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差異帶來大問題—出國應該如何克服文化差異?(一)

作者:路遠。原創作品,轉載請聯繫授權。

海外文化的適應,生活的適應,學業的適應,這些是本系列文章的主題。我們來談問題,和如何解決問題。但是在談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出去留學?我們的父母為什麼捨得讓我們的孩子出去留學?

目前的社會形態讓我們的留學趨勢變的低齡化。

基本上現在出去的孩子們,年齡集中在十四歲到十九歲之間,當然更小的也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出國,他們都帶著父母的期望,帶著自身的使命。要到海外去,遠離家鄉遠離父母去完成他們的學業。去開拓他們的生存發展空間,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的孩子們到底是去做什麼?

我們經常跟孩子們說,你們出國之前和出國之後的每天早晨晚上都要不斷問自己,我們為什麼出國?我們出國做什麼?我們準備怎麼做?所有的過程,所有的問題,都是有前提都是有目標的。

那麼孩子們在出國之前也必須做幾個方面的準備:一、調整好心態,擁有一個能夠獨立面對完全的陌生化環境這樣的心態。二、清晰自己的目標,讓自己明白讓自己知道「將來你想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將來你想從事一個什麼樣的職業、將來你想做一個什麼樣的專業、將來想進些什麼樣的大學…」。所以我們對孩子們的目標要求就是階段性目標:大學目標和長遠目標、生活目標的結合。

對我們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目標的形成是要有過程的。可能很多家長會說。我們的孩子才十二三歲、十四五歲,他們現在很迷茫,沒有目標。這個是正常現象,但是在目標不清晰的時候他不可以不思考!所以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們在決定出國之後,就要不斷去思考。

所有出國的孩子們他們剛開始考慮到出國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的想法,他們的思想是比較樸素比較簡單的。大部分孩子想出國基本上是建立在兩個大前提:第一個就是覺得國外有新鮮的,有好玩兒的有先進的有吸引他們的東西;第二個就是逃避,逃避國內的應試教育體系和他們學業生活各方面遇到困難,這個是他們出國之前的想法的一個樸素點。但是一旦決定了出國,那這個想法就不能集中在這兩點了。就一定要集中在未來的目標上面,我們要求我們的孩子們第一。一定要給自己制定一個大學的目標,無論出去是從初三高一,高二還是高三出去,都一定要給自己定一個大學目標。想學一個什麼樣的專業,想上一所什麼樣的大學,現在要做怎樣的準備。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時間規劃,所有的問題發生在目標清晰之後,就比較容易解決了。

那麼我們孩子們出國之前除了心態準備、目標清晰之外,一定要在各個方向上,各個層面上尤其是發自內心的這個內在驅動力方面一定要讓自己行動起來。我們也經常看到一些孩子天天喊著我要去美國、我要去英國、我要上哈佛上劍橋,但是天天睡大覺,這是實現不了目標的。所以我們要求我們的孩子們「有了良好的心態、有了清晰的目標要積極的行動!」。那麼很多時候,對於我們的目標實現來說,行動一次是不夠的,一天是不夠的,一個月是不夠的,一年也是不夠的。必須要堅持,所以對我們的孩子們我們不斷告誡他們心態——目標,行動,堅持

當孩子們有了目標,有了行動力,那麼也安排了適當的渠道出國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再來考慮,他們可能面臨什麼樣的環境?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問題?在這些問題發生的時候,我們父母要處在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所有這個年齡段——十四歲到十九歲之間年齡段的孩子們出國遇到的問題,主要就是我們到了外環境裡面之後,原有保姆式教育形成的一些思維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到了新環境裡面產生了一些摩擦點。

一些問題的發生,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層面。

一,孩子們多是獨生子女,出國之後到了一個寄宿家庭,到了一個新的平台上,我們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之間的問題。

二,孩子和寄宿家庭的爸爸媽媽之間。寄宿家庭的家長他有其監管職責。他管理孩子們的學業生活以及日常的行為,所以這也是很容易產生摩擦點的一個所在。

三,孩子們到了學校之後,跟學校的同學、學校的老師、學校的教學環境產生摩擦的。那麼這些摩擦在這個學業適應之後會慢慢消失。相對前面兩點的話,這一點的摩擦點是相對比較容易消除和適應的。

四,孩子們到了一個新的環境裡面,跟純粹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時差等等這些文化方面的因素產生的摩擦點。

這四個方面基本上在所有矛盾點裡面佔百分之九十以上。

所有孩子們出國的時候,都會遇到方方面面的問題。開弓沒有回頭箭,從出國的第一天開始,他就要開始獨立的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語言環境,陌生的目的地,不同的時空,不同的生活場景,不同的家庭環境和不同的學校環境。

孩子們在海外學業和生活的過程當中,因為某些方面的參與度導致的一些問題點,主要集中在譬如說時差、教學環境、飲食文化的差異,家庭文化的差異、語言表達的差異、家長期望值的差異、行為準則的差異、禮儀習俗的差異、宗教文化的差異…但這些差異都會在將來的歲月當中慢慢去適應。慢慢去解決,慢慢去成長,慢慢去找到自己的目標。


推薦閱讀:

如果這個學生殺鮑老師沒有得逞,反過來被鮑老師殺死或者被殺傷,鮑老師算不算正當防衛?
武訓是個怎樣的人?
Be yourself,那究竟yourself 怎麼計算?
如何不讓孩子沉迷電腦?
如何看待「出於個人的報復心理,舉報別人的大學選修課代考行為導致涉及代考兩人被退學」這種做法?

TAG:文化差異 | 留學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