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家|不做官不發財,一生都獻給勞苦大眾的晏陽初
「我覺得鄉村有巨大的人口在那兒,而且幅員非常遼闊,有很大的潛力,當然也存在一些改進的空間。正好是年輕人施展才華、施展抱負的地方。」
2016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有這麼一個身形瘦削、目光堅定的年輕人,他畢業於耶魯大學,卻毅然回歸故土成為大學生村官,在基層為鄉村群眾服務至今。為吸引更多人才共建鄉村,他還發起了「黑土麥田公益」項目,招募優秀畢業生到國家級貧困縣從事精準扶貧和創業創新。
這位名叫秦玥飛的小夥子,一直將目光聚焦在中國鄉村,這般執著讓人想起近百年前,同樣也有一位「耶魯哥」,他以鄉村實驗為載體,在中國大地上點燃了平民教育的火種。他便是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
編寫千字課,開辦識字班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法國遍地瘡痍,北洋政府派出華工赴戰場提供修橋補路等非軍事服務。那年夏天,在耶魯大學完成本科學業的晏陽初來到法國,成為一名為在法勞工服務的志願者。近二十萬華工遠赴重洋,在異國他鄉因為語言不通、糧食短缺、思念故土等等原因,對內對外都經常發生矛盾。晏陽初去了以後,起初是做點簡單的翻譯工作,有時幫忙跑個腿,漸漸地開始幫華工們讀信、寫信。接觸多了,晏陽初發現華工們雖然目不識丁,但頭腦並不愚鈍,並且還有熱情、有責任心,倘若能擁有受教育的機會,他們說不定可以做得很好。想到這裡,晏陽初暗下決心,要幫助這些華工,並且就從讓他們能夠自己讀寫家信開始。說干就干。
晏陽初從編寫識字課本開始,就這樣踏上探索與實踐平民教育的漫漫征途。他從字典、報刊中精選出若干常用文字,再結合華工的生活實際需要,最終整理出約一千字作為教學材料。但推行課程也並非一件易事,華工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滿是懷疑,經三番五次的動員後,才招來了40多名學生。晏陽初帶著他的「第一屆學生」開始了4個月的試驗教學,沒想到經過每日從牙縫中擠出1個小時的學習,最終順利結課的35人都能用這千餘字寫出像模像樣的書信了。這讓那些尚在觀望的華工見都躍躍欲試,可這樣一來,師資就成了問題,青年會便邀請歐洲各校中國留學生前來協助,有一百餘人陸續來法教學,其中就有著名的林語堂先生。
當時的情景,晏陽初晚年時依然清晰記得:我用石筆在石板上寫,他們跟著用右手食指在大腿上畫,眼中閃著光,嘴中念著數。那種認真而誠摯的樣子,縱是鐵石心腸者,見了也會感動。看到他們那麼興緻勃勃地學習,而且所學可以馬上致用,心裡覺得很高興。
晏陽初又讓那些「畢業出師」的勞工做老師,將知識代代相傳,發現收效良好,識字班便如雨後春筍般在各服務中心都冒出了頭來,越辦越紅火。為鼓勵華工們多運用所學知識,他還組織編印《華工周報》,在上面刊登一些文章並面向華工徵文。華工們真摯樸實的文字雖然通俗甚至略顯蹩腳,卻格外觸動人心:
「做勞工的,從前不知道自身與國家有什麼干係,現在到歐洲戰場,看到不同國家的人協同戰鬥,為國為家犧牲性命,自己不知不覺就生出一種愛國愛家的心。」
「出國之後見到各種先進的機器、農具和軍事設備,大長見識,回國之後可以開導親友。」
「從前只以女子纏足為美,現在看到西洋女子當兵、務農、做醫生,天足天然,能從事各種行業,比較起來,本國女輩很是吃虧,回去要想法改去舊日惡習。」
「一開始以為西人腦力必然十分強壯。相處日久之後,方知道他們其實並不比我們高。若有機會受教育,回國之後也能有所作為。」
……
一位識字班勞工的來信,深深震撼了晏陽初,他在信中說到:「自從您編的報紙出版後,我開始知道天下大事。但是,您的報紙很便宜,我怕您的錢賠完了,恐怕會關門。因此,我把自己在法國勞動三年節省下來的365個法郎隨信附上。」這封信讀罷,晏陽初不由感嘆:我本是打算來這裡教育華工,沒想到卻是華工教育了我!我決定回國後,不做官,也不發財,把我的一生都獻給勞苦大眾。
欲教化農民,必先農民化
這張老照片中,坐在毛驢背上回頭燦爛一笑的,正是晏陽初先生;這是晏陽初在定縣開展鄉村實驗的日常真實寫照。
