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長大的女兒,容易做「小三」
前段時間有一個女性案主,
向我諮詢她的兩性關係問題:
她至今沒有結婚,
前前後後經歷過很多次戀愛,
最終都是無疾而終,
能夠有機會修成正果的那幾段戀愛,
都令她心生厭倦,她說:
「我實在是沒有勇氣嫁給自己不愛的男人。」
而真正讓她愛的死去活來的那幾段感情,
又全都因為同樣的現實問題而被迫中止。
說到這裡,她點燃一支煙,
陷入了良久的沉默。
我趁這個間隙仔細打量了一下這個女人:
不得不說,她是一個很有女人味的女人,
眉目中透著風情,舉止間顯出嬌柔,
說話的方式緩慢而溫和,
除了手裡的那支煙,
很難感覺到她對外界有什麼攻擊性。
有一些男人,
會很容易激發女性內在的「母性」,
有一些女人,
也很容易激發男性內在的「保護欲」,
這位案主,大概就是這樣的女人。
「她與爸爸的聯結應該不錯。」
這是我在自己的大腦里給她做出的推斷,
雖然會提醒自己不要去做分析和評判,
但說實話還是無法完全避免。
片刻之後,她掐掉香煙,
但似乎卻無法繼續陳述,
她保持著沉默,
我知道這裡有巨大的壓力,
於是用接納的態度幫助她往下繼續:
「我知道這很難,沒關係的,」
「我們剛才進行的不錯,很好,你可以慢慢來,」
「剛才,你提到了一個現實問題?」
她惆悵的望了我一眼,
然後迅速的把目光移開,
雙手局促的握在一起反覆搓著,
一分鐘以後,她嘆了口氣,
終於講了出來:
「那幾個我愛的男人,都有家庭......」
最後,她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為什麼,我總是被已婚男人所吸引?」
我才明白,她陷在這樣的困惑里:
並不想去破壞別人的家庭,
卻又忍不住愛上那些已婚男人,
而每當這些男人做出「婚姻」的承諾,
她便會生出巨大的愧疚與罪惡感,
最後,不得不選擇離開這段關係。
「我總是不知不覺做了別人的小三……」
這件事情,令她極度厭惡自己。
是的,小三,對於女人來說,
是一個很不好聽的,難以接受的稱呼,
但凡三觀沒有嚴重偏差的女性,
都不會願意自己被別人稱作「小三」。
但現實中,小三又是存在的,
並且數量還不少,
從網上流傳廣泛的原配手撕小三的視頻,
便可見一斑。
需要說明的是,
今天我並不想去談那些出於利益目的,
而做了別人小三的女人,
關於她們,在另外的文章里我會提到。
今天我要談的,
是像我的案主這樣,
在無意識中,不知不覺陷入情感糾葛的「小三」。
她們甚至比那些遭遇小三的原配更可憐,
因為她們陷入的衝突更為嚴重,
還會被社會推向道德的審判台。
前幾天,
武志紅髮表了一篇關於「原生家庭論」的文章,
在文章里提到了原生家庭論所引發的爭議,
我是原生家庭論的支持者,
所以無論它存在怎樣的爭議,
我堅持相信,對當事人有幫助最重要,
所以關於小三,
我還是想從原生家庭的角度去朔源。
其實,成年之後的幾乎所有「模式」,
都可以在我們的童年找到相對應的「影子」,
比如童年懼怕父親,成年便容易懼怕權威;
比如童年充滿愧疚,成年便容易迷戀委屈;
如果「小三」成為了一種「模式」,
那麼,在她們的童年,又有著怎樣的影子呢?
其實很好找到根源。
如果一個女孩子很容易愛上已婚的男人,
就意味著她的潛意識記住了,
類似的男人給自己的那種美好的感覺。
在每個女孩子成長過程中,
她們遇到的人生中第一個已婚男人是誰呢?
