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資管新規中提到的「打破剛性對付」這句話?

今天第一天上班,節後第一天開盤加上今天的盤面,基本上還是節前的走勢,但是也有變化,節前是漲一天,回吐一天,漲幅和跌幅還算平衡,而節後的盤勢,跌幅相較漲幅而言有拉大的趨勢,五一沒有開門紅,預示著五月份不是一個太平的月份!

當然還好,我在四月末的多篇文章里都表達了對於五月份的重要性,而悲觀的某些判斷也早有預期也有了相應的抗風險預案!

再次強調,這是一個重要的月度,而場外學習比場內學習更重要!必要操作比頻繁操作更重要!

我自己給我自己的口號是:認識風險,深挖洞;相信未來,廣積糧!

5月份資管新規如約而至,雖然延長了過渡期,給了銀行更多的時間來清理相關業務,但這對於銀行來說是利好,短期或許有震蕩,長期來看是續命的良藥。

五一期間,有朋友提到了「打破剛性兌付」這條在資管新規常被人提到的條款,為此朋友還有些憂心重重,我認為大可不必,這對於把大筆的資金放到銀行理財的朋友來說也不必過於擔心!

觀點1:打破剛性兌付,對於投資者來說風險不就是增加了嗎?

咋看起來是這樣,但是要理解「打破剛性兌付」保的首先是誰?當然是銀行,以前銀行為了剛性兌付而剛性兌付,怎麼實現?搞「多層嵌套」,對於沒有實現盈利和還未到支付利息時間的銀行理財產品的「盈利」通過騰挪的方式來兌付,這樣一來加的槓桿越來越大,銀行的風險就越來越高,非常的危險。

我們說西方的銀行可以破產,因為西方的銀行多是私人銀行,咱們的銀行不是,我們的銀行更多的是具有「國家」的象徵含義的,這有本質的不同!

實際上我們對於風險可以這樣來理解,如果銀行不破產,我們的財產就有保證和保障,所以出台的資產新規本質是保銀行也是間接保我們投資者的利益。

觀點2:新規就是把風險轉嫁給了投資人

咋聽起來也是蠻對的,但是這也涉及到我們對於風險認識的問題,過去「剛性兌付」太久了,所以人們對於金融風險沒有認識,也不清楚風險也是分級別的。

我舉個例子,一個1億資產的人破產了一定是一個大新聞,但是1億人每個賠了1元就不是什麼大新聞了,其實總量是一樣的,但造成的影響力破壞力不同,「打破剛性兌付」可以說是選擇了後者,因為1億人賠1元,對於1億人當中的每個人來說沒什麼影響破壞力也承受得起,所以假設前者是AAAAA級風險事件,而後者就是A級風險事件,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個?

因此,我更願意把「轉嫁」理解成「分攤」,這也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的一個辦法。

觀點3:資產新規是不是說明銀行出問題了?

肯定是出問題了,這點不假,這就好比人長了個膿包,所以必須要通過新的手術(資產規定」來給銀行做一次「膿包」切除,長遠來講,銀行因為手術,在康復過程中也可以增強自身的抗體,同時提高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另外相對於投資者來講,也可以通過這一次手術提高自己的投資能力,特別是辨別風險的能力,因為「理財有風險」本來就是投資市場恆久不變的規律,而「投資需謹慎」中提到的風險也應該是投資者來承擔,因此,資產新規實質上是讓銀行、投資者、市場步入正規的好事,否則我們的投資市場只會是一個碩大危險的畸形怪物!

整體上來說,打破剛性兌付,可以讓目前存在的金融風險暴露出水面,這樣就不會讓金融風險越堆越多,「膿包」越積越大,就是癌變,那就無葯可治了,往大了說就是會形成系統性金融風險,所以必須打破剛性兌付,把小問題解決掉。

對於投資者也是,提高風險意識,不能像以前一樣總覺得「投資要有回報,而且也沒風險」,這樣的認識不適合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世界也不是這麼玩的!

巨嬰的國度要想成長,需要有「困境教育」,需要有「壓力測試」,否則總抱著奶瓶的不能叫真正的成年人!

資料補充

剛性兌付:用「隱性剛性兌付」可能更好讓人理解,過去不少資管產品採取「預期收益率」模式。假設產品到期,管理人往往會給投資者兌付預期收益率,不少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為了維護機構信譽,也為了更好地擴大資管業務規模,傾向給予投資者「預期收益」。

推薦閱讀:

道之真意
還原耶穌的心靈
痛苦與無聊
Part iv-27:1.3.3 道之妙,若水——第5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Crash Course ]哲學筆記(37/46集)

TAG:哲學 | 金融 | 個人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