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一點更加微小的工作,把田同學的刊物等級列了個表
剛剛看到知友韓迪對田佳良文章的查重結果,覺得很有意思:田佳良同學的文章,到目前為止,明顯不能通過查重的已經有兩篇,而剩下幾篇也未必多牢靠。那麼可能有人會問了,為什麼不能通過自動查重(俗稱「過機器」)的文章也能發表呢?本文的目的是簡單解釋田佳良發表的幾篇文章屬於什麼檔次,也藉此稍微普及一下我國科研評價體系里的一點常識。
首先我們要列出的是田佳良同學的六篇文章。這裡要強調的是個別網友可能已經去網上查過了,署名「田佳良」的文章一共有九篇,但其中2016年以後發表的三篇作者單位都不是在遼寧師範大學或廈門大學,顯系同名,予以排除。
[1]田佳良.中國水市場的運作模型研究[J].北方經貿,2014(07):67-68.
[2]田佳良.基於空間自相關的大連市人口分布時空變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4(18):226-227+247.
[3]朱璇,田佳良,劉岩.以質量為核心的水污染防治政策研究[J].環境保護,2014,42(07):42-44.
[4]田佳良,呂芳.沿海城市對遼西城市群建設的影響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4(10):204-205+216.
[5]田佳良.遼西港口建設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分析[J].北方經貿,2014(03):67-68.
[6]田佳良.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綜述[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3,33(11):63-66.
很容易就可以列出這些文章的刊物分布:
這裡簡單解釋一下目前國內的期刊分類方式。國內目前期刊認證比較複雜,最終評定權力在各高校、研究機構及人事評定機構自己手中,不同單位對期刊高下的認證可能差別很大。對於高校與研究機構而言,主要的參照系有三種。
- 其一是國際標準,即SCI、SSCI(社科)、A&HCI(人文藝術)等,由於語言及國際化上的諸多條件限制,這一參照系裡很少見中文期刊。
- 其二是國內幾家學術機構評定的標準,即CSSCI(俗稱「南大核心」,所謂「C刊」是也)、北京大學核心期刊目錄等。
- 其三是以刊物掛靠單位級別來評定期刊的水準,即所謂「省級刊物」、「市級刊物」等,這種情況一般僅適用於前兩種體系之外的刊物。
換言之,「省刊」雖然聽著行政級別很高,但刊物素質卻並不一定高,因為一般都不符合CSSCI及北大核心等具有學術權威的認證標準。
而田佳良同學的這份履歷里,只有《環境保護》屬於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其餘都是「省刊」,不屬核心期刊範疇。這裡要強調的是「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俗稱「C擴」)不是「CSSCI來源期刊」,前者屬於是後者的「候補」,是比後者要差的。事實上,很多學校似乎都不把「C擴」納入科研考評範疇,跟各路野生刊物同等看待。而且這唯一一篇稍好的文章,她到底作出多少貢獻,還是一件存疑的事情。
總之,儘管田佳良同學在本科期間發表了六篇文章,對於不太了解高校科研評定體系的人而言,這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履歷,但細究起來這些刊物檔次並不好,不能證明此人學術能力。當然這裡仍有其他問題,例如,「C刊」會不會不接收本科生的論文?是不是本科生最好也就是發發省刊?這種限制當然可能會有,但不影響上述結論的成立。事實上,以我所見及所聞,隨著論文代發代投這一地下產業的越發囂張,「省刊」的學術價值已經很難有保證了。從田佳良這件事情上看,一些「省刊」連機器都可以不過,其他種種管理混亂情況也可以想像。
近些年,由於研究生招生競爭很激烈,很多本科生都力圖把自己的履歷做得好看一點。有些舉動,目的是打動對方院系,讓未來的導師能夠對學術能力高看一眼;還有的人,針對目標學校的研究生院做工作,讓研究生院錄取自己以後還能坦然面對舉報信和巡視組。在這一過程中,「發文章」變成了一個很「顯而易見」的選擇。但就我所知,教授對一個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評價,文章真的只是很小的一個方面——試想,一個本科生,大四上半學期保研,接觸這個行當頂多一年半,再扣掉發表周期,能有幾多時間用來做研究?這時候身上掛著一堆文章的,十之八九是有別的緣故,比如能搭上別人的便車,或者其他更不能細究的原因——近年來研究生錄取環節里「發了一堆小文章,面試表現卻很差」的段子並不罕見。知友 @赫連鏡繇 說過,錄取環節里「發文章」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希望廈門大學能夠看在學術聲譽的份上,嚴肅而公正地處理這起學術舞弊事件,並重新衡量該生的研究生錄取資格獲得過程是否正當。
相關閱讀:
南京大學CSSCI來源期刊目錄(2017-2018年);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期刊目錄(2017年修訂)(可以一窺什麼是A刊和B刊)。
推薦閱讀:
※幾成 PhD 最終會成為科研人員?
※怎麼看待警校的管理及各種懲罰?
※口腔醫學是最好的大學專業?
※請問,蘭州大學有沒有一個能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