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優越論,不過是腐儒的營銷騙局!
在讀書越來越成為一種政治正確、一種生意的時候,作為青椒一枚,我想唯有說破這一點,才能讓學生在讀書的時候少走彎路。當然,理工科的書不在討論範圍,這裡只說人文社科經管類。
一、現在教人讀書不過是生意
前幾天有學生給我推薦了一個文化網紅的講座,我認認真真聽下來,不禁為浪費了一個小時而心疼:教人考托福怎麼看看考試要求,還自鳴得意沒幾個人注意過,就好像一個人低著頭走路十年,為終於撿到一毛錢而欣喜不已,卻不想想得了頸椎病怎麼辦?萬一被車撞死又怎麼辦?這種辦事沒重點的糊塗人,你能指望他有什麼真知灼見?所以聽完了,我認認真真跟學生說,要小心某些人想把你洗腦成書獃子,然後騙你們錢,更重要的是浪費你們的時間。還有學生問,為什麼我們要多讀書呢?我說,他們不忽悠你多讀書,他們就要餓死了。
二、只說書本身,可讀的也很少
我們常說讀書就是交朋友,卻沒想過寫書的是活生生的人。交朋友要謹慎選擇,讀書怎麼就能濫讀呢?所以尼采說「不加選擇的知識衝動就像不分對象的性衝動一樣,都是下流的標誌。」既然讀書是要挑作者的,那選朋友的標準和選讀者的原則其實是一樣的。孔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而實際上,寫書的人滿足這種標準的極少。第一,真正有見識的人都有很多正事要忙,有空寫書、特別是務虛的書的人很少。雖然現在搜索引擎可以幫大忙,但是二手經驗感受的和一手的畢竟是不同的。第二,自己寫過書的人自然就知道,寫書麻煩事很多,得落實信息、得繞開各種麻煩、得照顧讀者喜好……哪怕真有乾貨的人,敢寫出來的也不多。第三,很多作者本來就是「收人錢財替人消災」,本質上就是訟棍。更何況,任何作者為了吸引讀者難免有誇大其詞、故作驚人之語。
即便是有乾貨的經典也沒必要全讀。太陽底下本無新事。太多的名著其實只是不同的語言和語境的同義反覆而已;而它們受限於自身的限制,又往往對自己的偏執不自知。儒家用「得民心者得天下」證明漢朝的合法性,和黑格爾用辯證法論證資產階級上位的合法性有什麼區別?儒家論證封建秩序合法性和福山搞的文明終結論又有什麼區別?大體上,一個事物在新崛起的時候總是勇於自我批判和革新的,走下坡路的時候就開始相信世界永恆不變。西方在搞普世價值、文明終結,中國是改革永遠在路上,誰走上坡路、誰走下坡路豈不是很明顯?當然,這樣有點扯遠了。但是,所謂的經典經過這樣分析,其實也沒什麼好看的。
三、比書的質量更重要是與書的緣分
緣分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地點遇到合適的書。這不僅是對書的要求,更是對你自己的要求:你是不是做好準備了。人在閱歷不足的時候往往是睜眼瞎,寶玉看做石頭,玻璃當成鑽石;只有閱歷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區分。可能你小時候也背了很多詩,甚至也裝模作樣寫詩;但可能只有在特定的場景和境遇之下,你才能明白它的意味,甚至於,如果閱歷夠深,發現文字背後更深層的意味。所以與其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如說它是衡量個人進步水平的尺子。但是現在的書往往篇幅都太長,很難完整記住。古代的經典就比較好,篇幅短,重新認識起來成本低。當然,書緣比姻緣好的一點,就是你可以過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再來重新認識一本書。而對人則沒有這個可能性。
四、歸根到底是自我認知問題
讀書跟自我認知有關係嗎?當然有,而且很大。因為讀書本質上是通過別人的眼睛看世界,而你需要的是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如果你自信心夠強大,你就知道還是自己的眼睛最可靠。有時候實在沒法親歷,也會注意別人說的靠譜不靠譜。而一個不自信的人,往往事事徵求別人意見,別人說什麼都不加區分的接受。而用讀書顯示優越感更是自信心缺乏的表現。說句政治極端不正確的話: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沒什麼意義,所以需要假借一些東西來搪塞和麻醉自己。宗教、愛情至上論、金錢萬能論、讀書優越論本質上都是一碼事:給自己找一個逃避現實世界中的挑戰和困難的心理依託。而實際上,你能逃到哪裡?又能躲到什麼時候?
最後,以纏中說禪的一句話作為結尾:「智慧,如同過河之筏,沒有智慧不行,以智慧為有所得、有所恃也不行。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也不會以智慧為有所得、有所恃,更不會把智慧之皮毛、那些通常被稱為知識的玩意當成有所得、有所恃。不過,在歷史與現實中,都有一種叫腐儒的、現在更多被稱為知識分子的,在前人屍體上啃咬,以為啃咬了幾本書的書蠹也有了智慧,而且還以此以為就可以高人一等了,那就更可笑可憐了。」
推薦閱讀:
※"死讀書"真的一無是處嗎?
※「讀書人的生命有一千次;不讀書的人只有一次生命」
※你只是看起來愛讀書
※教育能改變命運,但不是像你想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