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思筆記143:讀巫鴻《武梁祠》隨筆

讀巫鴻《武梁祠》隨筆

著名藝術史家巫鴻先生所著的這本《武梁祠:中國古代圖像藝術的思想性》是其早年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本身蜚聲海內外,這本書也引發了海內外的極大關注,其闡發了對中國古代圖像藝術思想性的思考促進了對圖像和思想性的解讀,令人耳目一新,讀之獲益匪淺。

隨便看了看,這本書並不像他的正標題反應的那樣會讓人誤解成一本考古報告,實際上其大部分篇章是在闡述圖像的思想性而非對武梁祠圖像的介紹。可以說,武梁祠是作者管窺漢代社會思想的一面窗戶,透過它我們能夠看到遙遠的漢代人們的藝術、圖像以及推動他們發生髮展的動力——思想。

2017年5月7日

(一)絮語

快一年了,終於買了這本書,電子版雖然已經置頂桌面幾個月,但是終於還是沒有翻開。觸摸著精美裝幀和精細排版書籍的感覺難以言表,就像小孩看到新玩具一樣開心,又如他鄉遇故知那樣足以讓人淚水潸然。

巫鴻這個名字,第一次聽說是在馬老師的課上,應該是魏晉那北朝考古吧,最早知道他的著作當為這本《武梁祠》,但一直沒有怎麼讀。去年在讀書會的活動中,我讀了他的《黃泉下的美術》,感覺以美術史的角度尤其是空間的思維來解讀中國古代墓葬確實是一個新的視角,融合了中國傳統思想和西方藝術史的方法論,令我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後在天藝兄的推薦下讀了《全球景觀下的中國古代藝術》,視覺效果和全球視野令人記憶深刻,也大概了解了《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和《重屏》,但始終沒有細讀,今日終於展開了這本書,下一本是他的新書《「空間」的美術史》。

本書由著名漢學家費慰梅女士作序,費慰梅及其丈夫費正清為近現代著名的漢學家,尤其是在中國古代藝術和建築上造詣頗深(但是我沒讀過),他們與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的友好關係也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在我的印象中他們一直是「民國人」,在書序中看到她也著實是一個小驚喜。總是有那麼一些人,能夠穿越空間和時間,見證很多歷史瞬間,張學良、宋美齡、費慰梅都是這樣的人,他們的故事在一個地方已經廣為流傳,見證了這裡的繁榮和衰落,似乎已經靜悄悄地消失在了歷史當中,但是有一天我們卻發現他在另一個時間、另一個空間里同樣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這種時空的頓挫感似乎「咯噔」一聲將兩個分開來,但對於一個人來說卻都是他們的記憶。在這樣的世界裡,想必對整個世界的理解也別有一番新意。如果是一件器物呢?他可能有類似的經歷,只不過他們自己講不出來罷了,這令人想起《國家寶藏》中皿方罍、雲紋銅禁的講述,以器物的視角展現其自身的歷史,或許更加有趣而生動一些。

本書最早1989年出版,今日所讀為三聯書店2016年出版,巫鴻著,柳揚、岑河譯。

(二)內容

本書正文分為上下兩卷,上卷為千年學術研究,分為武氏墓地遺存的發掘和初步研究、武氏祠研究的歷史回顧兩章,第一章主要介紹了武氏祠墓地的發現和中外學者對其研究,主要是對其位置的探討,第二章為武氏祠研究簡史,從榜題、藝術、性質、思想、社會學等多方面闡述武梁祠圖像的內涵,這與一般的學術史研究類似,但卻並非簡單的信息羅列,而是對世界上研究者思想的廣泛收集和梳理,從不多的學科、角度來審視武梁祠的內涵,其中歷史特殊論、象徵主義、禮俗中的作用、模式為重要的角度。

第二卷則為作者的觀點,題目為:武梁祠,宇宙之圖像,藝術史視野下的畫像石觀察。第三章:屋頂:上天徵兆;東漢讖緯盛行,儒生藉此來彌補自身話語權的不足,武梁祠中的徵兆圖像展現了退隱儒生武梁的政治思想,它不僅表達了韓詩學派儒生對歷史和社會的一般性認識,更表現了桓、靈時期退隱儒生對當時政治的批評。第四章:山牆:神仙世界,東西側山牆銳頂部分為東王公和西王母形象,西王母的形象在上古到中古的典籍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作為「陰」的代名詞出現在各種場合,而東王公則更像是晚期出現的一個西王母的「鏡像」,西王母之座位蘑菇雲式與三叉式兩種,或代表兩種不同的傳統,而前者發展成為後來的造像主體樣式,而北朝隋唐之佛教雕像皆為如此;西王母的角色經歷了神話形象到宗教形象的變遷,結點在東漢中期其與崑崙形象的結合,成為一種富有神通和神溫情的神;對於其視覺效果,作者將其分為偶像型(表現西王母形象)和情節型(一般故事),情節型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而偶像型則產生於一世紀,來自於印度的佛教藝術,受到犍陀羅藝術的影響,在二世紀出現了西王母和佛陀共同出現的情景,但佛像的形象卻也受到中原的影響,與東王公形象相似。那麼,我就想到在東漢時期佛教傳入,同時東王公思想和形象產生,其與佛陀形象接近,是否東王公的人物因素受到佛教影響而產生呢?不夠,陰陽產生的觀念似乎更加傳統和具有說服力。西王母形象居於對稱的中間部位和正面刻畫,也表現出中國雕刻偶像型藝術的流傳,在其後的時代以偶像型為石刻主體的形象很快佔據了主流。

