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前夕,中國和日本的琉球之爭!
(節選自孔令堃作品《聽學渣講近代史》)
在十九世紀,歐洲人眼中的世界大概是個什麼樣子呢?簡單說歐洲人認為除了他們,世界上的其他地區和國家都是野蠻的、落後的,只配為歐洲服務。但是野蠻和野蠻也不一樣,你比如說非洲,野蠻程度令人髮指,這些茹毛飲血的黑人,在歐洲人眼中只配當奴隸。我記得有個所謂的營銷案例說過,有人到了非洲之後,看到了非洲人不穿鞋子,所以看到了巨大的商機,把鞋子賣給每一個非洲人,不就發了嗎?這個思路跟向大清出口睡帽一樣離奇,今天中國人睡覺也不帶睡帽,而非洲人今天依然有很多部落不穿鞋子。所以窮困潦倒的非洲不能成為市場,這才成了歐洲的殖民地,主要為歐洲提供原料。
?
?
再看美洲,比非洲都落後。在瑪雅土地上生活的印第安人,跟瑪雅文明彷彿沒有一毛錢的關係。美洲最強的印加帝國,科技水平都不如中國的商朝,這個六百萬人口的大國,在明朝時被不到兩百個西班牙人輕鬆滅國。因紐特人也夠神奇,只會蓋冰屋做雪橇。美洲這麼落後,人口還少,那麼美洲人的命運,只能是被屠殺。
?
?
亞洲就不一樣了,亞洲的野蠻程度與文明程度會有個抵消的過程。在歐洲人眼中,俄羅斯、奧斯曼也算是亞洲野蠻的游牧民族,所以總受歐洲人排擠。印度人還玩溺嬰、割禮、種姓制度,所以也成為了殖民地。中國則是另一種情況,看上去中國也是足夠野蠻的,就裹小腳這一條,就令人毛骨悚然。但是中國有自己的文化體系,又是東亞文明圈樣板和宗主。跟其他亞洲國家相比,中國人又最有錢。而且看上去,跟中國人是能講道理的。畢竟中國沒有極端宗教信仰,又不跟當時的日本人一樣,極端到可以為了君主去死。畢竟中國人在明末就有極其先進的思想:「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
?
所以,同樣是歐洲人眼中的野蠻國度,中國在歐洲人眼中的定位是市場,讓四億中國人買自己的東西,那是極好的。
那麼說日本呢,這個蕞爾小國,當市場吧,天皇都挨了幾百年餓,肯定不行。抓走幹活吧,這幫人個頭不行,幹不了重活,還動不動就拿刀豁自己肚子。所以,最初日本在歐洲人眼中,就是個能停船補給的地方。從列強跟中日兩國簽訂的條約可以看出,歐洲人希望中國最大可能的開放市場。希望在日本停船補給的時候,不要收到騷擾,順便賣賣貨最好。
?
?
但是在1860年後,中國開始了洋務運動,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十多年的光景,兩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號稱中興,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乾隆時期,軍隊裝備水平也向歐洲看齊。這樣一個陸上面積一千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人口四億多的帝國,看上去特別嚇人。但是從總理衙門官員的態度了上看,中國是安於現狀的,是無公害的。自洋務運動以來,願意來試探下中國實力的國家只有兩個。一個是間接試探的俄國,在洋務運動開始之前就在新疆搞事情,扶植了阿古柏搞分裂。一個是直接試探的法國,在越南問題上跟中國掰了掰腕子。在英國的斡旋下,戰爭規模都不大,很快就恢復到了快樂的通商狀態中。
中國對現狀很滿意,希望延續這個狀態到天荒地老,所以朝廷對洋務運動的重視程度,遠不如之前。迅速掘起的日本就不一樣了,日本人想要的是脫亞入歐。中國靠著自己四億多人的大市場,可以活的不錯。日本靠自己是沒戲,既然要學習歐洲,就要學習歐洲建立殖民地。當日本崛起之後,世界早就分光了,所以日本唯一能下手的對象,就是中國。所以,從明治維新一開始,日本就沒想過和誰和平相處。尤其是對中國,日本早就想取而代之。隨著日本的崛起,和中國的衝突就沒斷過。
而雙方衝突最激烈的地方,還真不是朝鮮,而是琉球。
?
?
