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不應該把GDP做得太高? | 陳經
關注風雲之聲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
搞經濟,就應該先好好乾活建設祖國,勞動後再消費享受勞動成果,這就是投資先於消費的道理。另一方面,也要照顧窮人限制富人,這就要幫助窮循環改善循環,限制富循環惡性發展。中國正在開始認清這個道理,並且有條件在全球率先對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作出反思。
——————————————————————————————————————
本文寫於2009年12月
(一)人均GDP越高越好么?
2006年,我預測說名義GDP超美也就是20年時間,當時應該還能嚇嚇人。天涯有一個有趣的貼子:駁雪亮軍刀「中國GDP2030年超過日本」論。這個貼是2005年初寫的,作者的意思是2030年超不過日本。現在看來駁與被駁的兩人都錯得離譜,至遲2010年就超過了,那個貼也成了經典鞭屍貼。
現在要再來說20年名義GDP超美,已經不算啥了,類似的論斷出來不少。我得出這個結論以後,看著中國以美元計的人均名義GDP,從2002年的962美元迅速變成2008年的3315美元,再看國際國內一些怪現象,實在覺得GDP這個東西很荒唐。主要是兩個問題:
1. 六年中人均GDP變三倍還多,但生活感覺好了多少?很多人都意識到了問題,社會分化很大,有好有壞。六年中許多普通人都暴富了,房子股票掙大的不少。但另一些人生活壓力很大,收入不行,房價猛漲,生活質量糟糕。以80後城市年青人為代表,許多人怨氣衝天。這是說個人的實際生活水平。
2. 人均GDP高,產業競爭力就強么?中國應該還是說得過去的,產業競爭力非常強,但正好是一個「反例」。看許多人均GDP比中國高不少的國家,我早就發現了,從產業角度上不值一提。這些國家人均GDP高有什麼意義?這是說國家競爭力。
這兩個問題說明,人均GDP高低與個人生活水平、國家競爭力並不是線性關係,不一定是越高越好。當然,低也有低的問題,人均GDP太低的國家問題更不得了。我是要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中國是可以到2020年把人均GDP做上一萬多美元,一不小心就會做上去。但綜合考慮人民實際生活水平與國家產業競爭力以後,是不是2020年就要這麼著急把GDP做那麼高?把問題放到2020年,因為這是中國許多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目標年。
我先把結論說出來:中國政府應該動用強大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實力,在國際國內壓住人均名義GDP的高速增長,爭取在2020年把以美元計人均名義GDP控制在一萬美元以下。在國際上要實現人民幣對國際主要貨幣的有序貶值,高中低各級產業全佔住,穩步提高各級產業的國家競爭力。可以在人民幣自由兌換以後,以市場化的手法有序貶值,政府可以賣出海量人民幣打低匯率,將收到的海量外匯賣給國內居民,實現藏匯於民。在國內,要壓制各級地方政府的GDP增長衝動,從經濟的本原出發,切實搞好對人民生活與國家競爭力有實際意義的基礎設施與產業。如果中國政府能夠轉變發展思路,大力推進各項結構化改革,則中國還有希望在2020年把人均GDP壓在一萬美元以下,否則將無法避免這樣的慘劇發生,大大損害中國的國家實力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進攻性生產力與GDP模式
經濟學的某種定義是,研究有限資源分配的學問。社會如何獲得資源、開發資源、分配資源。因為有限,所以要研究。
世界各國的經濟狀態可以這樣理解:在國際社會中混,看歷史運氣好壞,就有了一個國際資源分配地位。根據國家能力,有兩種國家。大多數國家就是本國這塊地盤,國土大小雖然沒有變化,但控制的經濟資源卻不斷縮小,我們可以稱為C類國家。少部分國家有能力去占別國的經濟地盤,控制的資源遲早會發展到比本國這塊地要大。這少部分國家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雖然在外面佔了地盤,但也在慢慢或快速縮小的,這是B類國家。一種是占的地盤越來越大的,這是A類國家。
