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適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
- 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Mark Weiser, Scientific American, September 1991, pp. 94 - 104.
- Getting in Touch, Paul Dourish in Where the Action is: The Foundations of Embodied Interaction, MIT Press, 2001, pp. 25-53
- Skinput: Appropriating the Body as an Input Surface, Chris Harrison, Desney Tan, and Dan Morris. CHI 2010.
下面將會按照筆記要求對於每篇論文進行分析。
The Compu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1. 這篇論文為什麼很重要
這篇論文於1991年發表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上,作者是普適計算之父 Mark Weiser,在論文中,他提出了普適計算這個概念,並就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這些概念結合普適計算進行了闡述,可以說,現在我們所接觸到的所有電子產品,都遵循著普適計算的理論框架。
The most profound technologies are those that disappear.
作者用第一次信息科技——文字,作類比,文字無處不在,人們在使用文字的時候,並不需要花費注意力在文字本身,而是關注文字背後要傳達的信息。
相比較而言,那個時候的計算機則顯得無比笨重,單調的界面(大部分是命令行),即使要實現一個很小的功能都需要進行許多額外的工作,在作者眼裡,完全發揮不出信息科技的潛能。
作者接著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為什麼會有這種「技術消失」的感覺。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說,當人對一件事物充分了解之後,便不會意識到其存在。當你看一個標誌牌的時候,直接看懂上邊的文字含義而不用考慮「閱讀」這個動作。總之,就是僅當事物以這種方式消失之後,我們才能夠自由地不加思考地使用它們,也能夠專註於在它們基礎上的目標。
而作者,想要做到的是,如何讓計算機也能夠做到這一點,即「看不見的計算」、「我們在使用它的時候,專註用它實現我們的目標而不需要思考該如何使用」。
接著,作者提出了與VR概念相對應的AR概念,如果說VR是模擬這個世界的運作,那麼AR就是隱形地增強這個已經存在的世界。
Virtual reality focuses an enormous apparatus on simulating the world rather than on invisibly enhancing the world that already exists.
和虛擬現實以及普適計算相對應,看不見的計算又被稱為「embodied virtuality」,用來描述計算機從它們的電子盒子中解放出來。
2. 論文中使用的創新方法
How do technologies disappear into the background?
作者從位置和尺寸兩方面進行了分析。要做到普適計算,計算機必須要知道自己在哪兒,同時也需要使用不同大小的計算機用作不同的用途。
從尺寸上來分,作者將計算機分為了三種:inch-scale(便利貼一樣的大小)、foot-scale(像一張紙/書/雜誌一樣的大小)、yard-sacle(黑板一樣的大小),接著作者提出了至今都在沿用和發展的三種基本尺寸的普適計算機:Tab/Badge、Pad、Liveboard。
這裡有一段當年的演示視頻(由於年代久遠,解析度比較低):
普適計算 Demo Xerox PARC - 騰訊視頻 http://v.qq.com/x/page/t0337um81wz.html
PARC Tab
Active BadgePARC Pad
Liveboard這三種形態的普適計算機在現在看來的應該是如下:
PARC Tab => iPhonePARC Pad => iPad Pro
Liveboard => Surface Hub
在建立了三種基本的普適計算形式框架之後,作者又從硬體和軟體的角度對於這幾種形式的普及進行了說明,例如像更小的處理器、更快的無線網路、能夠適應普適計算的操作系統(那個時候Linux還沒出來)、相關的應用程序,這些條件在現在基本上滿足了。
同時,作者也提出了普適計算普及之後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例如個人隱私的問題、信息安全的問題以及人們對於社交的方式的改變。
最後,作者給出了普適計算最重要的地方是幫助人們克服信息過載的問題。計算機將會適應人類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反過來。
4. 在讓讀者理解內容這方面,這篇論文做得是否有效?為什麼?
這篇論文用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對新的概念進行闡述,這樣做能夠讓讀者很快建立對於新的概念的整體印象,然後通過具體的產品原型對「普適計算」的概念以及實現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最後,作者暢想了一下普適計算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中的樣子,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讀者更加理解這篇論文的所具有的意義以及作者最後想要得到的東西。
5. 這篇論文如何改變了你對於該主題的觀點或者見解?
在接觸這篇文章之前,普適計算這個概念僅僅是停留在腦海中的一個概念而已。在閱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才意識到普適計算早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並且將會在未來發揮著更加巨大的作用。
這裡看到了蘋果公司的產品,可以說是普適計算最好的實踐者和創造者,在這個框架內,它完美解決了硬體和軟體的問題,讓90年代所暢想的景象變為了現實,尤其是,Mac OS的新功能,讓iPhone、iPad之間的同步更加順暢,iWatch 解鎖 Mac OS,各種產品之間的數據同步,無縫對接,這些都是普適計算的體現。
今後,再有好的產品出現的時候,我會首先想一想它是否是基於這個框架內的,同時它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創造了什麼樣的價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