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百年的傳承——淺談中國電影史研究現狀

專欄第一篇比較正式的文章,我想寫一寫【電影史】相關。作為電影學專業的必修課,這裡,我簡單地聊聊中國電影史研究群體、研究現狀以及已出版的電影史著作的相關情況,並在文章最後附上我碩士時期電影史相關書單,作為文中的補充。

其實,從《中國電影發展史》開始,學者們對於電影史的研究與書寫就從來沒有懈怠過。但是囿於某些原因,我們翻閱早年前輩們所著,總會感覺夾雜了些意識形態的意味。

直至新世紀,中國電影歷盡百年。隨著語境的變遷,學術界開始重新審視整個電影發展歷程——以前片段式、感悟式的書寫方法向全景性、系統性轉變。在百年誕辰的大背景下,中國電影理論界對電影史重視與關懷達到了新的高度,並適時提出了「重寫電影史」的口號。

從目前中國電影史的研究群體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

一、海外學者,尤其是華人學者對於中國電影(史學)研究逐漸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例如,魯曉鵬、張真、包衛紅、李歐梵、張英進等。新世紀伊始,美國電影學者米蓮姆·漢森提出的「白話現代主義」理論,對於中國電影史,特別是為早期中國電影史及早期電影現代性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方式。

二、中國本土學者,他們對於中國電電影史的重新思考、整理與書寫,成為當下主流。以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科研機構及高等院校為依託,丁亞平、賈磊磊、高小健、李道新、陳旭光、李道新、陳曉雲等一大批電影史學界、理論界專家、學者在電影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他們對於電影史的研究,不再局限於對於歷史的書寫,而是從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等多個維度出發,與電影相勾連,力圖在當時的語境中,全方位、多角度的給人們展現齣電影在歷史長河中的多彩風姿。

在「重寫電影史」的大旗下,自2010年前後至今,國內各家出版社公開出版了數十部新近撰寫的各種中國電影史學著述,在中國電影「百年影史」熱潮之後,將中國國內的中國電影史研究推向了一個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活躍、論述更加深廣、學術更加規範的新境界。以上述研究群體為例,據不完全統計,貢獻了一大批專業的、多維度的、高水準的電影史學研究專著。從中外電影關係角度進入中國電影史論述的有秦喜清著《歐美電影與中國早期電影(1920-1930)》(2008),金海娜著《中國無聲電影翻譯研究(1905-1949)》(2013),譚慧著《中國譯制電影史》(2014)等;從微觀電影歷史角度進入中國電影史論述的有劉小磊著《中國早期滬外地區電影業的形成(1896-1949)》(2009)、顧倩著《國民政府電影管理體制(1927-1937)》(2010),陳剛著《上海南京路電影文化消費史(1896-1937)》(2011),張華著《姚蘇鳳和1930年代中國影壇》(2014)等;從創新香港電影研究角度進入中國電影史論述的有周承人、李以庄著《早期香港電影史(1897-1945)》(2009),許樂著《香港電影的文化歷程1958-2007》(2009),索亞斌著《香港動作片的美學風格》(2010)、張燕著《在夾縫中求生存:香港左派電影研究》(2010),蘇濤著《浮城北望:重繪戰後香港電影》(2014)等;從少數民族角度進入中國電影史論述的有饒曙光等著《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史》(2011),牛頌、饒曙光主編《全球化與民族電影——中國民族題材電影的歷史、現狀與未來》(2012),王廣飛著《十七年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研究》(2012),胡譜忠著《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研究》(2013)等;從索隱與考證角度進入中國電影史論述的有黃德泉著《中國早期電影史事考證》(2012);此外,也有從斷代史、長時段或通史角度進入并力圖重寫中國電影史的努力,如虞吉著《中國電影史》(2010),胡霽榮著《中國早期電影史(1896-1937)》(2010),閆凱蕾著《明星和他的時代:民國電影史新探》(2010),孟犁野著《新中國電影藝術史(1949-1965)》(2011),丁亞平著《中國當代電影史(上、下)》(2011),高維進著《中國新聞紀錄電影史》(2013)等,更有從中國電影史學術史角度進入中國電影史的理論、方法探討,主要有李道新著《中國電影:國族論述及其歷史景觀》(2012),丁亞平主編《電影史學的建構與現代化——李少白與影視所的中國電影史研究》(2012),陳犀禾、丁亞平、張建勇主編《重寫電影史:向前輩致敬——紀念<中國電影發展史>出版5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等。

然而,對於電影史而言,史學研究依然「道阻且長」。比如,國內真正系統的、多元化的電影史學研究開展不過十餘年的歷史。從各個方面來講,尚有諸多空白等待各位研究者去發現、填補。其次,由於早期觀念、經濟條件、社會環境等原因,中國早期電影拷貝等損毀較為嚴重,甚至有很多電影拷貝早已沒有了蹤影。加上早年對於電影周邊保護的不利,很多寶貴的一手資料並未被妥善的保存起來,這對研究者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同時,也加大了史學研究的難度。最後,就是觀念問題,尤其是對於青年影人而言,相較於實踐領域動輒數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的投資和回報相比,學術「冷板凳」讓青年一輩敬而生畏,整個大環境「重實踐、輕理論」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青年力量的注入。

由此可見,電影史學研究作為電影研究領域的重要部分,其發展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作為學界後輩的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一路之上,依然任重而道遠。

附【電影史】部分補充書單:

《中國電影發展史》 程季華主編 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版

《中國電影史》 李少白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

《影史榷略》 李少白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版

《中國電影史——1905——1949》 陸弘實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版

《世界電影史》 湯普森、 大衛?波德維爾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版

《世界電影史》喬治。薩杜爾著,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版

《西方電影史概論》邵牧君著,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版

《世界電影史(1960年以來)》 格雷戈爾著,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版

《中國無聲電影史》 酈蘇元、胡菊彬 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版

《當代中國電影》 陳荒煤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版

《新中國電影藝術史(1949—1965)》 孟犁野 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版

《中國電影文化史》 李道新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版

《中國現代電影文學史》 周曉明 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版

《美國電影的興起》 雅各布斯 中國電影出版社1991版

《日歐美比較電影史》 山本喜久男 中國電影出版社1991版

《上海摩登》 李歐梵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版

《香港電影的秘密》 大衛?波德維爾 海南出版社2003版

《雙城故事》 傅葆石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版

——————————————————————————————————————

歡迎關注我的其它文章及專欄

工作郵箱:fang_q_q@126.com


推薦閱讀:

13-讓·愛潑斯坦-路易斯·布努埃爾
1915 一個國家的誕生
1895 盧米埃爾與電影新世界
開心麻花電影《羞羞的鐵拳》好看嗎?
為什麼《阿凡達》在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TAG:電影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