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基因概念正回歸理性:華大基因迎資本考驗
被稱為中國「基因測序第一股」的華大基因,正在從一年前的市場狂熱中回歸理性狀態。
4月27日,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大基因」)在深圳鹽田總部舉行了2017年業績推介會,正式發布其上市後的首份全年度「成績單」。年報顯示,2017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業收入20.96億元,同比增長22.4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98億元,同比增長19.66%,兩項指標均保持雙位數增長。
不過,作為華大基因營收中毛利率最高的部分,生育健康產品的毛利率卻在2017年出現了下滑。
華大基因財務總監陳軼青對此解釋稱,下滑的原因主要在於華大基因持續投入民生項目,部分產品進行了降價。
近年來,華大基因持續對國內基因企業,如與其業務相似的「華小」等公司進行密切關注。對於公司未來的併購計劃,華大基因CEO尹燁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華大基因想要做一個生態,但是從投資本身來講,「如果連自己都不信任,瞎投一氣,靠這種併購發展,華大基因不想做這樣的事情。我們要更加珍惜募集資金,包括自有資金的使用,希望管好這個錢,把它們用在刀刃上。」
生育健康毛利下滑
此次2017年年度業績推介會,華大基因CEO尹燁、副總裁劉娜、財務總監陳軼青、董事會秘書徐茜、人力資源總監李治平、內審內控部總監王玉珏等高層悉數出席。不過,公司的核心靈魂人物汪建卻因出差缺席。
據華大基因高管介紹,2017年,華大基因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全球化布局優勢不斷擴大,已形成「覆蓋全國、輻射全球」的網路布局。目前,華大基因已與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0多家大型醫院、1.3萬個夥伴進行合作。
作為基因測序行業的龍頭企業,華大基因自2017年7月14日登陸深交所後,就備受資本市場關注。過去被投資人「熱炒」的華大基因,在業績上並未出現外界預期的「飛躍式」增長,其2017年業績基本算穩紮穩打。
2017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業收入20.96億元,同比增長22.4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98億元,同比增長19.6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3.2億元,同比增長34.79%;基本每股收益1.05元/股,同比增長14.13%。公司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3元(人民幣,含稅),預計將支付現金股利總額1.2億元。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此次凈利潤雖有所增長,但對比2015年及2016年,增速卻明顯放緩。招股書顯示,華大基因2015年和2016年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2.62億元和3.33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832.05%和26.93%。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公司各大業務板塊均實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得益於四大板塊的分部業績。四大業務板塊中,生育健康類服務營業收入達11.36億元,同比增長22.28%;複雜疾病類服務營業收入達4.57億元,同比增長19.11%;基礎科研類服務營業收入達4.04億元,同比增長22.80%;藥物研發類服務營業收入達9085.68萬元,同比增長52.95%。
在毛利率方面,生育健康的毛利率最高,達67.77%,不過這一毛利率相比2016年下滑了8.64%。
陳軼青表示:「整體的生育健康方面,公司原有的NIFTY(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檢測)產品,在一定的增長規模下,於2017年陸續推出了新產品,切入到市場的過程中,公司希望在比較好的起點上,有個持續的放量過程,所以整體上生育健康的毛利率有所下滑。」
「但是可以看到,其他業務毛利率都有持續的上升,主要得益於自主的儀器、研發試劑的投入。」陳軼青指出。2017年報顯示,複雜疾病的毛利率達44.38%,同比增長10.78%;基礎科研的毛利率達43.11%,同比增長2.08%。
時代周報記者還注意到,上述生育健康、複雜疾病、基礎科研和藥物研發四大業務板塊分別在華大基因2017年總營收方面的佔比,整體基本與2016年持平。其中生育健康產品營收佔比54.21%、複雜疾病產品營收佔比21.79%、基礎科研產品營收佔比19.29%和藥物研發產品營收佔比4.33%,以及其他產品營收佔比0.38%。