琉球王國是個很有意思的國家,國王姓尚,據說講閩南話,風俗跟福建相似,自明朝以來,就是中國的屬國。日本之所以先向琉球下手,那是因為琉球不光是中國的屬國,還是日本的屬國,早在大明萬曆年間,琉球就是日本薩摩藩的藩屬。
弱國嘛,沒有辦法,誰也惹不起。就像漢朝的西域各國,樓蘭、車師等等,都是向漢朝和匈奴兩國稱臣。琉球對於中國來說,並不是太重要的藩屬,所以明清兩代對琉球都沒有太重視。但是日本對於琉球很重視,在大明崇禎年間,日本就在琉球設置管理機構,插手琉球的對外貿易。所以長久以來,歐洲人都以為琉球是日本領土。
後來佩里將軍到了日本之後,在談判中還要求日本開放琉球作為停船、通商的口岸。這時候,日本政府對美國講,說琉球是個主權國家,日本無權干涉。從此以後,世界上才知道,還有琉球這麼一個國家的存在。那隨後,美國、荷蘭、法國先後與琉球簽訂條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和最惠國待遇。
日本迫不得已承認琉球是獨立國家,所以等到風頭一過,日本又決定對琉球下手。1872年,琉球國王尚泰去拜見日本明治天皇的時候,突然被日本天皇冊封為華族藩王。日本的華族,指的是過去的公卿階層和大名階層。日本強行去掉尚泰「琉球國王」的稱號,改為華族藩王,那就是說琉球成了日本的一個藩。
過去無論日本對琉球做什麼,只要琉球還向中國進貢稱臣,那麼中國就不干預琉球事物。當日本單方面把琉球化作自己領土的時候,無論如何都繞不開中國這一關了。
1873年,日本決定就琉球問題,跟中國簡單交流一下。當日本時外交官副島種臣在跟中國總理衙門交涉的時候,提出了一個事件,說1871年的時候,琉球船隊遇到颱風在台灣停靠,被台灣當地土著殺死數十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瑤灣事件。
?
?
當時總理衙門負責接待副島種臣的是毛昶熙。毛昶熙沒想到日本會提八瑤灣事件,說琉球和台灣都是中國領土,少數民族互相殺人的事時有發生,我們該管的管,該撫恤的撫恤,你們日本問不著啊。
副島種臣明顯是有備而來,拿出確鑿的證據,證明在八瑤灣事件中,有四名日本人被殺。同事副島種臣問毛昶熙,為什麼不處置隨意殺人的台灣人?
毛昶熙想也沒想,張嘴就說,那都是化外生番,沒必要這麼較真。
副島種臣說,既然是生番害人,那我國就要去討個說法,懲罰生番。因中日兩國友好,所以特來打個招呼。
毛昶熙回應:你們看著辦。
就這樣,日本決定攻打台灣的高山族領地。日本人做事,都是相當的縝密。這次出兵台灣,日本做出了相當完備的計劃和籌備。領兵的將領選的是日本名將西鄉隆盛之弟:西鄉從道。在外交上,日本不僅提前忽悠了中國,還和英、美兩國打了招呼,並租用英、美兩國的運兵船。這倒不是說日本沒有運兵能力,只不過是日本讓英、美也賺點錢,好替自己說話。根據日本的傳統,在出兵之前,日本的間諜樺山資紀和水野遵提前來到台灣調查情報。你看日本人做事的態度,打仗怎麼能不贏。然而,對於日本來說,事與願違了。
簡單介紹下清朝時台灣的情況,我們都知道在康熙年間,施琅攻破台灣,把台灣納入清朝版圖。1684年,康熙帝在台灣設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雍正年間,清朝設台灣道,改為一府四縣二廳。我在講鴉片戰爭的時候提到過,當時台灣的最高長官就是道台姚瑩和總兵達洪阿。總之一直到今天,台灣的主要城市都集中在西部沿海和北部。
?
?
清朝時,台灣東部的高山族人分為不同的社而進行高度自治。這種方式,相當於雍正之前雲貴地區的土司制度。所以在當時的國際上,認為台西是中國領土,而台東不是中國領土。
在日本準備攻打台灣前夕,英、美和中國在總理衙門進行了簡單的交流,得知整個台灣都是中國領土之後,決定放棄幫助日本運兵。幫助日本侵略別國領土,這事太丟人,不能幹。
日本維新三傑之一的大久保利通迫於國際壓力,下令停止向台灣出兵的計劃。而前線領兵的西鄉從道認為準備了半天,說不打就不打,有違武士道精神。所以西鄉從道拒絕服從命令,繼續帶兵攻打台灣。
1874年5月,西鄉從道以個人身份帶兵攻打台灣,遭到了當地高山族人的強烈抵抗,尤其是牡丹社反抗最強烈,所以這次軍事衝突,被稱為牡丹社事件。西鄉從道的軍事進攻並不順利,這倒不是因為高山族人能打,關鍵是當地的氣候讓日本人受不了。戰爭剛一開始,消息就傳到了北京。朝廷很不開心,命欽差大臣沈葆楨負責和日本談判。與此同時,對中法戰爭毫不熱心李鴻章,派出了淮軍大將唐定奎帶了十三營裝備精良的淮軍開赴台灣,對日本進行軍事威懾。
?
