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大學鄭伊廷:學習就像打遊戲,你通關沒?
我不算是個學習大牛。但這幾年來,我想透了一套黃金自學方法,這方法讓我學什麼編程技術,甚至是不相關的業餘才藝都能學得十之七八。
這套方法如下:
1. 去找一本 「初級的實作方法」 書,或者是去上大師開的 「實作方法」 課,快速地跟他們做(請先一模一樣地做,不要在這個階段自作聰明地改,或者花過多時間去鑽研底層理論) 。
不要 「邊做邊查理論」 或 「邊做邊修改成自己的樣貌」,我晚點會解釋。但這一點非常重要,千萬別做,一旦你做了,學習難度會爆升 200% 。
2. 接著把 「這份學習」 成果去做一點修改,變成自己的東西,確保東西還能動。
3. 去搞懂你在 step 1、step 2 到底做了哪些事情,然後洗掉重新練習,不看書自己做一遍,做到自己能夠獨立重製。
4. 跟朋友炫耀你會了,讓他們稱讚你。
五天重複這樣的循環,你就學會了,而且可以掌握這套技術 60 分。
原理解釋:
◆Why、What、How ◆
我解釋一下這套方法背後的哲學。
人人都會想要 「邊做邊查理論」 的原因是:
1. 初學者都有個毛病。想跟大師學,或者一開始就著急想要知道底層知識,否則心中會有股 「濃濃的恐懼」,害怕學不好基礎,事情會搞砸(這也怪偉大的工業教育把你混淆了)。
2. 你在別的領域自學成材,一開始是亂七八糟學起來的,站起來後發現自己基礎知識不足,所以學得很艱辛。所以你覺得下次學習,我一開始就把基礎知識補足,下次鐵定學習得飛快。
事實上人類學習最快的方式是:模仿以及重複。
1. 模仿別人怎麼做
2. 利用反覆練習,建立肌肉記憶
事實上就算初學者不明道理去學一樣東西,依樣畫葫蘆,肌肉是可能還記得當初做什麼的。而且學習者甚至可以從肌肉記憶中將當初的挫折與學習理論產生的頓悟連在一起,產生更強的記憶作用的(這裡我提供一個鏈接,台灣有個精神科醫師,向我學 Rails 開發,後來他課後寫了一篇心得,說我提到的這事是真有科學根據的,叫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 )。
而我在這裡另外要介紹一個概念 「What、Why、 How」。
工業教育一直洗腦我們需要 「讀基礎」(Why)才能 「做出東西」(What)。這事實上是錯的。因為這個 Why 不是你的,甚至對你來說,是 「未知的」。很多人大腦打結或充滿挫折是因為:真的沒法以未知解釋未知。
而 99% 人學不會一項技能的原因是因為:挫折感太大。
所以當一開始學習時,千萬別觸發 Why -> What -> Why -> What 循環。
而應該要是 What (重複 3 遍) -> Why -> How (獨立重製步驟)。
這裡我可以舉兩個例子讓各位明白:
1. 人人都說外國語言是最難學的。為什麼?原因不為啥,人人熟知的母語恰巧是一門自己精熟卻不察覺的 「技術」。而你在嘗試學 「新的技術」 時,會不自覺地想把 「未知」 remap 成 「已知」。這時候就會不小心啟動 「Why -> What -> Why -> What 循環」,接著你又會更慌,就去查詞典試圖想跳通,這更慘,直接就把腦子燒了。
大家現在最推崇的學外語方法是什麼?簡單啊,搬去外國住啊。你每天模仿別人點餐買東西,跟朋友混在一起講,這就學會了。不需先懂 「文法」 才能學會 「說話」 對吧。
2. 我是很早沾技術的程序員,在 Git 之前我們團隊用 SVN 管理代碼(2007 前)。 2008年 Git 開始火起來之後,我們前輩說,那大家來換用 Git 吧。結果我們台灣這些早期學技術的大牛,當時學起 Git 來巨慢,大概要快一個月才能習慣(因為我們一直想要理解兩者不同的邏輯,併產生映射)。
但是現在新手程序員,他要是三天沒有看完教程學會 Git,我們肯定會把他開了,對吧?
