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PS:因受 @Ron.H 的思路啟發,所以嘗試寫文簡單分析台灣政治族群的分類。「新平連」微信群兩岸網友對本文均有貢獻,特別是@wufi 對文本的雅正,在此一併謝過。
《毛選·第一卷》中收錄的《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一文,開宗明義的提到一個問題:「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我們都知道台灣社會存在著嚴的「國族認同」問題。在當下,大的政治光譜可以簡單的分為藍、綠,但細看之下,在藍、綠之間,還有著極其豐富的其他認知形態穿插其間:
一.「中華民國」是唯一正統:
完全認同「中華民國」,對大陸充滿輕視(蔑視),視大陸為匪區,大陸人民為匪類。「中華民國」才是正宗,幻想有朝一日光復」大陸」。這一群體多為當年的國軍及其後代,這種幾十年不變的極其僵化的政治認知,為主流社會所不屑,所佔比例越加微小。
二. 迷茫的統一支持者:
認同「中華民國」,願意放下過去「國共鬥爭」的歷史包袱,以「九二共識」為基礎與大陸和平交流。兩岸終將會統一,至於統一的方式、形式、時間進程,還不得而知。這一群體同樣多有藍營背景,但頻繁來往或接觸兩岸,對大陸有理性的認知,政治參與熱情不高,人數同樣不多。
三. 傲慢的統一支持者:
認同「中華民國」,也認為需要發展良性的兩岸關係,但堅持是以「中華民國」為主體,強調所謂的「台灣主體性」優先。「九二共識」也好,「一中原則」也好,可接受也不可接受,任何統一的原則是保障「台灣主體性」的優先落實。這部分人還殘存著「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傲慢,對現實的大勢缺乏清醒的認知,對於統獨的利弊也沒有全面的審視,統獨都有可能。
四. 「傻白甜」的獨派支持者:
在和平富足的環境下成長起來,接受「台灣同心圓史觀」的教育熏陶。對政治關注度和參與度都不高,更多關注自己的小確幸。因為斷層歷史教育的客觀因素,認為國民黨政權是外來政權,和台灣沒有必然的歷史連接。視大陸與美、日等國一樣為天然的外國,所以對稱「大陸」為「中國」覺得理所當然。也對大陸不放棄武力統一台灣表示不解,甚至反感。
這部分群體對歷史和政治沒有清晰的認知和明確的參與意願,獨派思想為主流時他們就支持獨,反過來統派思想佔上風時他們即便不支持,也無所謂。可算是偏綠的中間選民。
四. 主流的獨派支持者:
強烈支持「台灣主體性」,「中華民國」有在台灣的統治事實,但是已經結束。台灣必須儘快「正名」,或以「台灣國」名義獨立,或考慮與大陸建立邦聯關係。對台灣「同心圓史觀」課本的內容深信不疑,認為國民黨政權與日本政權一樣,都不過是過客。對中國歷代政權數百年來在台灣的統治權選擇性無視。
這部分群體多為90後年輕一代,對於台灣歷史和政治有關注,但未曾深入透徹的去解讀,抱著一知半解的思想在理解當下台灣的歷史現實和地緣現實,不具備自我的獨立思考和現實研判。政治立場上完全支持獨,目前看來幾乎是主流群體,並有逐漸擴大的趨勢。
五. 極端的獨派支持者:
視國民黨政權為外來殖民政權,台灣必須獨立,馬上「正名制憲」。為落實自己的政治主張,對內誇大丑化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歷史,同時美化日據時代的台灣史。對外強調與美、日同步的「普世價值」,攻擊大陸為「暴政」國家。
在現實上不惜對美、日無條件讓步,以此換取國外勢力的支持,並試圖以此為後盾來對抗大陸。不斷炮製「中國崩潰論」,對大陸現狀選擇性解讀,誇大缺陷,抹殺成就。
這部分群體幾乎以獨派政客為主,這其中又分為兩種主要類型:一種是騙人的話說得多了,自己也當真了。另外一種是騙人的話說得越多,自己心裡越清楚台下的都是傻子。目前看來,第一種在甘之若飴的當炮灰,第二種在後面不斷收割現實的利益。
六.比較另類的兩種綠營:
一種是單純因反感國民黨獨裁統治,而主張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政治勢力,可以說是「只反國民黨,不反中國」,實際最早期的民進黨就是如此。這部分人基本已經消失殆盡,所剩的也僅是古董級的人物。
第二種是反感國民黨的年輕人,最初是因為反對國民黨而支持民進黨,在後來的政治進程里又對民進黨的作為失望。這部分人並未執迷於「民主大法」的洗腦,反而更關注「民生」的現實面。這部分群體往往有著優良的教育背景,但是也由於台灣的政治大環境,要麼移居大陸,要麼沉默不語。
