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茨、馬斯克都遵循的終身學習法則:知識不是由學科劃分的

編譯:晚君、張馨月、元元、荊浩男

比爾蓋茨、喬布斯、巴菲特、拉里佩奇、貝佐斯……這些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如何持續學習?我們也能在生活中用到這些特質嗎?

答案是肯定的。本文闢謠了學習和認知的三個謊言,教你如何適應快速變化的知識經濟。

下面是持續學習者的兩項特質:

  • 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貪婪的學習者
  • 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讓我們來仔細探究這兩個特質,看看有沒有簡單的技巧能讓你把它們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首先,我們來看看術語的定義。我將貪婪的學習者定義為遵循5小時法則的人——每周至少花5個小時有意識地學習。我將博學多才的人定義為能勝任至少三個不同領域、把能力整合成一套技能組並成為各自領域前1%的人。

如果你努力讓自己擁有這兩項特質,我相信它們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讓你更快地接近你的目標:當你成為一個貪婪的學習者時,你會把過去所學整合起來;當你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時,你可以將技能結合起來使用,同時你可以為自己訂做一套獨一無二的技能組,這將有助於你提高競爭優勢。

根據比爾?蓋茨自己的估計,他堅持每周讀一本書長達52年,其中許多書與軟體或業務無關。整個職業生涯中,他每年安排兩周時間作為閱讀假期。

1994年Playboy對他進行了一次採訪。採訪內容很精彩,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那時候他已經認為自己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Playboy:你不喜歡被稱為商人嗎?

蓋茨:是的,生意並沒有那麼複雜。我不想把它放在我的名片上。

Playboy:那您想放什麼呢?

蓋茨:科學家。當我讀到偉大的科學家的故事,比如克里克和沃森發現DNA的故事時,我感到非常高興。商業成功的故事卻不能引起我的興趣。

蓋茨從大學輟學,此後一生從事計算機軟體行業。他認為自己是科學家這一點尤其引人思考。

有趣的是,伊隆·馬斯克也不認為自己是個商人。在最近的CBS採訪中,馬斯克說他認為自己更像一個設計師、工程師、技術專家,甚至巫師。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拉里·佩奇常常花時間與他遇到的每個人深度交流——從谷歌門衛到核聚變科學家。他一直在向別人學習。

華倫·巴菲特認為他成功的秘訣是:「每天讀500頁。這就是學習知識的方法。知識需要積累,就像複利(compound interest)一樣。「

傑夫·貝佐斯從大量的實驗中學習,而後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他一生都是一個狂熱的閱讀愛好者。

最後,綜合各領域的著名範例當屬史蒂夫·喬布斯。他把自己的博學變成了蘋果公司的競爭優勢。他甚至說:「僅靠技術是不夠的。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再融合人文科學,才會產生讓我們心動的結果。」

當然,擁有這兩個特質的成功人士不限於這五家公司的創始人。如果把這個名單擴展到其他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我們可以看到奧普拉·溫弗瑞、雷·達利奧、大衛·魯賓斯坦、菲爾·奈特、霍華德·馬克斯、馬克·扎克伯格、伊隆·馬斯克、查爾斯·科赫等許多人都有著相似的習慣。

為什麼世界上最忙碌的人會投入他們最寶貴的資源——時間——來學習與他們的領域看似無關的主題,比如核聚變能源、字體設計、科學家傳記和醫生的回憶錄?

他們每個人都掌管著由成千上萬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組成的團隊。他們幾乎把生活和事業中的每一項任務都委託給了最合適也最聰明的人。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堅持大量學習呢?

我寫了幾篇文章,最終得到這樣的結論:

在最高層次上時,學習並不是為你的工作做準備。學習是最重要的工作,它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你永遠不能委託的事情。它是長期績效和成功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很好奇:我們生活在一個日益複雜、快速變化、知識經濟發達的時代,因此我們應該成為貪婪的學習者和博學多才的人。這件事是顯而易見的,可是為什麼普通人會認為有意學習只是生活的選項之一?