C類國家一般就永遠是那個地位了,忽然變成A類國家十分罕見,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是C類國家。西亞一些石油富國雖然很富,但也是C類國家,算不上發達國家,就是這個原因。B類國家和A類國家有時會換來換去,一個A類國打仗輸了或者經濟危機了就變B類,努力以後又可能變回A類國。發展中國家裡,中國顯然是A類國家,印度應該也能算,再就不好找了。巴西俄羅斯資源豐富,東歐一些國家人均GDP比中國高多了,也只能算是C類國。發達國家以前都有過當A類國的發展史,現在就許多掉到B類了。
由於發達國家猛當A類國的歷史很長,地盤劃得基本差不多了,後來就不是太猛了。擴地盤停下來了,當C類國出現危機,發達國家又A它一下。2008年,美歐等發達國家出了大危機,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現在的國際局勢,就只有中國是響噹噹的A類國家。印度勢頭其實還可以,但擴張勢頭比中國小多了,主要還是自己這片地,有時說它是個C類國也可以。發達國家基本都成B類了。現在中國主要是到C類國家去找地盤,也有時到B類國家去弄。
C類的國家的GDP模式很簡單,就是開發分配自己這一塊地的有限資源。有些分得非常不公平,有些還算過得去。根據地盤衰減速率、人均資源多少、穩定建設年代長短,人均GDP就從數萬到幾百美元各有不同。這類國家的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發展不出進攻性的經濟生產力,做得好的就有些自主開發分配資源的產業,做得不好的連自主開發都沒有。這種模式做到上萬美元人均GDP也沒有什麼奇怪的,但人的生活模式、國家產業分布,就千差萬別。一致的特點是,由於進攻性的經濟生產力極弱,消費佔GDP的大部分。
B類國家是發達國家,有相當厲害的進攻性經濟生產力,全球化大公司不少。進攻性生產力,有文化、政治、軍事、科技、金融、商業模式等等,非常複雜。但也就那樣了,進攻性生產力升級了幾次,打打停停,現在停下來了,暫時看不到大規模升級的前景。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思路大方向是對的,要發展進攻性生產力,不過方法不太對頭,基本失敗了。只有中國在改革以後,發展出了強大的進攻性生產力,成為獨一無二的A類國家。發達國家歷史上當A類國家的歷史也很長。在飛速發展階段,A類國家GDP的特點是,投資佔GDP總額很大的比例,等穩定下來,消費就佔GDP的大部分。現在中國就是投資佔GDP高達50%以上,被說成一個大問題。其實問題是有,但更是進攻性生產力的證明。沒有進攻性的生產力,瘋狂投資是不可持續的,這是許多人說「大泡沫」的根源,懷疑中國靠投資撐GDP增長不可持續。而中國由於是在通過投資發展進攻性生產力,實現了正反饋循環,所以大比例投資持續了很多年,許多人想不明白。
現在中國有強大的進攻性生產力,這是一個事實。中國不賣資源,積累起世界最多的外匯儲備,在全球到處賣東西,不靠進攻性生產力根本不行。也不光是靠人工便宜世界工廠,文化、政治、軍事、科技、金融、商業模式,雖然弱點很多,但也有相當的實力。
當前中國的問題是,有進攻性的生產力,而且正在加強,但現有地盤不足。13億人,地盤不夠,資源不夠分配的。有兩種發展方向,一種是做高人均GDP,那就是轉向消費模式,按C類國家的辦法分配有限資源,提高消費佔GDP的比例。我認為做到上萬美元人均GDP不成問題,但這種經濟模式有許多問題。一種是以繼續發展進攻性的生產力為核心,一邊加強實力一邊多佔地盤,埋頭干到2020年。這種模式與第一種靠消費做高GDP是有矛盾的。
(三)人均GDP快速增長兩階段
從社會經濟活動開始,到GDP數據出來,最後一道手續是統計。這方面我們會深深感覺到各國的統計是怎樣一種胡扯,有所了解的人越來越多。這種胡扯,包括匯率、物價調整、統計項增減、、離譜的估算等等,兩個國家類似的人均GDP,其經濟形態卻可能差距極大。關於GDP統計,看看老廣的GDP貼,明白統計比較是一種胡扯就行了,不用搞得太清楚。如果只看人均GDP數據,不可能發現中國幾乎是現在唯一的A類國家。我們需要破除統計的迷霧,揭示GDP賴以生成的真正內在模形,而不是去把GDP統計搞得如何精確。
GDP形成,可以從貨幣循環以及產業的角度來看。按照我說過的資金河流網路模型,資金在網路中循環流動,推動做事,GDP就形成了。我提過中國的網路有「窮循環」與「富循環」,其實世界各國都差不多,無論窮國富國,都有明顯的「窮循環」與「富循環」。香港這樣人均GDP高達2萬多美元的社會,貧富分化卻非常嚴重。
我的結論是,GDP主要是靠窮循環表現出來,但它的推動力,卻是富循環。由於窮循環人比富循環多得多,人均GDP主要由窮循環的狀態決定。但窮人過的是什麼日子,在一個什麼樣的財富水平上循環起來,就是富循環的狀態決定的。換個說法,窮人過什麼日子,是由一國的精英與富人決定的。富循環是如何決定窮人的生活的?
