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帖|清明節的酒,喝的到底是什麼?

清 明

《曆書》上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說來也怪,每到清明,本已草木青青、暖陽花開的春天總會下起如絲細雨,加之掃墳祭祖,堆堆墳塋觸發的生者歲月無情、人生有限的種種感慨,讓人不自覺有種身心濕寒的感覺。

此時,酒,就是人們表達對死者之敬意和哀思最好的載體。

祭祖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代小說家褚人獲的《堅瓠集》中寫到:

吳中,於清明前,子女長幼持牲禮,楮錢,祭掃墳墓。雖至貧乏,亦備壺醪。

清明掃墓除整修墳墓、清楚雜草外,無論家境貧富,都要備好酒醪,全家舉行祭祀儀式,儀式後飲酒聚食,稱之為吃清明酒。

餐畢,再去掃墓,在墳前供上吃清明酒時特意留下的食物和酒,點燭燒紙進行祭奠,清明與酒的緣分正是來源於祭掃。

在全家相逢相聚的好時機飲一杯清明酒,除了不忘祖宗恩德、享受今日幸福生活的含義外,亦有籍此思考自己的人生,通過緬懷完成了一次對生命的禮讚。

驅寒

酒中藏明月,溫酒驅寒意。

古時,在清明前還有一個節日——寒食節。

相傳這是為了紀念隱居不言祿、枹樹焚身的介子推,寒食節禁火要延續三天的時間,在初春乍暖還寒時,連吃三天的冷食會使胃很不舒服,所以人們便會選擇飲酒來暖身子。

雖然現在寒食節和清明節已經合併,也很少有人家會在清明節禁火,但做幾碟精緻的菜肴佐酒,和家人或好友圍桌而坐,也成了現代人不約而同的習俗。

踏青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除了因介子推而起的禁火、寒食、掃墓之外,還有踏青、植樹、盪鞦韆、打馬球、插柳條等。

人們常借掃墓之機,與家人攜酒食春遊,利用節日的生機勃勃去告慰心中深沉的哀思與寄託。

清末學者徐心餘的《蜀游聞見錄》記載到:

清明節近,俗有所謂上野墳者,大家閨秀也不免此。風和日暖,結隊偕來,婢僕攜酒食隨其後,擇墳之幽僻處,席地酌之。

與家人或好友,在樹下或者庭院中擇一精緻優美之處,坐下談笑賞景,微醺時漫步在阡陌縱橫的鄉間小路上,暖風綠柳,好不愜意。

酒是唯一可以通過腸胃影響人的神經系統的飲品,從口裡、胃裡、到心裡,憂煩清冷的心境也逐漸變得從容自在、洒脫舒暢。

酒,既可暖身,亦可解憂愁。

清明不可無酒

酒已情深

又怎能淺嘗輒止?


推薦閱讀:

笑談江湖之煮酒論劍
杯酒慰風塵
自釀葡萄酒,儲存包裝有什麼好辦法?
如何能合法的體驗到幻覺?
如何儲存紅酒?

TAG:清明節 | | 情感 |