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會將小米當作「下一個樂視」?
關於小米的一些思考(其二)
以下內容只是我的一些淺見,借討論回答一些自己的問題。其中,並沒有什麼邏輯,也算是對自己的一個交待。
現在恐怕很少有人會將小米當作「下一個樂視」了,不過,這並不重要。我之所以提出這一個問題是想要回答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了解小米的人和不了解小米的人對小米的認知會出現如此大的偏差呢。(至少是曾經出現過)
我們先來看兩個命題:
命題A:一家公司非常成功;
命題B:一家公司主營產品銷量下滑。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命題A和命題B必不全部為真。(這裡說大多數是因為這只是個粗淺的邏輯推理,實際上二者可以同時為真,有非常多的空子可以鑽的)我們回到小米身上,小米的所有傳播都有推銷員的潛質,那就是「我們的產品很好很好很好」,可是事實上,小米實際上在當初攀上巔峰之後是走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低谷的。接下來,大多數人得出的結論是「你說謊,你根本沒有那麼成功」。
對啊,很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卻不懂。當你說一款產品非常厲害的時候,結果發現它並不如另外一款沒有那麼多宣傳的產品某一項功能好的時候,對方會否定你的全部,認為你說得所有的都是騙人的。
「你那麼成功,為什麼被華為反超了?為什麼被OPPO反超了?說到底,不還是產品不行嗎。」就是如此簡單而已。
一些小米的支持者不明白的是,你越是推崇小米,越是推薦小米,越沒法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小米這麼厲害銷量排名比過去還降低了?」(鼎盛時期全球第三,現在全球第四。)這樣的問題只能得出兩個答案:一個是對手更厲害,這是很多小米支持者不願意承認的;另一個是小米不行,這當然也是很多小米支持者不願意承認的。
那麼,這是由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小米的成功可以說是一個商業奇蹟,商業奇蹟的產生是由多個因素導致的,是需要仔細分析和思考的。但是,坦白說,我並未看到過一份分析小米成功的深入材料。(可能某些內參中會有。)
公開環境下,充斥著大量小米支持者以結果倒推寫出來的內容以及行業媒體將素材組合出來的材料。這些材料共同構成了命題A——「小米這家公司非常成功」,而當事實處於命題B的情況時,所有人都瞬間懵掉了。
歸根結底,還是小米太過於年輕了,成功得太快,發展得過於複雜了。一個對小米完全不了解的人哪怕想要弄清楚「米家」究竟是什麼都需要很長時間。因此,公開環境下只剩下了大量的傳播材料,而非研究材料。傳播的材料自然是誇得誇死,黑得黑死。
沒有客觀公正第三方的中肯評斷,對小米的評價自然就兩極分化,哪一方更強其實完全是以小米的成績來劃分的。銷量上漲,誇的材料連篇累牘;銷量下滑,黑的材料連篇累牘。而中肯,則至少是沿著行業發展的正常方向,做出判斷。
舉個例子,小米過去幾代手機沒有做好拍照是不是該黑。不該黑啊,這是正常的業務選擇。主要目標群是追求性價比的理工男,主要渠道是線上(完全看不出拍照好壞),花大價錢去做相機不是商業出問題了。
商業是關乎選擇的,你選擇了A就不能選擇B,你選擇做極致性價比,就不能做均衡水桶機。有的只是你是否判斷對了行業大勢。消費升級這一波,我認為小米不是沒有看到的,但是沒有錢、沒有資源。要知道OPPO在15年左右線下就有非常多的店了。小米要做生態鏈(事實證明極其成功),要進行國際化(事實證明走了一段彎路但極其成功),要做互聯網服務(事實證明思路極其正確),只是沒有趕上線下店(生態鏈本質就是消費升級)這一波已經可以送上最高評價——「沒得黑」了。
幾年前,有一本極其火爆的書叫做《海底撈你學不會》,我沒看,不過大概是海底撈成功經驗的總結。我剛才查了一下,書是2011年的。海底撈,我也查了一下,是1994年的。也就是說像海底撈這樣的企業從創立到總結經驗大概花了17年的時間,小米才8年。看不懂是很正常的。華為是1987年成立,華為基本法是1995年萌芽,1998年通過的。騰訊傳是2017年的。
總結起來是,大家都想知道小米是怎麼成功的,怎麼在一個不可能迅速成功的領域內迅速成功的(互聯網大家還懂一點),於是很多人就開始說這個說那個,然後一旦表面上不太成功了,很多人就開始說是「下一個樂視」了。
推薦閱讀:
※我家裡越來越智能的電視
※電視背景,沒有比這更全了
※小米電視4A裝機必備軟體!高清直播+海量大片免費看
※小米電視的構造特點是什麼?
※「玩客輕體驗」小米電視4 65英寸體驗(上)--外觀/硬體/系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