比如說,香港的精英與富人,主要就是搞房地產與金融資本市場,再加上一些貿易,幾乎沒有工業。那香港的窮人就是圍著這些產業轉,人均GDP不低,過得卻並不好。富人集團決定房子的供給量,決定食品原料的進口價格,決定汽油費車位費。香港是資金自由來往,但建房、買肉菜、買汽油,這些具體經濟活動卻不是自由的。從深圳大規模買便宜肉菜汽油到香港,是走私會被查。窮人的衣食住行,除了低檔衣服比較隨便,都由富人集團控制了。香港窮人買房要欠一輩子的債,外出吃飯消費不低,買得起車用不起,富人集團早就這樣決定了。富人集團如果有「良心」,會在這個框架內改善窮人的生活,建廉租房,把公共交通發展好,建起公共醫療體系。但要過上好生活,只有進入富循環才可以,這卻是小概率事件。所以窮人生活壓力還是很大,30多不結婚是常態,生小孩養不起不願意生。香港人均壽命不錯,但精神狀態並不好,窮人壓力大。為什麼富人集團要搞得窮人這麼痛苦?因為富人集團在本地弄不出工業,靠全球轉口貿易其實也不是長久生意,沒有錢到外面去換資源,只好靠本地房地產發展經濟。
其實香港也有過工業,出口加工做得不錯,轉口貿易由於大陸的幫助也紅火過很一陣。所以那時連窮循環的狀態也持續改善。香港人均GDP有一個快速增加的過程,後來停了十多年。我上面說的是停滯後的狀態,其實那個快速增加過程更值得研究,因為中國的人均GDP正在快速增加。
起初的快速增加階段,是富循環靠出口工業、轉口貿易、影視製作這些「進攻性生產力」帶動的。這個階段是真正的繁榮,各方面事業「全面發展」。富循環里的人在琢磨做東西、開拓市場,窮循環里的人工作機會多,努力幹活加薪升值。產業起來了,就都有了。那時香港包括電影電視劇在內,還是有不少好東西的,對中國起的作用也不小。發達國家也差不多,都有靠發展「進攻性生產力」帶動經濟增長的好時候,人均GDP快速增長,窮循環的實際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
人均GDP快速增加的第二階段,這時「進攻性生產力」發展得差不多了,佔地盤有一陣子了,產業上升勢頭其實弱下去了。但人的心氣很高,占著好產業,收入快速增加,對未來的預期不錯。預期不錯,就會更多考慮置辦家產享受生活。這時社會的焦點會轉到消費與炒房炒股,有餘錢搞這些事的人多了,消費繁榮,房產股票快速升值。人均收入也快速上升,因為人的預期高了,社會保障也好了,低工資的工作沒人會幹。人均收入增長快,通脹就會上來,因為通脹主要是服務費用決定的。匯率也會上來,因為「進攻性生產力」代表的產業在國際上競爭力強。第二階段的人均GDP增加非常快速,比第一階段快得多。因為房地產與消費帶動經濟增長是很厲害的,人均收入增加帶動通脹快速增長,匯率又升值,以美元計的人均GDP沒幾年就會翻倍。由於這時基數也大,人會感覺人均GDP的增長全是這一階段來的,第一階段的增長反而沒啥意思了。
一個經濟體有那麼40-50年以上的穩定發展,就可以第一第二階段都走過了。第一階段先發展進攻性生產力,帶動人均GDP增長。然後進攻性生產力穩下來了,就進入第二階段快速增長。第一階段完得越早,就越早進入第二階段。有許多國家比中國人均GDP高,那是因為它們比中國更早進入第二階段。
(四)投資快於消費增長的GDP發展模式
上節的GDP兩階段高速增長,在中小經濟體的發展過程中比較清楚。中小經濟體人不是太多,內部經濟環境差異小。大眾面對的是差不多的經濟發展背景,心態比較一致。
中國人口特別多,面積也不小,地區差異非常大,上述的兩階段高速增長模型不能簡單應用。為了說明問題,可以把中國城市按發展程度分為一二三線,把與GDP相關的房價、居民收入、物價體系等特點列一下。農村人口不斷轉移出來,GDP佔比也少,先不考慮。
------房價------居民收入------物價體系------產業競爭力
一線城市--高------高中低------高中低-----強
二線城市--中------ 中低--------高中低-----中
三線城市--低--------低---------高中低-----弱
一線城市的房價全是高的,價格最低的房子也不比二三線的高檔房便宜。居民收入說的是一般人,不是指資本家富人。一線城市居民收入高中低各層級都有,已經有不少人的收入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因為一線城市控制的一些產業,其競爭力在國際上都算不錯的。但由於一線城市人往裡進,人口密度大,中低級收入的人數更多。物價體系也是高中低三級都有,各人根據收入層次選擇不同價格檔次的商品與服務。
二線城市房價也漲起來了,但還不是太離譜,算中等。普通居民收入高的就非常少,主要是中低級收入,因為產業競爭力只是中等。物價體系仍然是高中低級全有,因為商品是全國流通的,高檔轎車、奶粉到處都有賣。
