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緊張引起疼痛感的深度解剖

1.1肌肉疼痛的機理

當感受疼痛的遊離神經末梢受到傷害性刺激,可反射性地引起相應肌肉的急劇或持續收縮,即所謂的保護性反射。疼痛和壓痛發生在肌腹內。肌肉收縮造成肌肉內壓增高,肌肉等長收縮比等張收縮肌內壓增高更為明顯。研究發現,肌肉的強力等張收縮引起的肌肉內小血管萎縮和肌纖維撕裂。如由損傷導致的頸肩部所有肌肉同時急劇收縮,能引起伴有肌肉撕裂或無肌肉撕裂的肌內壓過度增高,結果產生一種慢變化,引起痛性肌炎。皮神經卡壓後局部疼痛引起的肌緊張是一種慢性反射肌緊張。是患者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形成的。它的特點是局部幾塊肌肉同時發生緊張,尤其是在維持姿勢的羽狀肌、半羽肌和扇形肌。這與急劇肌肉收縮造成的肌肉拉傷迥然不同。

當肢體處於靜力狀態時,持續性肌肉收縮會導致緊張性肌炎。等長收縮時,所有參與動作的肌肉同時收縮。不論肌緊張的原因是由於精神緊張,還是由於不良姿勢,疼痛的原因是缺血、肌肉收縮時,肌內壓增高,血管被壓縮並阻斷肌肉的血循環,而收縮的肌肉還在做功,代謝產物堆積,組織缺血、缺氧,產生疼痛。

眾所周知,劇烈的肌肉鍛煉能使肌肉疼痛。停止鍛煉後,疼痛可持續數小時甚至數日。實驗證明,肌肉強力收縮時,用高靈敏度的肌電圖儀能描繪出「疲勞曲線」,曲線顯示最大的自由收縮波幅減低,肌纖維不能鬆弛。後一現象據認為是肌肉細胞處於興奮或者應激狀態,肌肉一旦全部收縮,自動的鬆弛便不能發生,因而肌肉處於持續收縮狀態,使肌肉高壓不能緩解。這種不間斷的壓力使肌肉缺血加重,並進一步產生代謝產物,後者進一步引起刺激,並進一步促進肌肉收縮,形成惡性循環。

痛性痙攣是肌肉收縮的一種形式,由一個運動單元和附近其他運動單元同時放電引起,由脊髓興奮引起的可能性要大於周圍神經。持續拉緊受累的肌肉達到其最大長度,並維持2min以上,就能使疼痛減輕或消失。這是肌腱感受器(高爾基肌腱)被拉長而產生中樞反射,從而接觸肌梭細胞的「負荷」,並使肌纖維鬆弛。

肌肉收縮、舒張需要氧和血液清除其代謝產物,然而持續肌肉收縮反而切斷了其自身的血供。在生理狀態下,每一收縮後必須有一個舒張期。在舒張期血流經開放的毛細血管帶進新鮮氧。並清除聚集的代謝產物。交替的收縮和舒張能使肌肉活動無疼痛且不致疲勞。而持續不間斷的肌肉收縮打破了這種正常循環,肌肉內氧化不全和代謝產物堆積,最終導致缺血性肌痛。

缺血性肌痛的原因不僅是缺血,刺激性的代謝產物,如鉀離子,鈣離子和乳酸聚集也能導致疼痛。組織缺氧和代謝產物淤積的聯合作用使組織發生炎症,最終將導致肌肉和鄰近組織的纖維反應,從而形成一種疼痛和功能障礙的循環。

1.2手法是如何處理疼痛呢?

疼痛是一種物質,是多源性病因逐漸在肌體損害部位產生堆積的異物。肌肉痙攣,因失治或誤治漸進為肌攣縮。當肌緊張超過了動脈和靜脈的壓力,將導致微循環代謝障礙,無力自行排出有害物質(疼痛物質)。針對病灶做有節律的物理運動,可以松解緊張和人工代謝疼痛物質。施術者可以在操作中,通過觸感感覺到患者的患處的結節,條索或水腫在壓揉中逐漸縮小或消失。同時,患者即刻感覺如獲重釋。手法(骨膜壓揉法)使患者損害部位藉助被動的物理運動,人工代謝了體內的疼痛物質,激活了患者沉睡的細胞和自主代謝能力,使有害物質,營養物質送達。吐故納新,改善和重建了肌體的環境。對慢性頑固肌攣縮引起的軟組織變性(軟組織硬化),配合有針對性的體療、針療、藥物等,使患者的水牛背,鐵板腰等逐漸改善。對中老年股四頭肌肌攣縮時膝關節屈曲受限的所謂骨性膝關節炎、髕骨軟化症和O型腿等有明顯的改善和恢復功能。

發生疼痛,怎樣對接手法,才能真正的從根本消除疼痛不複發呢?平常經常有人來問診的時候會說,我已經按摩了一個月了,為啥不見好呢?同樣是按摩,因為你缺少這些步驟,療效是相差千萬里。

如果要做到精準康復,療效顯著,不複發,是沒有那麼容易的,其中精準的評估尤為重要,沒有精準的評估,就是瞎治療,哪疼治療哪裡?那是只盯著局部,效果也是不穩定的,因為人是一個整體,一個地方有問題往往牽連甚廣,而且人體的疼痛具有傳導作用,有些局部的疼痛並非來自局部,往往來自其他地方損傷的一種反射作用,那麼這時候你治療局部,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療效,中醫理論自古講究整體觀,不論是現代的一些治療方式,還是物理治療,運動治療等,違反了人體整體觀的法則,必定是得不到很好的療效,即使滿足了近期療效,也維持不了長期的療效。

舉個例子:脊柱左側肌肉損傷時,為緩解疼痛,軀幹向左側彎,牽拉右側肌肉,久而久之累及右側損傷,就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後病前治,前病後治。

再舉一個功能受限的例子:有一次患者來找我糾正自己的體態,主訴:自己是圓肩駝背,直不起腰,希望能通過訓練來糾正自己的體態,從靜態評估下他說的沒有錯,是上交叉綜合的征的狀態,存在肌肉失衡的情況,在事情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麼簡單,只是一個肌肉失衡的問題,於是我做了壓痛點測試,動作測試,給出了一些訓練方案,訓練了幾次,他的狀態並沒有改觀,當他再次來就診的時候,我讓他在我面前重複的去走,發現他有一隻手老是不擺動,並且老是蜷著。於是我讓他停下來,在他的小臂和手指上找壓痛點,結果在大拇指的大魚際,旋前圓肌處有高敏反應,於是對其手法松解,他原來聳肩,肩關節內旋轉是明顯改善,整個背部也能挺起來,後來又設計了一些呼吸的引導,坐立和行走的再教育,可以明顯看到整體的改觀。所以靜態下姿勢評估並不能作為臨床的診斷的標準,要結合問診,動態檢查,查體,診斷分析,對症治療,整體治療,相關的拉伸,肌力訓練才能從根本上最大限度的去解決問題,這樣既能讓患者有信心接受治療,自己也有信心做治療。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祝大家有所收穫,謝謝。


推薦閱讀:

親身示範幾個有效的頸椎康復動作,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腰椎康復經驗分享,讓大家少走彎路
骶髂關節失衡的運動康復計劃
祖國花朵(1) 6歲女孩學跳舞練「下腰」致終身癱瘓
國內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與評估系統的應用

TAG:肩背疼痛 | 疼痛 | 運動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