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入門精選
周易入門精選
《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顯然,包容著陰陽親和交流意涵的文化,順理成章地立足於《周易》之道。而繼承天地之道指引人類社會的根本準則表現為「善」,也就是德。所以,按照《周易》的邏輯,文化的基石必為道德。
《周易》指出:「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由此可見,與天地之道相對應,《周易》甚至將人間大德仁與義直接視為人類社會之道。這種人道,既有含情之仁,又有寓理之義。就體而言,仁為陽,義為陰;就用而言,仁為柔,義為剛。於是,陰陽親和交流,剛柔相輔互濟的文化理念滲透了《周易》道德觀的基本架構,使《周易》闡述的道德充滿文化氣息,而《周易》倡言的文化則深蘊道德意義。
《周易》告訴我們:繼道的是「善」,成道的是「性」。這裡的「性」,當然是人之性,而更明確地說,則是人悟道的善性,亦即德性。德性體現於「四德」:元、亨、利、貞。《周易》云:「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通俗地說,「元」就是大善,顯示於仁;「亨」就是完美,顯示於禮;「利」就是惠人,顯示於義;「貞」就是守正,顯示於事業。
德性外現,即為德行。《周易》提倡的德行具有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史稱「九德」。《周易》認為:「履(禮),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並對它們的具體表現與實際功能一一作出了簡明精要的闡釋。由於「九德」依據於九個卦象,自然閃耀著陰陽親和交流的文化色彩。
在《周易》編織的德行網路中,如果說「九德」為綱,那麼「象傳」中逐卦逐爻提出的具體行為指南就是依綱而張的目了。在這裡,64卦卦卦據象論道,384爻爻爻循言說德。可謂情理並茂,精彩紛呈。其中現今最令人樂道的名言,當為通過清華大學校訓播傳社會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了。而乾天坤地親和對應的文化格局,於此同樣地一覽無遺。
文化的本質
《周易》將文化定格於陰陽親和交流以化成美好的天下。這裡的「天下」,既指自然領域的天下,更指社會領域的天下。所謂「化成」,傳統的解釋著眼於「教化而成」,其實尤應理解為「潛移默化而成」。由於文化表現為潛移默化的過程,所以「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特別須要指出的是,潛移默化的終極目標並不止於「天下」,而止於佔有「天下」核心地位的人。在完善人的生存方式與生活環境的同時,完善人的品德、素質,完善人性,以求得人類生命世世代代良性的持續發展。唯其如此,《周易》以黃鐘大呂提醒世界:「天地之大德曰生;」並且高屋建瓴地作出全面概括:「生生之謂易。」
在易學史上,對於「生生」的解釋可謂百花齊放。漢代荀爽釋曰:「陰陽相易,轉相生也。」晉代韓康伯注曰:「陰陽轉易,以成化生。」北宋司馬光解曰:「形性相續,變化無窮。」張載認為:「生生,猶言進進也。」程頤認為:「生生相續,變易而不窮也。」南宋楊萬里的見解是:「易者何物也?生生無息之理也。」朱熹則說得很簡潔:「陰生陽,陽生陰,其變無窮。」此後,明代的來知德等皆循其說。上述種種解析,各有其據,各具其理。但從《周易》關於「易則易知,簡則易從」的立論來探究,「生生」其實可以十分簡單地闡釋為「生而又生」,第一個「生」是生命之成,就人類說即為生育。孔子對乾坤二卦的讚美由此而起:「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大哉坤元,萬物資生!」第二個「生」是生命之續,就人類說即為生存、生活、生長、生髮。
推薦閱讀:
※紅樓夢裡的平兒為什麼不被稱為姨娘?
※你感覺法國最讓人不解的是什麼?
※如來講四猴混世,靈明石猴(悟空)、赤尻馬猴、通臂猿猴、六耳獼猴,排在第二的赤尻馬猴是個什麼鬼?
※佟姓的人大部分是滿族或者錫伯族嗎?
※為什麼用力氣掙錢的人永遠沒有用腦子掙錢的人掙得多呢?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