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還有多少經典可以讓我們為所欲為?
「模仿不是出路,創新才是正途」
1、
前段時間,作為80後、90後都熟悉的葫蘆兄弟又登上電視了,片名就叫《新葫蘆兄弟》。而且《新葫蘆兄弟》將分5季播出,共計260集。後來無奈在網友聲討中被迫下線。
其實新片的發布會是7月8號在上海舉行的,可能當時也經過一些媒體宣傳報道,但並沒有形成廣泛傳播。直到昨天晚上 @人民日報 微博推送了這條消息,這才吸引了其他媒體進行轉載報道,也吸引了一些自媒體進行評論宣傳。
另外,現在從網上可以找到當天的發布會新聞,也有專業的商業分析文章。發布會上提到了一個當下很火的一個詞,IP(Intellectual Property),也就是知識產權,圍繞某個作品/人物進行一系列的商業開發,從而發現利潤市場,進行商業變現。
對此《新葫蘆兄弟》要從幾個方面、多渠道進行商業變現,包括電視台、視頻網站、手游、舞台劇、圖書出版等。
我們再回到 @人民日報 這條微博,裡面有一條有趣的評論:
「爺爺也真是醉了,得救200集才能救出來!」
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的觀點,到底演什麼?難道就跟《喜洋洋與灰太狼》一樣設置很多困難,然後大家想辦法救爺爺嗎?或者最後蛇精/蠍子精失敗以後也說一句:我還會再回來的?!
雖然有開玩笑的成分,但是也能看出一些問題,這根本不是在進行動漫創作這件事,而是在利用這個IP賺錢。
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人都說中國的動漫不行?可能就是缺少像宮崎駿這樣專註動漫的人,缺少這種將動漫作為畢生事業的人才。
2、
像這種試圖在某些經典作品身上攫取利益的並不僅限於原生動漫作品。而且動漫也不是發掘的最嚴重的。
我們最熟悉的可能就是《西遊記》了。這部誕生於明清時期的神話小說作品,早期僅被用於舞台劇,僅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形態,並沒有太多涉及商業的挖掘。直到1978年,日本為了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拍攝了一部日版的西遊記,當時這部作品也得到了還算不錯的評價:
但這是我們自己的作品呀!怎麼能讓別人先拍了去?
於是,就誕生了央視83版《西遊記》,從此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形象走進千家萬戶,這部作品也一直被稱為無法超越的經典作品。
此後,圍繞西遊記的商業開發越來越多,包括電視劇、電影、舞台劇等等,近些年來還增加了很多相關的遊戲。至於到底有多少個版本,現在也沒有太精確的統計,大概數下來可能也有近百部之多。
並且《西遊記》相關的衍生作品每年都在增加。
同樣圍繞一個版本進行各種開發的還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還珠格格》等等。一部經典,就能衍生出數不清的各種版本。
這到底是不是正常現象?
首先,有源源不斷的作品問世,這說明還是有創造力存在的,並且這些作品也並沒有遭到太多詬病,說明是在進步的;
其次,太多的作品都屬於衍生品,而不是原生創作。這就會有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所有的經典都被我們開發殆盡了,我們又能留下什麼經典給我們的後人呢?
第三,這些現象的驅動者,根本因素就是市場,因為這些經典有無數的讀者/觀眾/關注者,所以即便是小成本進行開發,也能獲得很高的利潤。這也就讓人不把創作力放在第一位了,你看到的都是為了圈錢而生的;
為什麼在諸多的作品面前,還是有很多人稱他們為「毀經典」?也許你能發現點什麼問題吧。
歸根結底還是有沒有原始創作力的問題!
3、
今天的這些熒屏翹楚,都應該歸為此類嗎?(毀經典)其實也並不是。
去年有一部非常火的電視劇《琅琊榜》,這部劇從開播到現在,沒錯就是現在,播放量還在上漲,僅在愛奇藝上就顯示有44億次的播放量,從網友的評論來看,看過兩三遍的也大有人在。下面是一張電視劇播放量的數據,從2012年到2015年,電視劇首播結束三個月後的播放量:
雖然各個作品的播放排名有高有低,但是這裡面有很多都是首次以影視作品的形式出現,包括《琅琊榜》《偽裝者》等。當然也不乏一些改變或是借鑒經典文學作品的,包括《羋月傳》《甄嬛傳》《武媚娘傳奇》等等,雖然也是藉助經典,但還是有一定的原生創作力。
我想,大眾所期盼的,也是能多出一些這樣的作品,拒絕「挖牆腳、薅羊毛」式的純商業開發。
4、
為什麼國內外會設置很多創新類獎項呢?這很簡單,就是為了保存和延續人類特有的這種創新力。
比如諾貝爾系列的獎項,奧斯卡系列的獎項,以及中國文學領域的諸多獎項,每年都會有大批的新人脫穎而出,帶著他們最新的成果作品。拿文學作品領域為例,這些作品可能當時不能產生什麼重大的影響,但這都是成為經典的素材,都講會被歷史做銘記。
經過個人、家庭、社會以及國家層面的鼓勵和自我鼓勵,才能有更多的經典,我們的後台也有新的創作靈感,到時候不至於圍繞著僅有的傳統成果琢磨怎麼賺錢。
5、
經典的歸經典,能創造出經典,才是最重要的!
- END -
推薦閱讀:
※趙又廷因為什麼吐槽楊冪?
※說說周杰倫的歌里,你最喜歡哪一句?
※9個月夾3000個娃娃的大神是誰?
※泛娛樂化時代帶給文化的只有春天嗎?
※如何評價林心如和霍建華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