不過,投資人更注重的是未來華大基因是否有更多新的利潤增長點。對此,尹燁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這幾個領域的增長點,加在一起都是萬億級市場。可以算一下,光腫瘤一個項目能產生多大的增長?」
尹燁表示,中國投資者可能很容易去追求一些熱點,比如人工智慧、比特幣和區塊鏈等,「還是要關注現在做得上、用得起的技術,比如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現在只能覆蓋20%的人群,我們能不能做到100%覆蓋?腫瘤篩查現在只能做到5%,我們能不能做到100%覆蓋?這是我現在最關心的問題,這是我們應該去做的」。
值得注意的是,華大基因的銷售費用由2016年的3.28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4.02億元。陳軼青解釋稱,華大基因目前營銷費用主要在於銷售人員、渠道以及保險方面。他指出,隨著收入的增長,公司必然需要相關資源的投入、營銷渠道的鋪設等,而華大基因在上市以後保持著一定的品牌推廣,「與行業相比,公司銷售費用率比較穩定,都控制在19%左右」。
2018研發投入預增50%左右
過去一年,華大基因在爭議中不斷前行。汪建個人的言論時常引起市場人士駁斥,稱華大基因的股價被嚴重高估。
據尹燁介紹,上市9個月以來,整體上華大基因的股票上漲超過10倍,市值最高的時候一度突破千億元,目前市值還穩定在600億元左右。
誠然,華大基因去年一度刷新A股的財富神話,連拉19個漲停板。不過,截至今年4月27日收盤,華大基因報收150元/股,市值達600.15億元,相比巔峰時的千億市值已縮水400億元。
對於目前的狀態,華大基因似乎還算滿意。尹燁表示:「公司市值穩居創業板前列,從全球單純做基因服務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敢說是全球第一,最起碼是全球前三的公司。這得益於中國的人口紅利和華大自身的技術儲備。」
在技術儲備上,華大基因在國內的領先自不必說。2017年報告期內,華大基因加大了研發領域力度,這其中包括在感測染方向的研發投入和推廣力度。
在傳染病方面,華大基因與西藏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共檢測了約83萬份包蟲病篩查樣本;在感染病精準醫學方面,與北京協和醫院、上海華山醫院、中山醫院進行深入合作。全年共檢測近8000份疑難危重感染樣本,為膿毒血症、腦膜炎以及重症肺炎患者的早期診斷和靶向治療提供了幫助。
在研發方面,尹燁指出,華大基因2017年重點研發項目達到33個,並在2017年實現了新舊測序平台的更新迭代,新測序平台的表現不僅優於原有平台,而且在科研和臨床轉化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
據時代周報記者梳理,在上述33項重點研發項目中,包括腫瘤免疫治療基因檢測產品、腫瘤早篩、基於BGI Online雲平台的人全基因組信息分析流程開發等項目。其中,腫瘤免疫治療基因檢測產品更取得重大進展,已完成產品開發,並進入藥廠合作過程中。
2017年,華大基因研發資金投入達1.74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達8.32%,這比業內另一基因巨頭貝瑞基因(000710.SZ)3355.85萬元的研發費用要高出一大截。
據華大基因披露,公司的項目研發主要分為立項調研、方案評審、技術研發、試製、工序完善、轉產等數個階段,其中技術研發和試製階段屬於技術測試過程,是為進一步把技術轉化為產品進行小樣本量的測試,技術研發和試製階段及之前的支出予以費用化。
廣告
陳軼青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華大基因的研發費用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臨床費用的投入需要相關的費用,公司在認證時需要產生費用;第二是公司非常看重雲平台的建設,整個BGI Online 以及公司很多基因資料庫的建立,隨著公司對相關數據的收集的展開,雲平台方面也會產生費用支出。
上述華大基因的33項重點研發項目,就包括基於BGI Online 雲平台的人全基因組信息分析流程開發項目,項目進度是實現了24小時內完成人全基因組信息分析,達成了項目立項預期。
近年來,華大基因的研發人員數量持續攀升。年報顯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分別達343人、448人和532人,研發人員數量佔比分別達15.31%、17.33%和18.69%。
陳軼青對時代周報記者指出,總體上看,人工費用的比例佔據研發費達40%到50%,「更多的還有其他費用的投入,比如基礎設施的投入,每兩年是公司研發投入的周期」。
2015年,華大基因研發費用為1.04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達7.88%;2016年研發費用達1.77億元,占營收比例達10.33%。華大基因高管指出,2018年公司研發投入預算數,將比2017年度大幅增加,預計增長48%-53%。(根據 吳綿強先生原文整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