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無分文,卻富可敵國,有種風骨叫做南懷瑾!

文 / 張涔汐

人生有三個基本錯誤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南懷瑾

我接觸南懷瑾先生的著作是剛上大學那會兒,當時在京城的書攤上,買了一本關於論語解說的書籍,像磚頭一樣厚重。本以為晦澀難懂,不料語言質樸,讀起來津津有味,妙趣橫生。

後來才知道很多書籍是先生的述著,簡單說是把先生平常上課講的學問,收納整理出來,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提起先生,都知道他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學問淵博。

他一生坎坷,卻心懷家國

先生生於上個世紀初,從小體弱多病,從7歲到12歲飽受疾病之苦,傷寒,麻疹,天花,在那個醫學不發達的年代,躲過這樣的病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小學畢業考試卻得了一個倒數第一,父親希望他學木雕未來養家糊口,他卻不肯,所以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里,父親還給他瑾請過博古通今的老師葉公恕。

正是這段時間,給先生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隨後,便進入武術館接受訓練當教官,為的就是健身健體,那個年代的年輕人,都想摘掉外國人給中國人扣上的「東亞病夫」的帽子。

可惜生在那個生不由己的年代,不久抗日戰爭爆發,他滿懷熱衷報考中央軍校,為的就是上陣殺敵。

因為溫文爾雅,身高不夠,還差1公分不被錄取,但是打擊不了他保家衛國的決心,不服氣的他拍案而起大發脾氣:

「少一公分有什麼關係,你們不讓我當兵,我可以教你們。「

這拍在桌子上的一掌,讓面試人員震驚眼前貌似文弱書生的不凡之處,從此便走上了從軍之路。

幾年後,因為機緣接觸佛法,專心研究佛家經典,在峨眉山閉關3年通讀佛經1000多部,6000多卷。

那段時間啟發了先生的心智,參悟了大道。

隨後以修行的姿態到處尋師,中途不斷吸取各家知識,逐漸形成對儒、釋、道的見解。從此,發下大願:做一個文化傳播者,不讓中國傳統文化斷層。

自古文人多寂寞,惟有華章吟悲歌

1955年,南懷瑾在窘困的處境下,出版了《禪海蠡測》一書,卻一本都賣不出去。

自古文人多寂寞,惟有華章吟悲歌。

不久,先生便舉家遷到台北龍泉街,住在販夫走卒喧囂終日的菜市場附近,在這裡,他常年右手執筆寫書,左手抱著幼子,雙腳還要不停地推著搖籃,以防尚在襁褓中的嬰兒哭鬧。

在這種艱難清貧吵雜入世的環境中,先生完成了《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兩本力作,但在書店堆放在角落裡,少人購買。

任何一個非凡的人,都有一個寂寞凄苦的時光。而那段艱難時光,彷彿是人生的蛻變。

先生常說:做學問要不怕寂寞、不怕凄涼。要有這個精神,這個態度,才可以談做學問。

多年後,胡適讀了《楞嚴大義今釋》之後表示讚許,才讓先生逐漸讓人知曉,弟子漸多,受到商界,政界等高層人士的重視。

從此,他的著作逐漸流傳到海內外,結合人情世故,閱歷講學問,深受世人歡迎。

他一生淡泊名利,謙卑低調

很多媒體邀請先生講話,他委婉謝絕,一生都淡泊名利。至於媒體自我宣傳,在他看來那是明星該做的事,自己只是普通百姓。

先生作為一代大師,集"經論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縱橫古今、博融東西「之學於一身,這樣的博大精深的學問,德高望重的威望,曾經讓許多國際名牌大學,要冠以南懷瑾為名譽教授、博導之類的榮譽,但被他一一謝絕。

宛然笑曰:"我才不受這個騙"。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往往皆為利往,但他不忘初心。

先生一生都在躲名,更不喜應酬,深入簡出,研究文學,只想做一個自認為很平凡的文化傳播者。

他滿腹經綸,卻笑稱自己是一個二愣子;

他一生卓越不凡,卻謙虛的說:我這一生8個字形容,一無所長,一無是處

這種人生的態度何等的謙卑!

當下的年輕人稍有成就便夜郎自大,自命不凡,捨我其誰態度,對比於先生的風骨和涵養,實乃汗顏至極。

桃李滿天下,風骨灑人間

很多人問先生小時候有什麼理想?

他樂呵呵笑稱道:在一個蓬門陋巷裡當一個老師,教幾個學生便足以。

生於亂世,卻心懷家國。很多人不理解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先生深知文化乃是國家的根,用心懷家國的格局苦心扛起傳統文化的大旗,做一個文化傳播者。

每當談起文化他說「恕我直言,國家亡掉了不可怕,還有後代可以復國,要是國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遠不會翻身了。」

有人問先生什麼叫做事業?

他說:孔子《易經系傳》叫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一個人,一輩子,做一件事情,對社會大眾有貢獻,對國家民族,對整個的社會,都是一種貢獻,這才算是事業。

面對佛法他說:

「天下一切眾生沒有不自私的,所以永遠成不了菩薩,也成不了佛。一切眾生,不求利已,才是真正的菩薩,做到『饒益一切有情戒』才能成佛。

有人問先生:學問和文學有什麼區別?

他說: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先生的一生有人評價是:"身無分文、富可敵國、手無金印、權傾天下"。

少時在家鄉開蒙立志、青年離鄉拜師訪道、花甲至美國傳道授業、古稀回香港廣行善業、晚年歸根定居太湖用言教和身教傳遞真學問。

90多歲親自上台傳道授業解惑,傳誦經典,關懷國家,民族,人類的教育,臨了的時候,還想著文化的繼承。

如今雖然作古,但先生對文化傳承的擔當,文化傳播的貢獻,身體力行做人的風骨讓人肅然起敬,流芳千古!!!

作者簡介:

張涔汐,用男性視角看職場,以女性視角看人生,既能剖析人性複雜,也能把世間冷暖寫筆下,新書熱銷《你的努力,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個人公號「涔汐」(ID:zhangcenxi99),微博@張涔汐

推薦閱讀:

看到身不是我 看到心不是我 「能看的那個」不是我 「誰」在看?人類為何有【我之存在】感知?腦科學談佛學
終極現實與靜觀:不再逃避,我們一起與痛苦共存
為什麼說「因果通三世」?三世指什麼?
宏圓法師:凈土,一生成佛的法門
如何才能擁有真愛

TAG:佛學 | 南懷瑾 | 文化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