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107
漸入西山難再起之艱難會盟路
自從公元801年(貞元十七年)維州之戰後,唐蕃兩國開始相向而行,唐蕃古道上中斷了十幾年的使臣團隊往來不絕。唐蕃兩國互相釋放俘虜表達善意,在唐蕃和好這件事情上,吐蕃兩位僧相無疑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公元804年(貞元二十年),吐蕃便有僧人南撥特計波代表缽闡布出使長安,唐朝的皇帝對於缽闡布,在吐蕃朝中的影響力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公元809年(唐憲宗元和四年),唐朝派遣祠部郎中徐復出使吐蕃,他帶去一封唐憲宗給吐蕃沙門宰相的信。這封信由大詩人白居易起草,題名「敕吐蕃宰相沙門缽闡布書」的書信中,首先熱情洋溢的給缽闡布送上了高帽子,盛讚他們的品行「器識通明, 藻行精潔、真實合性,忠信立誠」,並且在輔佐贊普的工作中「輔贊大蕃,葉和上國,思安邊陲,令息兵甲」,實在當得「卿之遠略,亦得國之良圖」。但在這些沒什麼營養的寒暄之後,話鋒一轉,馬上開始撈乾的。
「所議割還安樂、秦、原等三州事宜,已具前書,非不周細,及省來表,似未指明。將期事無後艱,必在言有先定。今信使往來無壅,疆場彼此不侵,雖未申以會盟,亦足稱為和好。必欲復修信誓,即須重畫封疆,雖兩國盟約之言,積年未定,但三州交割之後,克日可期,朕之衷情,卿之志願,俱在於此,豈不勉歟?」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當初吐蕃使者來長安請求會盟,曾經提到吐蕃願意將安樂(今寧夏同心縣)、秦(今甘肅天水)、原(今甘肅平涼市涇川縣)三州歸還唐朝,之前已經商量妥了,結果交割三州的事情卻遙遙無期。現在兩國通使合好,使節往來都說要會盟議和,但會盟議和的事談了好幾年也沒個結果,主要就是因為會盟議和必須要重新劃定疆域,現在這三州交割之事趕緊辦了,會盟大典這事兒立馬就辦。交割三州這事兒是咱倆共同的願望,又不是勉強你們,咋就這麼費勁呢?!
同時書信中還提到「曩者鄭叔矩、路泌,因平涼盟會,沒落蕃中。比知叔矩已亡,路泌見在,念茲存沒,每用惻然!今既約以通和,路泌合令歸國。叔矩骸骨,亦合送還。表明信誠,兼亦在此。」當年平涼劫盟的時候,你們吐蕃抓了我們大唐不少高級幹部,這都這麼多年過去了,有的已經去世了,有的尚在人世。想想背井離鄉的都挺不容易,咱們都要會盟大典了,乾脆你把他們放回來得了,已經故去的把遺骸送回來,在世的要活的。這不也顯得吐蕃大度,對於會盟有誠意嗎?我這都是為了吐蕃好呀,你合計合計看我說的對不?!
