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應該像導演拍電影一樣去做產品?
一、電影劇本——項目立項、需求文檔
無論拍電影還是電視劇都是從劇本開始的,那麼BRD、MRD就是劇本,所有的工作都是從商業需求文檔開始的,不同的商業模式決定了產品的一切,2B和2C的商業模式顯然決定了產品的後台架構和前端展現形式。
有了劇本,導演就要根據劇本進行行業分析,根據劇本的定位來界定電影的範圍,是喜劇、動作片、恐怖片還是愛情片等等。界定好了以後就要分解劇本,電影多少個起伏轉折點,故事情節如何開展也就是商業模式的業務流程,根據業務流程才能制定產品的操作流程,畫出相關的流程圖、思維導圖和一定的UML圖。
二、劇組建設——產品設計開發需求和團隊
拍電影需要提交準備好拍著工具、演員、拍攝場地、把電影分解成很多場進行逐場拍攝,做產品也是一樣,以互聯網產品APP為例,在開發之前,我們要根據劇本出一個PRD文檔,準備好後台架構師、產品文案、交互設計師、前端UI設計師、IOS、安卓、windows手機系統開發工程師、web開發等,這些工作都要具備了人員(可以是一個人做多個工作)才能進行產品的研發。
三、電影拍攝——開發過程跟蹤、把控
那麼問題來了,拍電影的時候,每一場的拍攝都有導演來決定是否通過,燈光、道具、演員、演員的表情、台詞等等必須提前準備好。這些內容就是對應產品PRD的內容,所以,產品經理們應該知道prd有多重要了,如果需求不明確做出來的產品就不知道是什麼樣子了,按照電影來說,沒準喜劇就拍成了恐怖片呢。這裡也要求產品經理對產品研發的每一步做好跟蹤,出現需要調整的地方及時調整,不管是需求文檔的問題、設計的問題,只要不是BRD的問題,所有的調整都有可能需要。我們都看過電影,演員的一個眼神、一個裝飾就會影響電影的效果,做APP也是一樣,一個按鈕,一個交互狀態,甚至幾個文字都會影響產品。
產品經理在日常工作中會出現很多雜亂的事情,那麼作為產品經理究竟該如何把控自己的工作呢?
很簡單,考慮方方面面確保所有的事情都在正確的發生。產品經理不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要考慮到方方面面的事情,用戶、後台、前端、市場、競品、使用場景、使用頻率、交互、能不能按照《簡約至上》交互設計四策略進行刪除、分層、隱藏和轉移進行精簡操作和頁面,只要確保所有的事情都在正確的發生,確保設計、研發、測試等等都在為著同一個目標做著正確的事情,才有可能能達到產品的目標,符合商業需求、市場需求和用戶的需求。
如果劇組拍電影的話,經過為期幾個月半年甚至幾年的拍攝以後,經過後期製作工程師進行編輯以後就可以初步成型了,但是這還不是最終的電影,還要經過反覆試看,調整。這就對應著軟體產品後期的測試,測試工作往往是產品面向用戶的最後一關,也許很多公司對產品測試工作看得不重,導致產品上線以後BUG很多,更有甚者出現無法使用的程度,以至於影響用戶,導致用戶和你說拜拜了。我認為最後的測試工作非常重要,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測試的工作也分很多種,當產品初步開發好交給測試以後,第一步的測試就是按照產品需求和測試用例進行逐一測試,提交bug和測試報告,此時還需要產品經理根據測試報告對產品進行調整。主要從用戶角度進行調整,按照優先順序提出新的需求交付研發。
四、電影上映——產品交付
最後一步:經過測試以後的產品提交到APPstore、各大應用市場上線了,也就是相當於電影在各大院線進行公映。公映前後呢,就要運營部門進行宣傳推廣增加註冊用戶,活躍用戶、提高相關轉化率了。
五、電影續集——產品版本迭代更新
電影可以拍續集,比如死神來了12345,那麼互聯網APP產品呢,就會有升級迭代,微信1.0、2.0、3.0……所以說,如果說一個產品提前做好各個版本的規劃是不靠譜的,產品的迭代一定是根據運營數據來進行調整的,包括功能、交互、設計等等所有的調整,只有達到了一定層度才可以進行產品的迭代更新,而不是隨心所欲,也不是根據老闆的意思進行調整,而是根據數據進行調整,用數據和事實說話。
六、異曲同工
按照這個角度去分析產品經理,其實馮小剛和張藝謀也是產品大牛,而喬布斯和張小龍也是比較牛逼的導演,一個導演電影、電視劇,一個導演手機、一個導演微信,產品經理們,你再導演什麼呢?你導演的產品會火嗎?但願這篇文章能夠給產品經理們的工作帶來一定的引導作用,從以上角度進行開展工作,最後記住一點:一定不要拍一部一模一樣卻已經很火的電影,因為同樣的電影看兩遍,你覺得觀眾(用戶)會因此而尖叫嗎?恐怕不引來罵聲一片就不錯了,就好比蘋果手機已經很火了,你如果再做一個一模一樣的香蕉手機,那就是東施效顰了,哈哈!同類的產品一定要有差異化,才能有自己的利基市場哦!
推薦閱讀:
※光影伯仲 | 是枝裕和——生活在此處的詩人
※如何評價嫌疑人x獻身蘇有朋導演?
※幽靈公主的導演是誰?
※芭比之歌星公主導演是誰?
※電影反轉人生的導演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