽出你在彈哪首曲子,你的訓練方法已經錯了);如美式橄欖球,據說他們只有1%的時間在實戰訓練,平時主要訓練內容不是打比賽,而是拆開來進行速度訓練,特定的隊形訓練,某特定球員身上某個特定肌肉群的訓練,全是拆開的。如NBA的隊員常做的拳擊訓練,其實可以訓練一個人下肢的移動速度和上肢的力量,這反過來對籃球就特別有用。各行業的高手幾乎都是這樣:律師——看大量的案例訓練,圍棋手——背一個一個的定式,打一張一張的古譜,等等。頂級高手的成才之路就是學別人成型的套路,把整座大廈拆成一個一個的磚頭去訓練,這樣精度更高。

2. 重複:大量的反覆的重複去練習。

現在人腦的神經學研究證明,人怎麼就學會一樣東西呢?其實是神經元在物理狀態上被改變。

如學習一套動作,大腦內大量的神經元同時就開始很激動,一起在一塊激動時間長了,它們就形成一個神經網路,漸漸就能連在一起甚至長在一起,所以其實每個人脖子上頂的肉丸子,打開看,每個人大腦的溝回都是不一樣的,神經的硬體系統就不一樣了。

3. 刻意:持續地做你不會做的事,持續地做你不會做的事,持續地做你不會做的事。(重要的話說三遍)

心理學界把人的學習分三個區:舒適區——什麼都會都擅長;恐慌區——一臉懵b什麼都不會;在舒適區和恐慌區之間有一個區叫做學習區,也叫脫離舒適區。所以其實學習的本質就是永遠不舒服。因為你在做你不會做的事情。

例:下棋下了一輩子還是臭棋簍子,因為永遠圖的是舒服而不是刻意練習;打遊戲也分三個境界, 第一個境界就是圖個爽,那不是你在玩遊戲,而是遊戲在玩你;第二個境界,為了贏,這種人永遠不會成為專業的遊戲高手;真正在遊戲界混出名堂的,那就是要永遠去做自己不會做的事——比如一個地圖,他要把裡面所有的細節摳清楚;再比如一些隱藏的數值,這些演算法遊戲公司對你是保密的,有人反覆寫論文,做大量測試,一定要把這個演算法給拆解看這個數值是怎麼漲上去的,這種人他專門的可以去學習,他就會成為遊戲高手;讀書也一樣,心靈雞湯看了發泄情緒圖個爽,一輩子閱讀再多的字你也不是個讀書的高手。真正會讀書的人要永遠找些對自己有挑戰的書來看,這種人讀書才是真正有效的。簡單的技能確實可以通過長久的訓練把自己帶入舒適區,形成肌肉記憶,也即所有的動作成為下意識的,呈現出高手的狀態,例如削刀削麵的師傅。可現代社會的很多分工的技能是非常綜合的,如果讓自己陷入舒適區不能自拔的話,那會害了自己。如老虎伍茲在球場上是神一般的存在,據說很多專業球員最佩服他的就是他在揮杆的半途當中,如果球場出現意外情況,他覺得這個動作已經打不好了,他能中途生生的停住,然後調整一下重新開始。對專業運動員來說,這個動作意義及其重大,因為他們專業的早就把揮杆練成了肌肉記憶,是下意識的動作,看起來非常熟練,但是這個動作本質上是失控的,因為你的大腦對它不起作用。老虎伍茲永遠不讓自己進入舒適區,經常找高難度的情形,變著法讓自己挑戰高難度,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動作,他都不允許自己進入舒適區,都要控制它。賽車手在賽場上的每個動作都是有意識的,絕不會允許他進入下意識的狀態。而大部分人平時開車開著開著已經很熟練了,幾乎都是下意識的狀態。正如普通運動員,拚命練自己已經掌握的動作,而高手,就會挑戰那些高難度動作。這就是業餘和高手的區別。

在這個世上,在這個時代,清晰地分為兩種人:一種人甭管他擺出的架勢是不是在學習,只要他在舒適區,那就不在學習,這叫什麼,享受生活;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在學習是在進步,那永遠要突破舒適在進步的路上品嘗那份艱難。

4. 好的學習環境:能夠提供即時反饋的學習環境。

即時反饋是指,你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外界環境都會給你一個反饋,告訴你對了or錯了,已經夠了or繼續練

例: 中國教育的考試製度確實也是一種反饋,但這種反饋不是一種即時反饋,它太稀疏了(一個學期的期中期末考試)。美國有一個非常棒的大學籃球教練約翰*伍登,他不是那種我們印象中認為的好的體育教練,什麼天天私下談心,在戰前擅於做各種演說和動員,平時安排訓練計劃等,他不是這樣子的人,這人看起來其實情商很低。有些心理學家密切跟蹤他的行為發現,他只有5%和6%的話是在表揚和批評,就是很少關心你們是好是壞,那他關心什麼?就是發不同的指示,他有75%的話是在非常具體地給你反饋——這個動作做得如何,改;下一個動作去做什麼。此人在訓練場的話永遠很短,從來沒有一句話超過20秒。所以這反而是最好的教練,他不是在給你鼓勁,打雞血,給你做長遠的安排,而是不斷地對你任何一個細小的動作提供反饋。所以當今所發展的互聯網課堂,學生跟著老師的視頻走,這種課堂是無效的,真正有效的互聯網課堂不僅有網上的學習資料,關鍵要線下的反饋。真正前瞻大學未來的演變,大家都會覺得會進入私塾狀態,就是師徒制。師徒之間那個關係,他就不是一個老師往那一站,下面有一百多個學生在那聽課,不是,而是我們相互之間去切磋學問,你的任何一點增長,任何一點疑問,都能獲得我的即時反饋。故而師徒制的復興大家現在有共識,是未來人類學習的一個總方向。

互聯網的出現其實對人類的學習構建了一種障礙,它甚至在一點一點的摧毀我們這代人深度思考的能力。其實面對互聯網層數不窮的大量信息,大部分人只是在做抉擇,而做選擇的時候其實並不在學習。所以其實什麼是高手?就是不斷的把信息和我原來的信息結構做一種縫接,它是在編一個密不可分的網。他看到任何新的東西,馬上和自己腦子裡長期儲存的記憶去搜索去連接,迅速同時激活一個群。

後記:過目即忘的本事不小,覺得這些信息很重要,通過記錄筆記來加深印象,時不時拿出來翻翻,最終目的,就是要刻在腦子裡,放在行動上。


推薦閱讀:

關於學習階段方法的討論
如何快速在一個陌生領域達到優秀水平?
Cork Dork與愛在世界的盡頭|Cheery Friday Emails
為什麼單純靠抄寫、誦讀記憶效果很難盡如人意?-談記憶強度與用腦量之間的對應關係
《努力,才配有未來》:如何快速寫一篇文章

TAG:學習方法 | 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