由以上的分類我們大概可以看出,對於大陸來說,藍並不一定就是朋友,綠也未必完全就是敵人。台灣社會本就是一個認同混亂,「沉默」大多數的社會,更加不能以簡單的兩分法來看待「統獨」問題。
我曾經在一篇回答中提到過:5.20之後的蔡政府不一定會對大陸進行強烈的正面對抗。
民進黨的長期目標肯定是獨立,這就需要藉助權力的力量去推行落實這種長遠的目標。對於當前的台灣社會,統獨不是最主要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議題,經濟才是。基於持續推動經濟發展的需要,台灣繞不過大陸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而要在這個市場得以生存的前提,必然就是穩定的的兩岸關係。
民進黨既然已經不是過去那個只會鬥爭的街頭小黨,就迫切需要用發展經濟能力的表現來打破選民對其既有固定形象的認知限制。在這種需求下,統獨矛盾依然存在,但與發展經濟相比之下,迫切的程度不同,優先考慮的選擇就不同了。跳到大陸方面,在面板和IC產業等產業領域,需要台灣的技術和科技人才,也需要時間來摸索新的統一工作模式。所以說維持現狀這個選項,對民進黨而言是不得不選的唯一選項,對大陸來說是眾多選項中性價比最高的選項。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國際、國內局勢的劇烈變化,與過去「大鳴大放」的對台政策具體執行相比,大陸當局的新工作思路已經細膩了許多。這也是因為台灣社會的政治群體同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和分裂再重構,新的政治光譜更趨於趨複雜性和交叉性。
人是思想不停在發生轉變的動物,所以我們更需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對岸的統獨群體。「周子瑜事件」之後,大陸的台灣事務部門也反覆強調「台獨」與「台灣意識」不同,就是不希望大陸支持統一的民意被台獨分裂勢力反向操作利用。
蔡政府上台後,打壓台灣、封鎖台灣的聲音在大陸民間高漲,但封鎖和隔絕就能解決統獨問題嗎?恐怕只能造成親者痛,仇者快的背離現實。所以基於更長遠的目標追求,兩岸的民間交流只能是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持續開展,真正支持統一的大陸人民,都有必要認識到用交流來降低敵意,用交流來吸引中間群體的重要性。
台灣地區政權輪替後,藍營的小部分人士實際上是急切盼望大陸當局對新政府大開殺戒,以此造成紅綠大對撞(這種思潮與國內部分鷹派「喊打喊殺」的思路相近)。他們的想法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撞殘了綠營更好,證明自己才是唯一能搞定兩岸關係的政黨,下次才可以順利拿回執政權。
從我們統一的目標出發,在一定的政治互信基礎上,大陸當局應當考慮的是與台灣各主要政黨都發展關係,維繫交流,加深互動,培養互信,而不是簡單的以對撞來解決兩岸關係。
蔡政府也深知兩岸關係對於台灣發展的利害所在,以WHA這幾天的「中華台北」代表團的表現來看,不該碰的雷區他們也同樣沒有去玩大冒險。
「凡是對於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要去做」,但絕不是被利用。民進黨能拿回執政權,有偶然也有必然。
民進黨的勝利並不完全就是「台獨思潮」的勝利,我們往往忽略了「用選票教訓國民黨」的一部分選民的聲音。他們可能在2012年「含血、含淚、含恨」投了國民黨,但這些犧牲並未換得自己想要的,所以終究在2016放棄了國民黨。這部分人群可能屬於是我們前面談到的偏藍中間選民,也能是偏綠的中間選民,所以投國民黨的就一定是朋友?投民進黨的就一定是敵人?
個人覺得只要不是極獨、仇恨大陸,也不是「華獨」深藍、蔑視大陸的族群,哪怕對獨立有那麼一點點憧憬、嚮往但知道可能性極低的族群,都應當是我們爭取團結的目標群體。在現階段,他們和我們至少都有追求和平統一的共同目標(即便是現在不統,將來還是會統)。
機會總是屬於真正有追求的人,只要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繼續走下去,還擔心這部分中間群體不會欣然接受更加富強和文明的統一中國嗎?
推薦閱讀:
※資本市場及創新性產品的台灣經驗(中)
※台灣原住民文化考察:賽夏人矮靈祭
※台灣龜山島在什麼地方?
※台灣行——台大和錢穆故居
※?漏屎馬馬英九皮皮挫——一篇台灣教授貼文
TAG: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