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老乾媽看中國好聲音的我們 | 留學生應該扎堆嗎?
在美帝,大家都「 扎堆」了嗎?
It depends.如果你喜歡外國人的那種生活方式,愛吃沙拉醬披薩餅、喜歡吵吵鬧鬧的聚會、跟得上他們對於「國內時事」(對於咱們來說是國外時事)的熱情、熱衷於當地熱播的電影電視脫口秀、哼得出時下最流行的英文歌曲。 Congratulations!大膽地去融入他們的圈子吧,他們不會因為你黃皮膚的面孔而排斥你的。當然不排除某些種族主義者的存在,但對於這種國外的中二少年我們還是不要和他做朋友了吧。
但是,如果你出國後仍然會為了一瓶老乾媽而淚流滿面、比起熱鬧的聚會更喜歡三五好友促膝長談、喜歡侃侃微博上最新的爆料、沉迷於《中國好聲音》難以自拔、張嘴還是喜歡哼幾句「十年之後,我們是朋友」。那……還是老老實實地去和周圍的中國同學交朋友吧。
抱著對資本主義世界的美好嚮往,孤身一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當然要嘗試一下不同的生活方式。一開始語言一定會成為一個極大的障礙,上課回答問題組織語言慢一點也就算了,難道課餘時間朋友和你聊天時也必須遷就著你的語速和辭彙量嗎?熱臉貼冷屁股的情況是正常的,也是常常會發生的,so what?吻一千隻青蛙也不見得能吻到王子,practice makes perfect!不要過早放棄,多去嘗試,給自己些時間。
當然,對於所有的非ABC來說,天朝十幾年的生活經歷不是說想拋掉就瞬間可以拋掉的。更關鍵的是,如果你在國外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同國籍的好友,我很難想像如果你生活、學習方面真得出了些問題時,你會找到一個白人哥們說:「Hey man, I am falling out of love.」如果你為了融入所謂的「國外人的圈子」而逼著自己每天穿梭於各種party,跟一大群你也許連名字都記不住的人說幾句:「How are you?」 然後像空氣一樣站在旁邊聽他們侃最新的八卦消息。OMG!這樣的生活簡直就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災難!
但反過來講,上學時你要和外國人一起做項目,工作時你要和外國人一起協作,如果你連這些問題都處理不好你又有什麼資格去說我只是不喜歡國外人的生活方式呢?你可以過自己的日子,但前提是, 處理好你的學習和工作。Thats enough, my friend.
PS:筆者自己就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閑下來的時候更樂意自己一個人看看書、健健身。我不會把我的時間浪費在試圖去融入國外人那個看起來十分 「 高貴冷艷」 的圈子裡去(並不是不好而只是我不喜歡),那些時間我寧願多去逛逛Udacity, Coursera, edX。然後在外國朋友沒聽懂某個問題時熱心地為他們解答,在project遇到瓶頸時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在去面試時和HR就自己熱愛的領域侃侃而談。做到這些,就已經可以得到外國人的尊重了。嗯,真正的尊重。
至於講什麼語言,幾條原則吧
如果當下聊天的全是中國人,請一定用中文,這是對自己國家最基本的尊重。如果當下聊天有外國人參與,請一定用英文,因為我們應該尊重我們所有的聊天對象。如果是在課上、在小組討論時,不論有誰參與,請一定用英文,因為我們是在英文環境下學習,尊重教育。不過,誠實地來講: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為什麼非要去融入那麼多這樣那樣的圈子呢?融入了又能怎麼樣呢?人脈?人脈不是經營出來的,是與你的個人能力成正比的。異國他鄉大家自顧都不暇,你難道真得可以把找工作的重任全部寄托在虛無縹緲的人脈上嗎? 出國這麼久,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國外這種人與人之間的 「 弱關係」:平日里和和氣氣,有小困難了誰看到了就幫一把,放學或者下班了大家各回各家,真出了事也不指望別人能犧牲多少來幫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挺好,挺開心,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被無限放大,潛在興趣被持續開發。打籃球時找愛打球的,打遊戲時找不坑爹的,彈吉他時找大橫按不嫌疼的,畢竟身在異國認識的人的樣本量這麼小,非要找出一群跟自己各方面都合得來,整天形影不離的朋友(不管是華人還是外國人)還真是挺難的。中國人很講感情,到了個新地方人生地不熟,第一件事就是去認同鄉、認同屆,非要把自己固定在某個組織里才感覺安心。其實沒有必要,努力去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值得別人愛的人就好。本文作者系三士渡導師魏暢然
更多申請的乾貨,留學的趣事,哈耶普思麻學長學姐的經驗分享請關注三士渡公眾號:StooogesEducation
推薦閱讀:
※日常1-school life
※百年名校邁阿密大學
※關於學生會部門的詳細工作
※學安——「互聯網+」校園安全風險防控體系
※借光(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