1929到1931年間,先後有近百位知識分子響應晏陽初「博士下鄉」的號召,離開城市,舉家遷居河北定縣。起初,這群衣著「摩登」的洋博士,和鄉村的環境氛圍格格不入,與村民打交道也屢屢受挫,都讓他感到很是傷腦筋。經過細緻的觀察,晏陽初提出:欲教化農民,必先農民化,正因為我們不了解農民,才要到鄉間里去和他們接觸,去發現並解決他們的問題。
於是晏陽初帶頭換下了一身正經服飾,穿上土褂頭,戴上破氈帽,他和同志們騎著毛驢的身影開始奔走在塵土飛揚的鄉間路上,出沒於破舊簡陋的鄉村院落;從不抽煙的他在和村民聊天時,也會順手接過氣味濃重的旱煙袋抽上幾口,還連聲誇讚「味道不錯」;對語言學習頗有造詣的他,很快就能分清東頭兒和西頭兒村民的方言有什麼差別,並且操著一口鄉音和鄉親們聊著家長里短、教他們讀書、識字……
多年後在一次國際性會議上,晏陽初用英語提及他的這段經歷,他說:「重新建立規則只是一個起點,重新培養人性才是最終的歸宿,所以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所謂改造,改是改變,造是建設。當我看到有些人一味地喊著"改變!改變!改變!」我們怎樣才能知道,什麼應該被改變,什麼不應該被改變?可能是他們的文化,可能是他們幹活的方法,我們必須讓他們感到榮耀,必須尊重他們,必須讓這些發揚下去。
所以我經常說我們要改變什麼,不能改變什麼,這是一個大問題。我們面臨很多很多的問題,我希望跟你們分享,平民教育,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事!不是說,哇,這是個偉大的運動!我們一股腦兒跑到農村去,然後一切都一帆風順,因為我們都懂得很多……我們其實什麼都不懂。我們要進入他們基層的工廠,去找出什麼是他們的長處、強項,把這些一直延續下去;同時找出他們的短板,幫他們在短時期內解決,使之變成可以被忽略的點。現在我們在正嘗試著去做的,是讓人們煥然一新。
多年後,曾經識字班裡朝氣蓬勃的村民也早已年越古稀,但晏陽初教給他們的那些歌謠,老者們仍張口能唱:穿的粗布衣,吃的家常飯,腰裡掖著旱煙袋兒,頭戴草帽圈,手拿農作具,日在田野間……晏陽初和同仁們為村民寫了不少像這首《農夫歌》一樣朗朗上口的歌謠,歌詞描繪的都是他們的日常生活,這些歌謠既豐富了村民們的文藝生活,又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而深受喜愛、廣為流傳。
這些留洋博士們把未經開拓的定縣鄉村當做社會實驗室,在這裡開辦農民學校、教農民識字讀報、科學啟蒙,改良當地的農業技術、建立廣播電台、排演新式話劇、編寫歌謠……在80年前的一個落後小鄉村,就能有如此豐富的文化生活,這樣的成效至今都令人震撼。
四大教育
定縣的平民大戲台好戲又開鑼了,台上妙語連珠,台下陣陣歡呼,這是晏陽初推行四大教育之一——文藝教育中的重要一環。
「秦老窯,你欠我的200元,什麼時候才還呀?」老奸巨猾的孔屠戶不懷好意地笑著,朝一個衣衫襤褸的農民步步逼近。
農民大驚失色,連聲反駁:「200元?哪門子的200元,我明明只借了你20元!」他瞪大雙眼,布滿血絲的眼珠子因激動而不住震顫。
孔屠夫露出高深莫測的表情,從懷裡掏出一紙契約,在農民眼前展開來:「喲,我說秦老窯啊,你這腦子可真不記事。喏,你看這契約上,明明白白寫著的不是200元又是多少呢?可別耍賴不認賬!」
「你、你……好啊,你這挨千刀的孔屠戶,明知道我不認字,你說讓我摁手印,我聽話就摁了!原來,原來早被你做了手腳!」農民踉蹌地往後撤退,手指顫顫巍巍地指著眼前得意洋洋的孔屠戶,氣憤地控訴他的罪行。
孔屠戶奸計得逞,放肆大笑:「呵呵,現在才反應過來,晚啦!你能拿我有什麼辦法?哈哈哈哈!」
這是1932年11月公演的劇目《屠戶》中的一幕,劇中的孔屠戶平日以重利借貸,撥弄是非,欺壓良善,拐賣婦女,鄉人敢怒不敢言。由於劇情過於真實,當演到第三幕孔屠戶侵佔王大的房屋時,台下觀眾憤而起立,大聲叱罵道:「揍死孔屠戶這老混蛋!」其他觀眾聞聲,群起而和之。可見由於村民們受教育少,很多大道理與其生硬灌輸,不如換用活靈活現的戲劇來表現,於是晏陽初和同事們將一些常見的鄉村生活中的矛盾編寫成戲劇,對台詞對白句句斟酌,以求更加貼近現實也更具備教育意義。後來,通過平民戲劇,平教會向村民們介紹了基本的生活知識和科學常識,在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時,也作為一種娛樂而廣受歡迎。