三線城市,房價其實不高,買房壓力不大,只是關注的人不多。因為沒有什麼強大產業,當然主要是低收入。和二線城市一樣,物價體系也是高中低三級都有。
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現狀羅列。因為中國內部人口與資金、產業都是可以流動的,一二三線會互相影響。大眾化社會商品是市場經濟,全國自由流通,所以一二三線城市都是分級物價體系,只不過比例各有不同。這一點無法改變,各地不可能象香港那樣立一個邊境,然後大米、汽油等商品是深圳三倍價格。內地城市這麼做,會被套利行為衝垮。所以,物價體系是全國統一大市場。
房子搬不走,所以一二三線城市價格差異極大。產業競爭力,由於馬太效應,以及各地民風政策資源等因素,時間一長也拉開了差距。居民收入這塊,人員流動較為自由,但也不是說走就走,算是半流通。收入低的人會從二三線城市所在區域,流到一二線城市去,加入一二線城市的低收入群體。
這樣一個結構,沒有辦法像中小經濟體那樣第一第二階段快速增加人均GDP。一線城市本來可以進行第二階段,靠服務業提高人均收入。從北京上海的發展水平來看,關起門來提高服務費與物價,做到3萬美元GDP問題不大。但是人往裡進,根本搞不成。香港要是開放人隨便找工作,商品隨便進,產業競爭力到是能上來,人均高GDP會立刻崩潰。
也就是說,一線城市的物價與居民收入,也只能跟著全國的步子走,並不能先富就人均GDP先變發達。只有房子由於不可遷移,可以提前炒到發達經濟體的水平。北京上海的房價和香港東京已經可比了,雖然還是要低一些。房價收入比奇高,一線城市的高房價看上去是令人髮指的大泡沫。但從炒作模式來看,還沒有到香港日本的高峰水平。香港炒房最火的時候均價8萬,富人都瘋得借大錢炒房破產。北京上海的高價房子買家主要是兩種,悲慘的自住型拚死買,財大氣粗心態穩健的買來保值,超過自身能力刀頭舔血借大錢炒房的不多。銀行放貸數量雖然多,但房產銀行評估價偏保守,並不跟著市場價走。以後即使房價跌了,估計斷供率也極低,兩類主流買家都不會斷供。
事實說明,中國發展到這階段,是房價先上去,可以「富地先炒」。全國富人都去炒,「就高不就低」。居民收入與物價體系就由於地區差距,就只能「就低不就高」,一線城市也不能自己先「全民增收」。這樣中國就沒有清楚分明的第一第二階段,GDP是越來越高指數增長,人均收入只能自然增長,遲遲無法上台階。
GDP為什麼能快速增長?因為國家生產力確實是突飛猛進,基礎設施與產能投資、社會商品產出,都是快速增長,這是擋不住的。但人均收入被地區差距拖後腿,無法全部快速提高。人均收入不猛增,消費增長雖然也不算慢,但就不是超速增長,也落後於GDP的增長。消費落後於產能增長,又得靠出口消化巨大產能。還好中國的「進攻性生產力」發展得不錯,這條路還算走得通,只是把別人擠慘了。
現在更進一步,由於發達國家也垮掉了,靠出口消化消費與產能的缺口不行了。就算出口恢復增長,產能增長得更快,不是辦法。理論上只好靠國內消費來補缺,這也不可行。因為收入沒法快速提高,除非白送,不然賣不出去。收入沒法提高,這很明顯,那麼多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怎麼大幅提高人均收入?我也不知道有啥辦法,我可以肯定中國的人均收入就是會被拖低。這不是說國內消費不增長,其實增長算全球最快,但產能還是會比消費增長快,缺口始終在。那麼怎麼辦?這是從來沒有過的怪事。
靠出口不行,靠消費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人又要就業,生產力會大發展。其實解決辦法明擺著,就是加大投資。GDP等於投資加消費加出口,既然GDP自然增長率高於出口與消費增長率,只有靠投資增長來補這個大缺口。這是離經叛道的結論,理論上投資從來都是為了未來的消費,這樣搞的話,投資佔GDP比例越來越高,經濟學家全會嚇死。但中國這些年確實就是這樣,我得不出其它結論。
中國的投資增長快過消費增長,這是自然形成的,中國的GDP模式自然就是這樣。原因是人口眾多地區差距大,以及生產力快速大發展。發達國家歷史上有時也這樣,不過時間不象中國這麼長。原因是,要麼人比中國少多了,要麼地方不大,或者二者同時成立。
由於投資註定快於消費增長,所以中國只能這麼怪怪地發展。現在到了矛盾直接擺到檯面的時候了,北京上海房價太高只是小問題,怎麼處理投資才是大事,我們需要解決方案。
(五)痛苦型與浪費型GDP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消費佔中國GDP的比例從高於6成降到了不足4成。近20年的年均GDP增長率約是10%,如果消費佔比從60%降到40%,大致相當於消費增長率為8%,低兩個百分點。無論如何,8%的消費增長率在世界上都是最高的,這也符合我們的日常觀察,中國消費的升級速度是世界最快的。