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在學校和社會裡接受了三條強有力的信息。這些信息在過去可能是正確的,但是放在現在來看完全錯誤。

下面詳述這三個謊言:

  • 謊言1:學科是對知識進行分類的最佳途徑。
  • 謊言2:在學校/大學裡完成大部分學習。
  • 謊言3:你必須選擇一個領域並專註於它。

這些信條是如此陰險,它們摧毀了我們對學習和知識的直覺,並最終阻止我們創造我們渴望的成就。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這些問題,我們就可以糾正這些錯誤,就像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所做的一樣。

謊言1:學科是對知識進行分類的最佳途徑

我們的教育系統建立在一個將知識分為不同學科——數學、文學、歷史、科學的模型上。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得到的信息就是,這些學科最好是單獨學習。

我們甚至將這些學科進一步分解成更小的學習領域——例如經濟學分解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這種分解領域並分別教學的模式被稱為還原論。儘管它現在仍然是我們社會的標準學習方法,但在更發達的國家中已經開始改變。

還原論有很大的好處。在範圍很小的領域內,每個人有相似的知識背景,並採用相同的術語,新知識就得以高速有效地傳播。研究系統的一部分比研究整個複雜的系統容易很多。這種模式催生了許多重要的發現。

但是還原論的一個關鍵缺點是領域之間的聯繫變得模糊。這種結果就是所謂的「負面學習轉移」(Negative learning transfer),即學習一件事情會讓學習其他事情更難,因為我們學到的概念與特定的學習領域密切相關。

舉個例子,如果你在嘗試學習第二種語言,新語言的語法、詞序、時態或複數規則與你的母語不符合,因此你感到舉步維艱。你此時的經歷就是負面學習轉移。

還原論的另一個弱點是,專業領域以外的人無法輕易掌握領域內發生的事情。想像一個神經外科醫生與另一個神經外科醫生聊,完全沒問題。現在想像一位神經外科醫生試圖向一位平面設計師解釋腦部手術的最新進展,是不是有些困難?

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所以在一個領域的獨特見解並不適用於另一個領域。雖然知識應該是相通的,我們卻無法遷移概念和規律。這導致了回聲室效應(Echo chambers)。

實際上,我們學到的東西強烈地依存於它的背景。以鍛煉身體為例。我以前常常為了找到最近的停車位花五分鐘在健身房的停車場兜圈子。然後我總是乘電梯上到更衣室,而不是走樓梯。你知道我在健身房裡用哪個器械嗎?樓梯登山者!這是明顯的知識遷移,卻以失敗告終。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生物學家詹姆斯·祖爾在他的書《改變大腦的藝術》中解釋了為什麼學習遷移如此複雜:「通常我們不具有連接一個學科與另一個科學的神經網路。尤其是如果我們已經學習了將知識分解為數學、語言、科學和社會科學等部分的標準課程之後,學科知識是分別建立起來的。」因為我們受到的教育部包括尋求所有知識的共同根源,所以我們看不到學科的關聯性。

伊隆·馬斯克對此感受非常強烈,我們的教育體系沒有教會孩子們知識的「共同根源」。因此他創建了他自己的學校,並把他的所有孩子都送到這所學校上學。

教學的重點應當是解決問題,而不是使用工具。假設你試圖教人們引擎工作的原理。傳統的方法是說,我們將會教你關於螺絲刀和扳手的一切內容,你將需要學習一個螺絲刀課程和一個扳手課程……這個方式很難達到目的。

更好的方法是說,這是引擎,讓我們把它拆開。怎樣拆呢?我們需要一把螺絲刀,這就是螺絲刀的用途;我們還需要一把扳手,這就是扳手的用途。過程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發生了:知識的相關性很明確地傳達出來。

多年來,我認識到一種更深層次的給知識分類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學習所有領域的基本原理,還可以傳授令學生終身受益的能力。這些基本原理被稱為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

心智模型:

fo104.infusionsoft.com/

讓我們來看看一個叫做「壓力和恢復」的心智模型。回到鍛煉身體的例子,壓力和恢復的現象是鍛煉使我們變得強壯的原因:它暫時地對我們的肌肉和心血管系統施壓,使它們承受的壓力超過平常承受的範圍,然後在恢復的過程中變得更強。我們可以在其他方向和領域中發現相似的模型。例如,它解釋了為什麼某些困難經歷能幫助我們精神上變得更強大。

在心理學中,這被稱為創傷後成長。在社會心理學中,這些困難的經歷被稱為多樣化體驗。在成人發展中,它們被稱為最佳衝突。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相同的底層心智模型在不同的應用領域中被賦予不同的名稱。

心智模型是將學科聯繫在一起的思想無形網路。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學科1,學科2,學科3,學科4,心智模型1,心智模型2