晏陽初認為,中國的落後是根源於「愚貧弱私」四大病,要通過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來治療。愚指大多數人不只是缺乏知識,簡直就是目不識丁,需文藝教育來攻破;窮指大多數農民生活十分貧困,需生計教育來攻破;弱指大多數人是「無庸諱言的病夫」,需衛生教育來攻破;私指大多數人不能團結、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訓練,需公民教育來攻破。
四大教育中的生計教育可以說是一大壯舉。晏陽初給定縣帶來一群農業專家,他們不僅辦起每日一期的鄉村電台講述生活生產知識,還對當地農作物進行了系統研究並提出改良方法。單是通過育種改良,就讓棉花增產56%,小麥增產20%,高粱增產30%。當時中國農民更願意看真人示範,而不是自己看書。晏陽初使用的一個方法叫「表證」,就是榜樣的意思。推行一種技術成功之後,選拔這種技術實施成效好的農戶,讓他做示範,然後每個表證戶負責帶動三十戶下線。表證農戶里,名氣最大的是一位叫劉玉田的農民。他使用平教會推行的新選種標準選出五千麥穗做種,來年長勢果然非常好;之後再從那些沒有倒伏的植株上面選穗,到第三年長勢更好,畝產增加了150斤。他於是被樹立做表證戶,為鄉親們講授新技術。周圍村莊的人聽到風聲,都來取經求種。後來他的種子乾脆被中央農業研究所鑒定為良種,在華北各地推廣。
在當時,中國衛生狀況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一是農村沒有醫院,農民無處求醫;而是醫院收費太貴,於是農民都不去看病。於是,路邊病死者隨處可見,農民缺乏最基本的醫療衛生知識,細菌繁殖季節污水未經有效處理,造成瘟疫肆虐、人畜橫屍遍野……其實只要具備一些預防傳染病的常識,就可以減少70%左右的病患。晏陽初他們在定縣創設了三級保健網,村裡設保健員,就從當地農民中挑選,負責衛生宣傳和疫苗接種,配發幾種常用藥,可以給幾種普通疾病開藥。二是鄉鎮保健所,設醫生護士助理各一人,這都是醫學院畢業生,負責訓練村保健員和日常門診。三是縣保健院,就相當於綜合醫院。
那個時候的婦女難產、小孩夭折的情況非常普遍,因為所謂的「產婆」接生技術落後、缺乏衛生常識,接生時不做消毒、不剪指甲、甚至不洗手。用帶銹的剪刀剪斷臍帶、用泥土香灰糊在肚臍上止血、用臟抹布包蓋臍帶……稍有常識的現代人都知道,這些操作都會誘發破傷風,而破傷風的死亡率在當時幾乎就是百分之百。這也是衛生教育的重點之一,通過對產婆的系統培訓以及實操監督,難產率和夭折率大幅下降。此外,平教會還將接種牛痘等先進疫苗破天荒地引入了鄉村進行推廣,1934年全國天花流行,各地均有大量人員死亡,有的村寨成了無人村,而整個定縣只有兩人發病;1936年,定縣天花零發病率,這在當時可是全國獨一處。
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實驗之所以能開展得如火如荼,並且影響到全國各地,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眾多同志的鼎力支持。晏陽初說:我們不願安居太師椅上,空作誤民的計劃,到農民生活里去找問題,去解決問題,拋下東洋眼鏡、西洋眼鏡、都市眼鏡,換上一副農夫眼鏡。「表面上看,我在教他們;實際上,他們指點了我一生的方向。」
這位才華出眾的老人,完全可以憑藉自己淵博的學識、過人的頭腦,在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然而他卻放棄了一切,甘願俯下身來,走入民間,走進鄉村,把一生奉獻給祖國大地上的勞苦大眾,獻給他傾注了一腔熱血的平民教育。
晏陽初的國際好友、美國著名作家賽珍珠女士曾這樣褒獎道:你已經準備了一套不但能在中國,而且能為世界任何地方平民改善生活,並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你在世界黑暗之處點燃了一盞明燈,衷心地感謝你與平民教育促進會對人類所做的貢獻!
推薦閱讀:
※第七章 單身狗的樂趣和自我修養(上)
※孩子開始學習的時候是一張白紙么?
※中港教育的內涵
※教育的最終結果是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