之所以佔比越來越低,不是因為消費發展得不好,而是出口與投資發展得更快。這恰恰是中國的一大優勢,有多種好處。世界各國投資與出口增速快於消費,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也持續時間不長。只有中國投資與出口有長達20年的持續快速增長。投資增長快於消費的好處主要有:
1. 投資完成於低成本時期,搶時間。
這有兩方面因素。一是世界各國爭搶資源,資源價格是長期上漲趨勢,越早快速發展成本越低。二是本國人力成本、地價成本,也是越來越高的,越早投資成本越低。印度落後中國經濟的年頭並不算多,也就是10-20年。但發展成本已經高上去了,人均GDP也上1000美元了,相當於中國2002年的水平,但能夠完成的投資差太多了。
2. 投資快於消費,有利於產業競爭力
一個家庭如果先顧著消費而不是投資增強掙錢能力,人們一般不看好其未來的「錢景」。中國產業競爭力越來越強,顯然投資增長大於消費是一大因素。被罵了這麼多年,2008年一出事,還是中國挺住了。傳說中的投資不可持續沒有發生,消費不可持續的到是大把。
以上兩個原因,就足夠我們理解,投資增長高於消費並不是壞事。投資快於消費增長,注重實質競爭力,壓制人均GDP,這其實是個成功經驗。中國過去20年雖然人均GDP增長很快,但其實仍然是被壓制了。中國人均GDP受壓制很容易看出來。有許多國家人均GDP比中國的3000美元要高許多,但無論是實質生活水平還是產業競爭力,和中國都有差距。
看到許多不怎麼樣的國家都差不多搞上一萬美元的人均GDP,很多人覺得中國把GDP做到上萬美元太容易了。確實很容易,我覺得一不小心就會弄到上萬美元去。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值不值得這樣做?這裡我們需要破除人均GDP越高越好的錯誤理解。人均GDP可能有很多有害成分,並不是越高越好,要看它的具體構成。
最典型的就是高房租,這個東西據老廣說,佔美國GDP的10%。香港的房租是深圳的4-5倍,這也是GDP。這種GDP越高,社會越痛苦。這相當於把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弄成高物價,由於這些東西佔通脹的權重只是一部分,經通脹調整以後GDP總量還是會大增,匯率再升值,以匯率計GDP自然就大大增長了。這類GDP可以稱之為「痛苦型GDP」。
另一類GDP,其實就是浪費。家庭游泳池燒電弄成恆溫,夏天大開空調覺得冷,冬天大燒暖氣覺得熱。幾步路都開車。什麼商品都一堆包裝紙弄得花里胡哨。家裡鋪地毯,沒多久就扔了換新的。幾塊錢就能治的病,折騰各種新葯貴葯往上招呼。小孩學慣用具與資料越來越多,學的本事卻不見多。這類「浪費型GDP」,其實提升人的幸福感覺並不多,創造的GDP數值卻不小。
痛苦型與浪費型GDP一多,GDP數值弄上去並不太難,實質卻並不怎麼好。中國如果大力發展這些痛苦型浪費型GDP,人均GDP上萬美元只是時間問題,2020年肯定能到,很可能提早。但靠痛苦型浪費型GDP搞到上萬美元,有什麼意思?真搞上去了,就太慘太可怕了。
不要以為這不可能,真搞起來,市場的力量是強大的,被資本主義自然規律帶動,痛苦型浪費型GDP很快就會大發展。現在已經有這種跡象了。一堆年青人合租擠在大城市的小房子,有什麼幸福可言。富人引導的消費標準也是越整越高,房子總想住更大。輕便簡易的電動助力車禁掉,小排量車再小也要燒油。結婚要求越來越高,排場越來越大,找老婆或者嫁人越來越難,男女互相看不順眼。
往這條高GDP路子走下去,很自然,然而真不是什麼好生活。問問四小龍的青年人,GDP挺高,生活幸福么?只不過是少數有錢人幸運兒爽得很,人民大眾壓力大,一肚子氣。中國要是短期內真的把人均GDP搞到上萬美元了,十有八九就是靠這種邪法搞上去的。到時就等著各種人間慘劇加倍上演吧。可能到時人也習慣了,麻木了,以為生活就是如此。耗盡一生辛勞,買個小房,掙不來大錢經常吵架,小心翼翼害怕失業,生活沒有夢想只有卑微。
這是民眾生活,有時GDP越高越痛苦越浪費。在產業競爭力上,更成問題,高GDP並不一定代表高競爭力。為了應付痛苦與浪費GDP,經濟運行成本會急劇上升。香港搞製造業已經不可能了,地租與人工成本一算,立刻完蛋。高科技也未必有,只好繼續發展痛苦型浪費型GDP,惡性循環。最後弄得高不成低不就,社會發展潛力耗盡,競爭對手摸上來,只有等死。
中國以前一直壓著這些痛苦型浪費型GDP,先考慮投資提高競爭力,是一個好經驗。總的來說,20多年的效果不錯,人均GDP還沒有弄得太高。到2002年,人均GDP才1000美元,其實民眾實質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發展潛力極大,產業競爭力很強。這人均1000美元完全用不著自卑,很實在。