很多時候你教一張完全白紙的同事學編程或做事方法,他肯定比 「要改行的同事」 來得快吧。一樣的道理。
◆建立早期成就感,取得正向反饋 ◆
這是 「4. 跟朋友炫耀你會了,讓他們稱讚你」 的原因。
真要說,人們變成一間商店的死忠客戶(不論服務是否好壞),與養成一個習慣都是有 pattern 的。在 「Membership Economy」 與 「Power of Habit」 二書,都有一套同樣的公式。
Step 1: Remove Friction (消除疑慮與挫折)
Step 2: Deliver Immediate Value (立刻感受價值)
Step 3: Reward desired behavior (根據行為得到獎賞)
任何設計者只要運用這個公式機制,就可以讓 「目標用戶」 產生 「習慣」。
曾經我認為,人要學會一件技術必須要有 「天賦」。後來我一直不斷實驗探索這個問題。才漸漸發現天賦是個偽命題。真的根本不需要天賦。
而是在學習新一門技術時,給定的初始條件,是否有辦法觸發習慣的這個 「循環」。
比如說以下條件都可以大大把學習者盡量推向這個循環:
1. 跟大師學習 (教學、習題都非常有一套)
2. 結業馬上能做出成品
3. 朋友稱讚你,感受自己是個天才(即便不是)
當人沉迷在這件事上,自然而然就會產生 「熱情」,熱情又會推動你燃燒自己,最後你會認為這也許是 「天賦」。
當然真正的天才與努力的 「大牛」 是有差距的,但社會上更多的是努力的 「大牛」,而變成 「大牛」 卻是真真正正地有方法的。
這裡我舉兩個例子:
1. 人人都會沉迷電動刷手游。但你能說自己是對電動有熱情嗎?不,那是廠商 「設計」 你的。現在開始,你可以仔細觀察電玩的 「onboarding」(新用戶引導)機制。是不是符合這樣的公式:
Step 1: Remove Friction (消除疑慮與挫折)
Step 2: Deliver Immediate Value(立刻感受價值)
Step 3: Reward desired behavior(根據行為得到獎賞)
然後讓你無意識地產生 「習慣」,最後莫名奇妙就砸錢沉迷了。
2. 長久以來,我一直認為自己是音痴,這輩子肯定是學不會彈鋼琴了。小時候學鋼琴貴,小學又只教直笛,國中教口琴。但來來去去我只能吹兒歌,超沒勁。
我因為最近一年在搞程序員培訓,一直在精進培訓方法,試圖找到公式。後來聽說 「智能鋼琴」 一類的 App 很魔,會讓人玩下去就沉迷,莫名其妙就學會彈鋼琴了。
就想來研究他們怎麼設計的,所以我下了 Simply Piano。結果這鬼東西真讓我三天學成了雙手彈和弦,現在我每天都覺得自己像是音樂天才一樣。(好吧,比起真正從業人員,我程度還是很差,別笑我了。但三天就能雙手彈琴彈和弦看複雜的譜,真讓我覺得有莫大成就感)。
我觀察這個遊戲設計有幾點非常有趣,如何把我拐到這個境界的:
a. 關卡制。我一向對破關卡有強迫症。沒破當下這一關我會很不爽。
b. 馬上帶來的成就感。每一關的機制很小。
會教一個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然後藉由用這個技能破關。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 如:右手單音 -> 右手三音 -> 右手五音 -> 左手單音 -> 左手三音 -> 左手五音 -> 視譜技巧 -> 雙手聯彈 -> 和弦 -> 雙手和弦。所以我現在會了好多個和弦。
而在這當中他讓我建立了長期的成就感:每一個大關的大魔王是一首很好聽的流行歌。我彈了冰與火之歌、Sugar、Baby —— 七八十年代樂團金曲,彈完之後讓我有感到天才的感覺。
肌肉記憶:每當教了一個小技巧之後,就會有一個 10 小題的練習關卡,讓你一路彈下去,把剛剛教的技巧練至少 5 遍以上,突然間我的手就自然會彈了。
◆總結 ◆
所以我發現學習一門新領域的技能(甚至是你覺得自己沒有 「天賦」 的領域)真是有竅門的。不怕笑的,反而有一些 「反常識」 的總結與步驟:
1. 花錢找大師上課。或者是找 「快快樂樂學習」 書籍,讓自己快速建立基礎。
2. 初期不加強基礎,反而著重在熟練做個幾遍。
3. 用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 建立一個 minimal braggable product (最小可炫耀作品)。
4. 時時讓自己學習時開心並有成就感,別死逼自己。
這樣你就能在新領域,快速學會。
不要再相信什麼 10000 小時刻苦學習,該相信的是 20 小時開心 「練習」。
推薦閱讀:
※大一新生開學帶什麼好?
※新生大學鄭伊廷:如何快速 「學會」 一門技能
※寫給博士新生的一些建議
※新生初至揚州旅遊攻略
※為最需要的人送出一束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