是的,那就是她的爸爸。
在一個女孩子的童年,
如果能夠得到爸爸的充分的愛,
無疑,她是幸運的,
她將會充滿女性的柔美,
就像我的那位案主一樣。
但是,如果這份父愛超越了父愛的界限,
變成一種「變質」的父愛,
就非常危險了。
父愛超越了父愛的界限,
父女,就變成了「伴侶」,
孩子,就變成了父母之間的「小三」。
什麼叫做「父愛超越了父愛的界限」?
爸爸,首先要愛的人,是自己的妻子,
其次才是女兒,因此,
理想的家庭序列,是爸爸媽媽站在一起,
孩子和自己站在一起。
而父愛超越了父愛,
就會變成是爸爸首先愛的是女兒,
其次才是自己的妻子甚至不愛妻子,
家庭序列就會變成,
爸爸和女兒站在一起,
媽媽和自己站在一起。
於是,女兒的身體,
也就是女兒的潛意識,
記住了被爸爸,實際上是「伴侶」,
無條件的愛著的感覺。
同時,由於「我搶走了媽媽的男人」,
她還記住了對媽媽的那份巨大的愧疚和自責。
長大以後,會發生什麼呢?
由於潛意識之中的戀父情結,
她們總是會被那些像爸爸一樣的男人所吸引。
相信我,男人在結婚之前,
很難真正的成熟起來,像一個爸爸一樣。
因此,像爸爸一樣的男人,
幾乎都是已婚的男人。
你可能會問:
「為什麼是已婚的男人?」
「為什麼不是離異的男人?」
問題出在「對媽媽的那份巨大的愧疚」。
那是她們的身體同時記住的感受,
與爸爸的無條件的愛,同時記住的。
潛意識不具備分辨能力,
它無法分辨爸爸的愛,
和伴侶的愛之間的區別,
也無法分辨對媽媽的愧疚,
和被爸爸愛的感受的界限。
所以,像爸爸一樣的愛,
和對媽媽巨大的愧疚,
同時成為這些女孩子們對感情的需求。
離異的男人,
或許能夠給到像爸爸一樣的愛,
卻無法令她對另一個女人心存愧疚,
只有仍然在婚姻裡面的男人,
才能夠同時滿足她的需求。
這也解釋了,
為什麼她們冒著被人說三道四的風險,
卻又總是不願意讓對方離婚,
給自己婚姻呢?
因為,那份巨大的愧疚,
讓她們無法承受,卻又無法割捨。
這似乎很難理解,
但稍微認真覺察一下,
便不難發現,
很多時候,
我們並不喜歡傷感的情緒,
卻又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就跟那些女孩子們面對愧疚的時候一樣。
所以我需要提醒的是,
孩子在童年需要經歷「三靠」:
第一靠,靠向自己的媽媽,
我們的生命,關係,都是從媽媽開始的。
然後,孩子會告別媽媽,
靠向爸爸,
孩子們通過爸爸,鏈接外面的世界。
接下來,很重要的第三靠,
男孩子,會留在爸爸那裡,
走向自己的人生。
女孩子,會放棄爸爸,
轉頭靠向媽媽,進而走向自己的人生。
所以,家庭序列會成為:
爸爸和兒子站在一起,
媽媽和女兒站在一起,
這樣的孩子,將會表現出驚人的成熟與獨立。
可是多數家庭卻變成:
爸爸和女兒站在一起,
媽媽和兒子站在一起。
其實這本來沒什麼問題,
問題是,我們竟還在為此沾沾自喜。
作者簡介
彭浩:十分浩學創始人、國家級心理諮詢師、國際NLP導師、《Una!Una!》兒童心理自助繪本作者。
彭浩導師是少有的理論架構與個案治療並重的心理導師,長期從事家庭教育個案輔導諮詢。他同時在全國各地開展教學和輔導諮詢工作,幫助了無數家庭和孩子。
推薦閱讀:
※假期怎麼才能充實?怎麼才能克服懶惰?
※好大學對未來很重要麼?
※倔強的成長
※家庭教育中,父親重要還是母親重要?
※【醒學教育】讓孩子喜歡上學習不是件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