這就是世界上許多頂尖的學習者和博學多才的人在我們的知識經濟中領先的方法。

真理:通過心智模型對知識分類與通過學科對知識分類同樣重要,因為心智模型是學科的基礎,並連接著各個學科。

謊言2:在學校里完成大部分學習

「自我教育是唯一的教育方式。」

——馬克·吐溫

我確信,教育最根本的問題之一就是學校與學習的融合

事實上,學校只是學習發生的一個環境。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所有的學習都發生在學校之外:在家裡、在操場上、在運動場上、在旅行中、在我們閱讀的書籍、我們喜歡的愛好中,特別是從工作中學習。然而,我們卻被教育成將正規教育視為「真正的」教育。

把學校里學到的東西和現實世界裡發生的事情混為一談,在軍事和執法部門被稱為「訓練傷疤」(training scars)。《生活的演算法》這本書通過引用一些極端傷疤例子,來顯示後果會有多嚴重。

《生活的演算法》

比如,在現實中,警察在打了兩槍後就把武器放回皮套中(就像在訓練時候一樣),或者會暫停槍戰而把用過的彈殼放到口袋裡(這是標準的靶場禮儀)。在一個真實案例中,一名軍官從襲擊者手中奪過槍,然後本能地將槍還了回去——就像他在警察學院時與他的訓練師進行的一次又一次訓練的那樣。

類似的,我們經常在學校里學習一些技能,而這些技能不適用於現實世界,甚至會影響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的表現。

例如,我們都知道在課堂上遵循指導並遵守規則的人會得到獎勵。但在現實世界中,關鍵的領導特質——冒險和原創思維,這兩者都與課堂學習訓練的成果背道而馳。簡而言之,大部分的正規教育把我們培養成追隨者,而不是領導者。

冒險和原創思維:

hbr.org/2016/11/how-the

下面講講我是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學校等於學習」這個謊言的。

我童年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學習中度過的,所有人都告訴我,一所好大學是通往美好生活的門票,而且我相信了這一點。一切按照計划進行,我拿到了我首選的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of Business)和紐約大學的斯特恩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起初,我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任務,並為每一項課題全力以赴。但後來我讀到一份研究報告說,大多數美國總統、國會議員、參議員,甚至大學校長都是以低GPA大學畢業。一項對700名百萬富翁的調查顯示,他們的平均績點是2.9。事實上,我所在大學的校長就是以2.1的成績畢業的。

此外,我了解到,我的大多數創業榜樣甚至沒有從大學畢業。或者如果他們畢業了,他們也並不認為這是他們成功的重要部分。

700名百萬富翁的調查:

bakadesuyo.com/2014/09/

「怎麼回事?!」我暗自思忖。「我這一生中別人都在對我撒謊!我想成為一名企業家,而現在的這一切都不重要。」

從那天開始,我不再為了成績而學習。我的平均績點(GPA)下降到2.9,而且當教授布置給我費時費力的作業的時候,我就直接不寫了。相反,我給自己設計了要看的書籍、會議課程,並旁聽了我感興趣的任何課程。我還與導師進行了數十次信息面談。

幸運的是,我賭對了。當我面試實習的時候,我只被問過我的GPA一次。儘管我的GPA很低,我還是得到了實習。而且在專業場合,我從來沒有被問過我上過什麼學校。

這些年來,我的看法變得更加細緻入微。下面分享一下我對正規教育的看法:

最具影響力的領導者、藝術家和科學家們幾乎都對學習有一種天生的熱愛與痴迷,這種痴迷貫穿了他們的一生。

無論他們有多忙,他們都會擠出時間來學習。1991年,比爾·蓋茨接受了採訪。他自豪地分享著他一直工作到深夜,回家後還繼續讀書。

比爾·蓋茨接受採訪:

youtube.com/watch?

中學和高等教育通常不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或培養終身學習的愛好。事實上,為了考試或僅僅是進入一所好大學而學習往往會帶來外在的動機,而這實際上會阻礙內在的動力。

正規教育通常不擅長向學生展示學科之間的聯繫,或者教學生如何在現實世界中應用他們所學到的東西以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

在正規教育的結果之上,我們最需要加強的是對學習的熱愛和成為自主學習者的能力。一個自主學習者能夠識別和排序他所面臨的問題、學到的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堅持每周至少學習5個小時,並將他學到的經驗應用到現實世界的挑戰中。

