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目」公司治理之7——從「星巴克致癌」談公司危機公關治理

危機公關是通過輿情監控,及時發現可能影響品牌或給公司聲譽帶來負面效應的情況,正確認識媒體的作用,採用可行的策略與媒體、公眾、社會進行良好的信息溝通。這恰恰也是廣義公司治理的一部分,處理不當,影響巨大。

「星巴克咖啡致癌」最早的消息是由一個叫做「澳洲Mirror」的自媒體於3月30日下午首發,次日下午筆者看到時,閱讀量已10萬+。之後的兩天內,網路上持續發酵,愈來愈多的自媒體跟進此事,陸續出現「星巴克致癌」的消息,宣稱咖啡致癌成了洛杉磯高等法院裁定星巴克的原因。即如新加坡《聯合早報》這樣的官媒,於3月30日當日也刊載了「加州法院下令星巴克貼咖啡可能致癌標籤」的新聞。

手機已被刷屏,婦孺皆知,全民大討論「咖啡是否致癌」。

現在反過來看那篇始作俑的文章,確實很容易相信,因為它真的「有理有據」:援引了加州法院的判決,全球其他媒體的報道,指出了致癌物丙烯醯胺及依據等等。加之極具誘惑力的標題《星巴克最大丑聞曝光,全球媒體刷屏!我們喝進嘴裡的咖啡,竟然都是這種東西…》,被刷屏也難怪。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幾乎成為人類生存的必需品的當下,是無法奢望每位信息閱讀者都秉持自己的獨立思考的。

但愚人節那天,事件發展突然開始逆轉。該文章在4月1日開始被主流媒體以及大V自媒體界定為謠言,不斷地有人出來進行闢謠。同樣的,闢謠的信息也同時發酵,如同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竟一舉擊破了兩天前的負面影響。

4月1日,星巴克中國官方給所有媒體發布了聲明,還附上了一份全美咖啡行業協會(NCA)相關公告(上圖↑),翻譯過來如下:

  全美咖啡行業協會關於加州第65號判決的公告(2018年3月29日)

  在這場持續多時的法律訴訟中,今天,加州第65號判決的結果將可能導致所有咖啡產品上必須貼上致癌警告標籤。整個咖啡行業目前正在考慮各項應對,包括繼續提出上訴及採取進一步的法律行動。

  在咖啡產品上貼上致癌警告標籤將會是一個誤導消費者的行為。美國政府發布的營養指南中指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明確指出咖啡不會致癌。無數學術研究都已經證明了飲用咖啡對健康的益處,並且咖啡飲用者通常更長壽。

  全美咖啡行業協會的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威廉莫瑞表示:「咖啡早已被證明是對健康有益的飲品。此次法律訴訟產生了一個可笑的結果,這項第65號判決使消費者倍感困惑,並且也無益於公眾對健康的認知。」

星巴克官方的做法就是自己不隨便發表態度,而是藉助外部(行業協會)的聲明來證明自己的清白。事實證明,這一做法是相當奏效的,而且可以避開自己總是基於自身利益說好話的嫌疑。

所以,星巴克中國並沒有在其官方公眾號或微博發布這個聲明。反而,在上述NCA聲明發布之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媒體和個人以闢謠和科普常識的角度,進行了報道和宣傳。人云亦云的公眾反而開始同情星巴克。

就短短24小時,星巴克的這次危機基本化解。

純公關角度策略在此不贅述,僅從法律邏輯角度看待,相比「澳洲Mirror」的貼,星巴克借第三方口所發的聲明,收到了「有理、有利、有節」的功效。

就如同庭審中的質證環節,「澳洲Mirror」所舉的事實和例證都過於片面或隱去了適用條件(致癌物丙烯醯胺廣泛存在於食物烹飪過程中,且有其致癌量,這些原文就沒有強調),而當公眾擦亮眼睛、冷靜思考後也很容易得到準確和客觀的判斷。再來看NCA的這個聲明,它將星巴克在內的「整個咖啡行業」置於受害者的地位,列舉了美國政府和WHO的權威官方指南或說明作為論據,再憑藉這些指出,其實加州法院的第65號判決是個mockery(笑柄),是在誤導消費者。

最高級的公關是順水推舟,發現水流的方向,順勢推一把。從這個案例中,星巴克準確地研判了形勢,以法律邏輯式的縝密化解了一場危機,也值得我們好好揣摩。


推薦閱讀:

喝星巴克是步入上流社會的標誌嗎?為什麼?
星巴克星享卡如何使用,有什麼優惠?
新零售的新思路(二)星巴克為了排隊這件事,也真夠拼了
星享卡到底值不值得購買?可以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一下嗎?
半夜想吃抹茶星冰樂怎麼辦?

TAG:公司治理 | 危機公關 | 星巴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