2003-2009年,人均GDP上得很快,翻三倍不止了。但痛苦型浪費型GDP也出來了,雖然並不是全部。很多人直覺地感覺到,國家GDP增長非常快速,心理卻非常恐慌,比2002年以前要慌得多,還看不到出路。這還只是開始。如果真的從3000多再短時間翻三倍上萬美元,就等著痛苦與浪費翻 N倍吧。
當然,這六七年主流還是國力上升,投資提高競爭力一直沒有鬆勁,只是出來一些不好的苗頭了,要警惕。為此,中國應該放棄人均GDP快速增長的虛幻快感,一面總結前面投資提高競爭力的經驗,一面注意自己與其它經濟體發展痛苦型浪費型GDP的教訓。在這個基礎上,合理引導轉向健康的GDP發展模式。
(六)以發展窮循環為中心的GDP模式
前面幾節,我們討論了幾個關鍵問題。
1.進攻性的生產力很重要。
2.富循環決定窮循環的生活,導致GDP兩階段快速增長。
3.中國投資增速高於消費是自然傾向。
4.短期高增長可能是靠發展痛苦型與浪費型GDP。
中國現在正是關鍵的時候,我感覺發展方向還不很清楚。比如現在人覺得人均一萬美元GDP很容易了,但到時是個什麼生活狀態?具體怎麼達到那個狀態?我相信,不容易說清楚。說容易的,看看現在收入不高的大學生,進城的民工,靠誰給他們加工資?這可是幾千萬上億的人口。
總理任上這幾年GDP增長率提高到10%以上,各類經濟數字非常好,國際地位快速竄升,卻被認為不懂經濟。一個重要原因是高房價,許多年青人非常憤怒,但它是表象,有更深刻的內在原因。我認為其根源在於出現了明顯的窮循環與富循環,貧富差距迅速擴大,在富人看來房價並不高,在窮人看來卻已經高不可攀。有些人說得更嚴重些,說這是權貴資本主義。這些輿論雖然過於簡單,卻也事出有因。按這個勢頭髮展下去,中國可能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人均GDP快速提高靠的是痛苦型與浪費型的GDP,普通民眾生活感覺並不幸福,富人窮奢極欲。國家經濟實力虛胖,進攻性生產力提高不多,應對危機的能力下降,內部卻生出大弱點。再過一些年頭,一旦情勢不利,就有可能出大事,在長期快速發展後,忽然出現嚴重的倒退。
許多人老早就認為,這是註定發生的,由於老不兌現,只得把發生日期不斷推後,淪為笑談。這是小看了中國應對危機的能力。中國的進攻性生產力在大發展,政府控制的財富佔全社會財富的大部分,如果把這算成全民的,貧富差距就還不算太嚴重。中國也不是不出事,各種亂子不少,群體性事件特別多,但政府都給壓下去了。連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全球金融危機,都應對過去了。但我們也能感覺到,現在深層的社會矛盾、經濟矛盾,越來越複雜,經常有走鋼絲的感覺,左一些右一些都成問題,需要不停權衡利弊決定政策。典型的就是高房價,就這麼漲上去當然不好,可打低也有大問題。
現在中國只是有一些不好的苗頭,還有得選擇。完全可以在認清經濟發展規律以後,找到健康發展的GDP模式,並強力推行,實現真正的復興。其實中央已經認識到了GDP增速過快的毛病,知道GDP不是越高越好,提倡要「好的GDP」,開始解決這個問題。由於還在實踐中探索規律,理論闡述與實際操作就並沒有很清晰的思路,這樣顯得「不懂經濟」也不奇怪。比如溫總理宏觀調控壓產能、大搞緊縮,卻又發現壓錯了,緊縮弄出了大問題,最後壓產能悄悄放棄,從緊縮跑到極度寬鬆,經濟運行出了很多大波動,社會心態浮躁,發展方向混亂。我們應該把這理解為尋找正確發展模式的努力,吸取經驗教訓。目前找到正確方向的條件慢慢成熟了,有幾個關鍵思路需要突破。
一個是代表進攻性生產力的投資,輿論總是一邊倒地說不能投資過多,GDP佔比過高,要讓位給消費,宏觀調控以前也經常打壓各類投資項目。中國投資厲害,消費相對弱,怎麼轉過去,很難辦,目前缺少有說服力的建議。另一個是貧富差距,覺得要幫窮人,但經濟增長又要靠富人。比如要求給窮人加工資增加社保,結果富人可能關廠去炒房,反而不妙。也就是說,怎麼處理窮循環與富循環,不太容易想清楚。目前就是目標提出來了,缺乏配套的手段,各種目標經常互相衝突。
我認為,關鍵是要「一個中心,兩個原則」。一個中心是「以發展窮循環為中心」,而非偏向富循環。兩個原則是,一是要靠投資,二是要靠政府主導,來幫助窮循環,限制富循環。要破除GDP發展靠消費、投資太高不行的迷思,敢於善於利用中國強大的投資能力,發展進攻性生產力。進攻性生產力好了以後,窮循環的消費發展起來並不困難,進攻性生產力不夠強大卻強行提高消費水平,是邪路。要靠政府主導幫助窮循環提高生活水平,而不是由富循環來決定窮人的生活,政府不能成為富循環的工具,應該扶窮抑富。政府要控制富循環發展浪費型GDP的傾向,要防止窮循環靠痛苦型GDP增長。為此,GDP增速放慢也是值得的。