一旦一個人愛上了學習,他就會終身自主學習。那麼,自然地,幾十年努力的積累,將會提供比一個四年的學位更高的價值。

將正規教育妖魔化不是解決之道。多年來,我曾在數百所從最精英到最弱勢的高中和大學發表演講,我的觀點也有所軟化。我有兩個孩子在上小學。他們的老師改變了我們孩子的生活。

我在教育系統中遇到了許多了不起的老師,他們提供了教育變革的經驗。這些收入過少或者不受尊重的老師,是社會中最有價值的貢獻者。

立法者制定了更密集的測試的要求,這導致了一種為考試而教學和學習的文化。他們這麼做的原因僅僅是希望學校系統可以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是一個複雜而又重要的挑戰。

真理:在我們的一生中,大多數的學習都是在學校之外進行的——而對成功而言,終身學習、自我激勵的學習比成績和學位更重要。

謊言3:你必須選擇一個領域並且專註於它

「我們正處在一個把專業化的狹窄趨勢視為邏輯的、自然的和可取的的時代。與此同時,人類被剝奪了全面的理解。」

——巴克敏斯特·富勒

在亞當·斯密的代表作《國富論》的第一頁,他以一個別針工廠為例,說明了專業化的力量。在這個特定的工廠里,僅僅10名員工就能每天生產出48000個大頭針,令人震驚。這是分工帶來的高效率,每個人專門負責生產過程的一部分。

斯密估計,如果這10個工人中的每一個人都自己獨立完成每一步,那他們每天就只會創造200個大頭針。換句話說,專業化讓他們多創造了240倍的數量。

我們幾乎所有人都被教導,要想在生活中出人頭地,就必須專攻。而且當你看到上面的針工廠的例子,這個說法就不足為奇了。在工業時代,生產力是通過產出量來衡量的。對於那些仍在製造業工作的人來說,這種模式仍然適用。

但大多數人現在都在知識經濟中工作,生產力不是用數量來衡量的,而是靠創造性的產出來衡量的。產生創造性想法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學習和綜合你領域中其他人還不知道的有價值的技能和概念。

在知識經濟中,跨越不同領域廣泛的學習,然後將你的見解應用到你的核心專業上——換句話說,成為一個現代的博學的人——才能讓你真正的出人頭地。

在文章《根據研究,有「太多興趣」的人更有可能獲得成功》中,我提出了一個全面的理由,為什麼幾乎每個人都應該把自己專業化的學習偏見拋諸腦後,轉而成為一個現代的博學之人?

文章鏈接:

medium.com/the-mission/

真理:專業化是工業經濟的關鍵。在當前的知識經濟中,學習範圍跨越至少三個領域、並將知識整合為一組技能的現代的博學的人會成為行業中排名前1%的佼佼者,從而獲得競爭優勢。

3個需要記住的新真相

綜上所述,我們過去學習的方式已經不再適用於快速變化的知識經濟。相反,要記住這些「新事實」:

  • 除了根據學科分類之外,通過心智模型對知識進行分類是很重要的,而且通常也是有用的,因為心智模型是構成和連接學科的基礎。
  • 大多數的學習都是在學校之外進行的——想要獲得成功,終身的、自我激勵的學習比成績和學位更重要。
  • 專業化是工業經濟的關鍵。在知識經濟中,學習範圍跨越至少三個領域並將其集成到前1%技能組合的博學的人將具有優勢。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閱讀和學習貪婪的人——以及那些研究心智模型的人——如此成功的原因。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世界上許多頂尖的CEO、億萬富翁、科學家和成功人士似乎都有這些特點。

現在就做一個決定,不要把你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一個狹窄的領域上。你會錯過世界上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情,也會錯失快速適應新發展的能力。

相反,投資你自己的終身教育。每周至少花五個小時在你的領域之外探索,學習你的同事還不知道的技能和概念,學習心智模型——所有領域的基礎。訓練自己成為一名自主學習、博學多才、對心智模型有深入了解的人,是通向現代知識經濟成功的關鍵。

相關報道:

medium.com/the-mission/


推薦閱讀:

跑路,詐騙,曝光用戶通訊錄,網路借貸P2P平台的瘋狂之路!
【技術貼】手機掉廁所裡面如何補救?
為什麼歐洲沒有像蘋果、谷歌,或者說與阿里巴巴體量相當的互聯網巨頭?
阿里CTO剛說完要徹查抄襲事件,阿里飛豬就又開始抄襲了?
Taptic Engine——聊聊iPhone的震動馬達

TAG:學科 | 終身學習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