大詩人白居易在這段時間內官居中書舍人之職,基本就是憲宗皇帝的私人秘書,所以在白樂天文集中留存了大量的代皇帝起草的敕書。敕書中既有給吐蕃缽闡布的書信,也有給吐蕃大相尚綺心兒的書信,還有給回鶻可汗的書信。這些敕書也成了研究這段時間唐朝與周邊民族交往關係的重要史料。
在白居易起草的「敕吐蕃宰相沙門缽闡布書」中反覆強調了歸還三州的重要性,但顯然歸還三州之事,在吐蕃國內存在巨大的反對意見。公元810年(唐元和五年),5月吐蕃大臣論思邪熱使唐,帶回在平涼劫盟中陷於吐蕃的唐朝大臣路泌和鄭叔矩的靈柩。相比于歸還三州來說,歸還唐臣的遺骸顯然容易許多。6月吐蕃使者同唐宰相杜佑等商討,吐蕃仍提出願還三州地。7月唐使又入蕃交涉,但在吐蕃軍中看來歸還三州顯然不可接受,以大相尚綺心兒為首的吐蕃軍方提出「此三州非創侵襲,不可割屬大唐來」,意思是說這三州不是從大唐搶來的,所以不能割讓給大唐。
面對吐蕃的詭辯,白居易又為顯宗皇帝起草了「與吐蕃宰相尚綺心兒等書」。這封書信是這麼寫的「來表云:此三州非創侵襲,不可割屬大唐來。且此〔州〕本不屬蕃,豈非侵襲所得?今是卻歸舊管,何引割屬為詞?去年與論勃藏來,即雲覆取進旨,贊普便請為定。今兩般使至,又云:比之小務,未合首而論之。前後既有異同,信使徒煩來去。……即須重定封疆,光還三郡。若三郡未復,兩界未分,即是未定封疆,憑何以為要約?彼若吝惜小事,輕易遠圖,未能修盟,且務通好。」
在書中白居易毫不客氣的指出,你來表說:「三州之地,不是從大唐搶過去的,所以不能割讓給大唐,但這三州本來就不是吐蕃的領土,不是搶來的是什麼?現在不過是把它們歸還原來的主人,怎麼就成了割讓領土了呢?而且去年吐蕃使臣來唐,說道歸還三州之事,回去就向贊普彙報定奪,結果現在一年過去了,來了兩撥使節卻說:「這些都是小事兒,贊普沒時間研究」。兩國之間的使臣代表國家,不是倆個鄉下老漢嘮閑嗑,哪能出爾反爾。既然想要會盟合約,歸還三州的事情沒確定,兩國疆域未定,哪有基礎會談合約?你們要是在這些小利益上反覆糾纏,不在乎兩國長久和睦的大計,那咱們就別談了」。
幾乎同時,白居易還有一篇「代王佖《答吐蕃北道節度論贊勃藏書》」中提到吐蕃邊將論贊勃藏以利誘惑党項,企圖挑撥其與大唐的關係,以便從中漁利之事。以及論藏勃藏欲假借饋贈唐朝邊境節度使王佖與回鶻交戰的戰利品——馬匹、胡瓶、回鶻俘虜已達到籠絡唐朝邊將繼而挑起大唐與回鶻仇怨之事,並指出這些手段都是陷人於不義的陰謀。從以上的敕書可以看出,雖然赤德松贊的兩位缽闡布希望唐蕃會盟,但是在軍方內部,尤其以大相尚綺心兒為代表的領兵邊將中,希望通過戰爭增加財富和地位的聲音依舊不絕於耳。
公元812年(元和七年),吐蕃的軍隊進入涇州界,大掠人畜而歸。公元813年(元和八年),吐蕃於會州境內的河上建烏蘭橋,但每當木料貯存河側時,唐朝常派人暗中投入河中,吐蕃始終不能建成。 於是吐蕃改變策略,以豐厚的財物賄賂貪財的唐朔方、靈鹽節度使王佖。王佖的腦子當時也不知道搭錯了哪根筋,將唐朝守河的士卒撤走,吐蕃終於如願建橋。橋樑建成後,吐蕃軍隊可以極為便利的攻擊朔方唐軍。也不知道身為唐朝名將李晟外甥的王佖,做出如此愚蠢的決定,擔不擔心把李晟從墳中氣活過來。
應該說吐蕃這兩次軍事行動的背景十分詭異,因為當時唐蕃雙方還在為了會盟和談討價還價,吐蕃邊將卻悍然在邊境挑起戰爭,這可以看出赤德松贊晚年,吐蕃贊普對於邊境的領兵將領,或者說是手握兵權的大族權貴,其實是沒有多少控制力度的。我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這種感覺,吐蕃仿照唐朝實行的邊境節度使制度,其實真的將這種制度的優缺點全部學去了,這時候邊境大將的周邊,已經形成了圍繞其運轉的小利益集團,漸漸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影子。如果中央政權的實力保持強大,邊境的小集團自然是不敢亂說亂動,但是如果中央政權實力衰弱呢?唐朝的前車之鑒就在眼前。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去了趟西藏沒有感受到所謂靈魂的凈化?
※地理答啦: 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西藏林芝市在哪裡, 南迦巴瓦峰和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峽谷在哪裡?
※八月去西藏旅遊需要帶什麼,防晒霜應該買什麼樣的?
※有沒有一款西藏旅行相關的APP?專供懶人、路痴、結伴搭夥~~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