?
在講中法戰爭的時候,我說過朝廷派退休的淮軍大將劉銘傳空降到了台灣,指揮湘軍抗法。而劉銘傳退休期間,接管他銘字營的人就是唐定奎。淮軍二號人物來到台灣震懾日本 ,李鴻章對這件事的重視,可見一斑。
沈葆楨是湘軍大佬,一貫主張強硬。李鴻章最擔心日本,更主張強硬。而面對日本提出賠償軍費等一系列無理要求,軍機大臣文祥批示:一錢不給。
這時候,英國在亞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英國我們知道,在歐洲一貫奉行大陸均勢政策。在亞洲,英國也有這種思想。在這次中日衝突中,英國覺得前邊放了日本一次鴿子,所以這次英國決定幫日本說說話。
?
?
到了1874年的10月,中法戰爭打到了最激烈的時候,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台灣孤懸海外。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清廷接受英國的調停,和日本在北京議和,簽署了《北京專約》。
條約分三條:
1、日本此舉是為了保護日本人民,中國不能指責其為侵略。
2、中國撫恤之前被台灣人殺死的日本人。
3、此事就此作罷,兩國以後不再提起。
清朝簽署了這份條約,給足了英國面子。換來的是後來英國支持中國,迫使追加了軍費的法國接受議和。
注意,當初在1871年的八瑤灣事件中,台灣人殺死了五十多個琉球人和四個日本人。清朝先前撫恤了琉球人,現在簽訂《北京專約》後,又撫恤了那四名日本人。結果日本就以此大做文章,否認他們出兵台灣是為了四個日本人討公道,而是說為了當初遇害的所有人討公道,藉此說琉球是日本的。
?
?
1875年,日本單方面告誡琉球王尚泰,不許再對中國稱臣納貢。1879年,日本在國內實行廢藩置縣,順便強行改琉球國為沖繩縣,吞併琉球。清廷對此大為惱火,提出強烈譴責。在美國的調停下,中日再次談判。日本主張,琉球島以北,包括琉球島在內的島嶼歸日本,以南歸中國。中國主張,琉球島以北的島嶼歸日本,琉球島歸琉球國,琉球島以南的島嶼歸中國。這兩個提案始終不能達成一致,就一直擱置,一直擱置到了甲午戰爭。
但是,一直到今天。中國和日本之間,關於琉球問題沒有簽署過任何條約。也就是說,日本強行吞併琉球的行為,並沒有任何的法律依據。大清國即便是在《馬關條約》中割讓了台灣、澎湖、遼東,放棄了朝鮮的宗主權,但沒有放棄琉球。所以在法理上,中國一直是琉球國的宗主國。
?
?
這是中日兩國在近代不可調和琉球衝突,在這場衝突中,日本有計劃有步驟的做事風格,可以讓我們看出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和當時政治體制的高效。不過這次的牡丹社事件,也是日本軍國主義化的開端。在政治上,政府下令不許進攻台灣。而在軍事上,西鄉從道完全不理會政府的政令,一意孤行的攻打台灣。而西鄉從道這樣一搞,日本政府又不得不追認西鄉從道的軍事行為是日本政府授意的,要不然如果日本政府不出面不談判的話,西鄉從道帶去的這三千五百人就一個也別想回去。
這種趨勢在軍部成立後,發展到了頂峰。這就形成了世界歷史上很罕見的一種情況:政治跟著軍事走。這種作死的行為,居然頗受老天爺眷顧,一直能延續到二戰才受到應有的懲罰。
不過在琉球問題上,日本佔盡了先機,取得了巨大進展,也鼓舞了日本的野心。同樣的套路,日本決定用在朝鮮上。不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出現哪些問題?下節課再講。
?(看完整版請留言)
?
推薦閱讀:
※為什麼琉球人會對日本有那麼強的認同感,而中國港澳台卻有那麼多人要獨立?
※中國古代朝貢體系中除了朝鮮國王以外,其他的藩屬國王薨後中國給賜予謚號嗎?如果有的話,哪裡能查到嗎?
※沖繩(琉球),有獨立復國的可能嗎?
※說說慶長琉球之役(二)
※日本、朝鮮、越南的古代漢文史書相比中國史書而言寫作水平如何?能否舉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