當然,「投資」與「政府主導」這兩個原則目前爭議很大。投資過高一直被國際國內狠批,要求政府讓權給民營企業的呼聲也很高,一直是輿論的焦點。不過我們可以看出來,只有中國還在爭論這兩個問題,其它國家早就定型了。消費佔GDP大部分,富人精英借民主的名義操控政府,富循環惡性發展,剝削國際國內的窮循環。這是資本主義的固有弊病,只有中國還有條件當反潮流英雄。
搞經濟靠投資與政府主導,在中國其實是一種自然傾向,並不古怪,只是人們覺得沒見過。各地方政府都拚命拉投資,常駐京城跑要項目。政府情況好轉以後,勢力不斷擴張。這個趨勢集中表現出來,就是政府主導投資。安徽號稱拉了2.5萬億的央企投資項目,各地企業紛紛跪求央企收購。從輿論發展趨勢來看,我認為這個思路會勝利。其標誌有兩個,一是經過幾年宏觀調控的實踐,投資的地位大有提高,國務院發改委的思路也有所轉變,各種投資項目熱火朝天。另一個是「國進民退」,就如忙總說的,這是一夥60後主導的,要做大央企,理由是江浙廣東的富人集團搞生產效率雖然高,但靠不住。一些央企的短中期增長目標用正常經濟增長難以解釋,只能靠收購,正在迅猛推進。山西讓煤老闆退出,內蒙也要跟進。包括最近國企猛拍地王,插手房地產,都是這個趨勢的表現。目前是實踐先於理論,政府系統向來對理論興趣不大,在實踐中已經慢慢轉向了這個思路。從理論意義上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GDP發展模式,是現代社會經濟運行的創新。
地產商任志強說,他只為富人建房子。這不是他道德不好,而是資本主義的自然選擇,走得通而且能賺大錢。過去一段時間,整個社會都是如此,經濟資源圍繞富循環發展。中國要搞出口導向,向美歐發達國家的富循環提供生活用品,靠這個發展起來了。各地拉投資,對富人待如上賓,很多原則都不要了。政府勾結富人,共組利益集團,惡性發展尾大不掉。並且有人大造輿論,連國企也要賣給富人,核心領域向「民營」(其實就是富人)開放。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命脈都讓外資操縱了。中國始終在激烈爭論這些事情,一直有所警惕,但資本主義的經濟規律很強大。富循環玩的就是效率,在資本的推動之下發展壯大得很快,窮人的財富增長遠遠比不上富人。這樣下去,會發生什麼事情不難預測。人均GDP快速上萬美元,在資本主義經濟規律作用下,政府完全倒向富循環,加入其中徹底腐化。富循環空前強大,過著窮奢極欲的浪費型生活,窮循環空有上萬美元的「產業增加值」,卻被痛苦型的GDP折磨。這樣的中國,GDP可以超過美國,國家實力也會快速進步。但是這種崛起只能提供一些虛幻的快感,不會讓窮循環的老百姓真正感覺高興。
幸運的是,中國已經走上了獨立思考的道路,所有的對手都暴露了重大缺陷,不足為師,我們只能尋找自己的發展方向。中國應該一邊大幹投資增強競爭力,一邊由政府主導幫助窮循環,限制富循環惡性發展,我相信一段時間內會有這個方向的各種實踐出來。金融危機以後,我感覺政府的發展思路轉變很快,當然也是各種思路群魔亂舞空前混亂的時候,也許很快就到了正本清源的時候。
現在很多人感覺不好,因為當前正是過去偏向富循環發展道路的頂點。但是同時,輿論對政府勾結富循環的不滿情緒,也到了一個頂點。所以各種焦點事件,輿情洶湧,政府也不得不正視。重慶打黑,打擊黑社會並不希奇,各地打黑的報導多得很。因為打掉了很多政府內部人員,這才引發全社會一面倒的喝彩。這是正義的發展方向,輿論還要加一把勁,有了互聯網,戰鬥力也不可小視。中國的富循環還沒有完全搞定政府,雖然許多政府內部人員作為個體已經同流合污了,但畢竟黨和政府有大義在,資本主義法權並不成立,中國的「首富」可能是世界上被消滅最多的。政府工作報告、黨和政府的大會決議,上面都是好的原則,並不能認為只是蒙人。
政府如今實力也空前強大,對發達國家並不買賬,也找到了一些發展辦法,用不著靠富人投資。說句不好聽的,把富人的財產做掉,並不是多難的事。財政積極貨幣寬鬆,4萬億投資10萬億貸款大建項目,我認為大多數窮人是歡迎的,少數想在大城市買房的白領有怨言。這些投資,如果真按規劃落在實處,是能改善窮循環的生活水平的。過去幾年底層的生活水平也確實有提高,並不是胡吹。一般認為投資貸款過多,會通脹恐慌,事實說明,真正恐慌的是富人,窮人並沒有太恐慌,沒有屯積生活物資。目前高房價並不是全民炒上去的,北京上海的房子普通人早買不起了,還漲。它最大的意義是說明,富人恐慌了,沒有人相信現金了,所以不顧價值規律全款買並不怎麼樣的房子,企圖保值。還有股市裡的中小盤股,市盈率非常瘋狂,我認為應該看作富人私募的行為藝術,到並不一定是騙散戶接盤。山西煤老闆退下來,還有全國那麼多富人十幾萬億的存款,實際已經無路可去,才會想各種保值辦法。我曾經寫過一個《政府總是夥同資本家,把老百姓弄得沒錢》(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92372131303348),中國政府應該比這還厲害,需要的時候資本家也能弄得沒錢。郎咸平經常對民營企業家開宣講會,說政府弄得企業家掙不到錢,只好去瞎炒,就是這樣一種趨勢。