第五章:牆壁:人類歷史,武梁祠的三面牆壁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的空間單元。牆壁上有君王、先賢、烈女、名臣、刺客等的圖像,這些圖像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歷史事件有榜題,而神話故事則沒有,整個圖畫具有內在的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延續和發展了司馬遷的基本歷史敘事結構。對於帝王,將古代的帝王形象畫在國雕刻在宮室之中,可因以為榜樣和反面教材,在孔子到周室宗廟時候就看到此種方式,在漢代的畫像磚和石壁畫中亦是主要題材。通過圖像為帝王提供借鑒的方式一直是一種上層的教育方式,但到了魏晉之後蘇子和佛教的興盛開龕造像則成為重要的宣傳佛教的形式,而經變畫也是應時應地而生的教育方式,其對象更加廣大,但有相似之處,即都通過形象的圖像和簡單的文字表達深刻的內涵。列女的故事展現了武梁對延續家族血脈的期盼,這一思想通過各種列女故事得以表現,反應出其根深蒂固的思想。節婦和孝子的被認為是武梁後代楷模,可能是武梁設計的,預設的觀者為自己的兒子,讓他們以此為楷模孝敬母親,也令自己的妻子善待兒子;忠臣和刺客的形象則是忠於君主的體現;拜謁場景為君權之表現;作為處士儒生的武梁雖然身在鄉野但仍然關注者國家政治,這是儒生的使命,因此武梁擁有和司馬遷共同的使命、雄心和對歷史的理解。

(三)隨筆

與西方中世紀類似,中國的藝術傳統也試圖將一個禮儀建築轉化為宇宙的縮影,這座禮儀建築可以是一座廟,也可以是像武梁祠這樣的祠堂。武梁祠中刻畫的天界是當時人心中的天界,宇宙的真容,也是人們永恆追求的體現。

漢代山東發現的祠堂較多,其費用也很大,很多祠堂都在銘文中記錄所花費的金錢並說明耗盡家財建造此祠堂,家境窘迫,用以說明孝心,這與漢代重「孝」和以孝廉為道德標準、以孝廉取仕的觀念密切先關。因而,建造祠堂這樣的禮儀建築,一方面能夠履行對死者的道德義務,也能夠成為幫助勸解後世成為道德君子的教科書;另一方面也為生者提供了「孝廉」的名聲,為家族成員帶來聲譽和現實的好處。這在側面也反映出這種「孝心」的虛偽,這是當時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必然結果。

此外,還有一些沒弄明白的地方:

①33頁,第一段曰「武氏家族五代十一位成員」,但是文字描述和圖都是四代十一位;

②同頁,第一段曰:「第五,武開明的二子武榮卒於公元168年」,不知何出?又,圖中標為167年去世,不知真假?讀墓碑,雲「遭孝桓大憂……」,似乎漢桓帝崩則其即去,則167年帝崩,而武榮何時去世?

③131頁,圖注文字中曰目中出土清單稱之為「飛衣」,當為「非衣」,或為翻譯之誤;

④163頁,最後一段中提到「藺相如和范睢」,這位秦國著名宰相的名字的名字很早就有爭議了,若是在別處則可以看成爭議,兩種皆可。但在此處,榜題中明文寫著「范且」,故讀范雎,武梁祠的材料作為ju音的證據在清學者中已經得到認可,錢大昕在《通鑒注辯正》中就已經將武梁祠的材料作為ju音之證據。也就是說,此自雖有爭議,但此處必須為「范雎」(本書皆作范睢,顯然非失誤);

⑤164頁,最後一段中有一句「右壁著名的刺客俶軻將匕首擲在左上方」,「俶軻」無疑為荊軻,但在古籍庫中並未找到這個名字,不知何出?

⑥221頁,第二段中「張禹」當為「貢禹」;

由以上幾點可見,本書雖然於2015年重新出版,但內容並沒調整,其中的一些問題也並未意識到。

(四)隨想:拓片——移動的生命

拓片,是對文字、圖像的複製,在早期其具有極強的記錄功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金石器物的信息,也是中國金石學家必熟知的內容,古今皆然。至於今日,拓片記錄信息的職能在現代科技的映照下已相形見絀,不過這門古老的工藝仍舊展現出極強的生命力,碑刻、墓誌、畫像石都因為他而變得熠熠生輝。這不僅是一塊藝術的複製,也是行走的生命。

拓片,本身就是藝術。求真與求雅的辯論自然是歷史與藝術家不息的話題,在這裡的複製,也是一種具有生命的藝術,紙、墨、力的融合,盡量求客觀的思想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作品,紙的薄厚、墨的多少、力的大小都能夠展現出強大的張力,這都註定了他並非簡單的機械的複製,而是帶有思想的藝術。烏金拓,墨多一些令自己更加分明,少一點又可見後世風雨刻畫的痕迹,蟬翼拓,以更多的次數追求細密而嚴謹的真和美,無疑也是一種擁有生命的技藝。

具有藝術思想的拓片無疑是移動的生命,能夠將器物的真和本身的雅傳送到另一個時空中。前一段時間聽到故宮博物院金石組的郭玉海老師講述傳拓工藝,今日讀到費慰梅為《武梁祠》做的序,黃易的武氏祠石刻拓片被攜帶到世界的各個地方,隨之而去的不僅是圖像和文字信息,也是藝術和思想的匯聚,能夠將另一個時空里的世界展現在人們面前,將中國古代藝術的思想帶到每個觀者的眼中,視覺的衝擊和思想的洗禮將要在不同層次上開展,分明就是一個帶有思想的活物。他分明就是移動的生命力了。

孫晨

2018年5月7日

於陸寮


推薦閱讀:

TAG:筆記 | 做筆記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