政府轉向幫助窮循環以後,人均GDP的增長慢下來,是很自然的。例如大建廉價房,讓窮人也有屋住,房價與房租都漲不上去,GDP增長自然就放慢。如果以後人口增長趨勢逆轉,高房價崩潰,GDP增長甚至有可能急劇下降。但這種下降對人民生活,綜合來說也許並不壞。匯率也會控制住,讓大量能力一般的窮人,也能從事中低級出口生產掙錢。中國還不能放棄這些產業,沒有這些工作更麻煩。中國實力強了,就瞪眼捆綁美元不升值,別的國家也沒有辦法。自從危機以來,人民幣匯率已經水平橫盤了一年多,還放話說要貶值。為了照顧窮循環,一些基礎物價就不能任由富循環炒上去。比如房租,按規律富循環是能根據窮循環的收入增加幅度,按比例收取剩餘價值的,窮人想擺脫規律,就得面對高房價的壁壘。政府如果把房租管住,富循環的炒房計劃就淪為搏傻瞎炒,而不是基於房租漲升預期的價值投資。基礎物價漲得慢,人均GDP上得就不會太快,但窮循環增加的收入就增在實處,生活水平提高得快。具體實踐我相信會有很多辦法,也許效果並不一定好,或者被群眾誤解。有時因為情勢緊急,可能也要暫時走回頭路。但只要指導思想明確,總會摸索出正確的辦法,真正幫助身處窮循環中的廣大人民群眾提高生活水平。
搞經濟,就自然而然的天理而言,就應該先好好乾活建設祖國,勞動之後再消費享受勞動成果,這就是投資先於消費的道理。另一方面,當然也要照顧窮人限制富人,這就要幫助窮循環改善循環,限制富循環惡性發展。這是自然的天理,因為資本主義在全球數百年的血腥實踐,在資本的邪惡推動下,卻偏向了富循環,走到了今天這個地步,全球到處充滿了不公不義。而GDP表面的高速增長,就是這種不公不義的包裝。發達國家的高GDP,看上去光鮮漂亮,窮人的生活也可以。實際是以發展中國家的慘狀為代價,發展下去,甚至發達國家本國的窮循環也被富循環害了。發展中國家也紛紛走上了這種包裝道路,近年來人均GDP增速很快的不少,實際只是本國富人的發展。
中國正在開始認清這個道理,並且有條件在全球率先對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作出反思。如果轉型成功,十幾年後,中國的人均GDP並不高,不超過一萬美元(假設美元不再大貶值),比中國高的國家會不少。但中國仍然可以自豪,因為中國的經濟成就與人民生活水平實實在在,並不需要用多高的人均GDP來說明。
讀者福利
送書福利繼續!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為風雲之聲的讀者提供5本《大國工程》,贈予留言點贊數排名前5的熱心讀者。點贊數統計截止時間:2018年5月8日晚7點,名單將在明日同檔微信中公布哦。
大飛機、高鐵、特高壓、港珠澳大橋這四項中國超級工程是如何決策上馬的?實現了哪些關鍵創新點?如何進行組織管理?如何開拓國際市場?如何與國際同行進行合作與競爭?經歷了哪些波折與困難?為什麼在中國能取得成功?在國內外產生了哪些帶動效應?如何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本書作者作為一名職業記者,深入第一線調研採訪,真實記錄了中國企業管理者、工程師、技術員、工人如何創造大國工程奇蹟,全面反映了中國自下而上的市場創新與自上而下的國家創新是如何同向同行的。可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書中講述了一個個關於科技和發現本身的故事,以及科技創新與社會、人類之間聯繫的故事,並試圖走進科學家、工程師們的內心世界,觸摸他們的思想活動。
歡迎您的評論!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筆名陳經,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員,《中國的官辦經濟》作者,微博@風雲學會陳經。責任編輯:孫遠
歡迎關注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點資訊: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頭條: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